分享

鲁迅与周作人为啥一见面就开打?亲侄饮弹自尽背后道尽了破碎家族

 昵称35899786 2020-07-03

古人常说,'家和万事兴。'一家子人和和睦睦,平平安安就是这世间最大的幸福。但这并不简单,自古以来,血浓于水的亲人们因各种事情大打出手、甚至刀兵相见似乎都是常有之事。这一点在一些大家族里面更是常见。

中国著名作家鲁迅先生就有着这样的烦恼——兄弟不亲、家宅不宁。兄弟间老死不相往来,父子间反目成仇,而鲁迅的亲侄子也含泪饮弹自尽。似乎整个周氏家族每天都在上演着各种各样的如同戏剧般的场面,就像一个被一双隐形的手撕裂的家族。

风暴前夕

俗话说得好,'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与身边人的关系处理往往是人际交往中最难以解决的,因为既怕伤情面,又怕家里不和睦,但彼此都不愿意妥协。

周氏家族在鲁迅那一代有三个儿子。1881年,鲁迅作为周氏家族那一代的长子出生了。鲁迅原名周樟寿,幼年时还有上学堂读书的机会。

只是在他15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道中落,举步维艰。他只能和自己的继母鲁瑞,还有两个弟弟一起勉强生活。而在这个时候,鲁迅已经开始以'周树人'的身份在南京水师学堂求学。

1919年,周家卖掉了绍兴老宅,在北京另一块地界买了一套四合院,三房带着母亲鲁瑞在一起居住。

鲁迅在还未卖掉老宅之前,就被母亲说了一门亲事,对方姑娘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官家小姐,名唤朱安,懂礼仪,待人温和,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识字不多。但是鲁迅却对这个素未谋面的妻子没有什么感觉,夫妻俩相敬如宾。

而二儿子周作人的妻子羽太信子与三子周建人的妻子羽太芳子是一对姐妹,还是两个日本女人。可以说周氏家族的悲剧都是源于这两个日本女人。

出现矛盾

邹韬奋曾说过,'金钱往往成为真正情义的障碍物。'即便是血浓于水的亲情,在金钱与利益的面前也很难不会被损坏。世间有情义的大有人在,但是因为金钱而与亲人反目成仇的人也并不少见。

鲁迅作为三房之长,其妻子朱安自然有着管理整个家族经济往来的责任,但是由于朱安识字不多,所以家中的财政都掌握在羽太信子的手上。

鲁迅身为文人,自然以节俭为主,但是羽太信子因为出生贫苦家庭,花起钱来是大手大脚,也丝毫不心疼如流水般花出去的钱,就像一个满身铜臭味的暴发户一般。所以渐渐地,鲁迅与周作人的稿费渐渐无法支撑起羽太信子的支出。有时三兄弟俩甚至都需要向朋友们借钱,来解燃眉之急。

周作人作为羽太信子的丈夫,自然有理由去管束她,但是鲁迅却没曾想,自家的弟弟竟然是一个怕老婆的人,即便深知做法是错的,也不敢去指正她。

所以鲁迅只好亲自去劝导劝导羽太信子,而这一劝说竟然在羽太信子的心中埋下了怨恨的种子。

羽太信子碍于兄长的面子,明面上是收敛了些,但是暗地里却变本加厉,甚至还专门跟鲁迅对着干。将自己的羽太家族的一些亲戚接到了四合院内,暗示鲁迅去'供养'他们。

不得不说,羽太信子这位日本女人的做法实在不可理喻,自己花别人的钱大手大脚,还将自己'健全'的家里人接来让亲家养活。这一系列的操作实在令人不堪入目。而身为丈夫的周作人不仅没有劝诫警告之意,甚至还想'助纣为虐',可见'清官难断家务事'。

摩擦升级

这样明争暗斗的局面一直维持到三房周建人与其学生王蕴如的公开同居。

周建人来到北京与兄长们定居后,就一直没有稳定的工作,只是依靠着微薄的稿费来补贴些家用。兄长鲁迅看到了弟弟的窘迫,就拜托胡适给周建人找一份在上海商务出版社里的工作。这看似是一件很美满的兄友弟恭的事情,但是内里却暗藏着更大的摩擦。

1921年,周建人离开北京,前往上海就职。周建人曾提出让羽太芳子和自己一起前往上海,但是羽太芳子却并不同意。一是放不下北京的安稳富裕的生活,二是自己早就对周建人失去了爱意,对他远行心中并未有多少波澜。

分居之后的周建人感受到了不被妻子严格管束的自在,心中因为妻子的苦闷也慢慢消解。夫妻俩分居两地,本就淡薄的感情因为长时间的不见面慢慢消散,渐渐地,周建人爱上了自己的学生王蕴如,并公开与其同居。但也保证每个月会给羽太芳子固定的生活费。

但是羽太芳子这个刻薄的女人并不同意,觉得周建人让自己丢了面,不仅与周建人起了冲突,对鲁迅也是多加不满。她认为自己丈夫如此的原因是由于鲁迅的不管教,才导致他在外拈花惹草。但是鲁迅身为兄长自然不能多加管束自己弟弟一家的婚姻生活,所以对羽太芳子的话并不多加理会。

鲁迅这一做法倒让羽太姐妹俩大为不满怨恨,连最基本的礼貌都顾不上了,时不时给鲁迅'下脸子'。一次羽太信子甚至污蔑鲁迅对自己行为不轨,这也是导致鲁迅与周作人关系破裂的最后一个导火索。周作人本就害怕老婆,如此一来自然不肯相信自己的亲兄长,与鲁迅反目成仇。

悲剧上演

1923年,鲁迅与周作人一家正式宣告关系破裂,鲁迅带着自己的母亲妻子搬离了周家大院。一次,鲁迅来到大院里找回自己曾经的书,被周作人夫妻俩看见了。羽太信子不由分说就去打骂鲁迅,周作人也前去'帮忙',兄弟俩大打出手。两家人自此老死不相往来。

1936年,鲁迅去世,周作人一家也未派亲属前来吊唁。

周作人为了照顾母亲,便将母亲鲁瑞又搬回了周家大院。此时正值母亲的八十大寿。于是远在上海的周建人与王蕴如便赶来北京贺寿。

明明是一个很美好的一天,但是羽太芳子与两个儿子周丰二、周丰三看见了周建人春光满面的样子立马气从心来。周丰二对父亲拿刀相向,周丰三也也在一旁抱住母亲,对父亲大为斥责。

经过此事后,周建人大怒,与自己的原配妻子和两个儿子断绝了来往与关系。于是羽太芳子一家人也需要靠着周作人维持生计。

此时正值中日关系破裂,周作人顶着个'日本女人的丈夫'的名头多受他人欺侮,连工作都没保住。最后成为了有名的大汉奸。

侄子周丰三自幼在伯父周作人的庇佑下长大,受到了很好的教育,但是却也因为母亲是日本人、父亲抛妻弃子、伯父是日本大汉奸而在校多受排挤,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

1941年,周丰三的父亲周建人公开加入了抗战组织,与周作人处于敌对组织阵营内,而周作人又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这个年轻的小伙子在多方面的压力下,不堪重负,选择饮弹自尽。

周氏家族这个撕裂的家族似乎在一个又一个亲人的离去中渐渐平静了下来。

俗话说得好,'老人无德,一家灾殃;子女不孝,没有福报;男人无志,家道不兴;女人不柔,把财赶走。'每个人都是一个家庭的组成部分,都有自己的责任。

一家人住在一起确实是热热闹闹,人丁兴旺的。但是'距离产生美',人与人的距离一近,即便是血浓于水,生活里也会有多多少少的摩擦与矛盾。少了可以说是越吵越热闹,但是一旦争吵多了,每个人的家庭意识就会变得淡薄,对亲人的包容度也会越来越低。

所以鲁迅先生在此之前,就应该同兄弟俩合理分家,或是不住在一起。三房产生点距离,不过多管束,不过多亲密,保持正常的亲人距离,或许每个人的结局都会有所不同。

文/竹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