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阿斯塔那出土《石染典过所》,上面的文字,破解唐代西州马价之谜

 历史解密坊 2020-07-03

在吐鲁番市的一座古墓中,考古学家们找到了一件特殊的文物,它是一本名为《石染典过所》的文书。也恰恰是这本文书上的文字,居然揭开了唐代西州的马价之谜。唐代时候的马匹究竟值多少钱?贩马者又会获利多少?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阿斯塔那古墓群,位于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内,是一座西晋至唐代时期的贵族墓地。该座古墓群被发掘于1959年,墓中墓主人主要以汉人为主,其中也包括一些突厥、匈奴、高车及车师等少数民族居民,墓葬数量大概在800座左右。

阿斯塔那古墓群中出土文物众多,包括壁画、版画、纸画、绢画、麻布画、泥塑木雕俑像,绢花、彩绘陶罐、丝、毛、棉、麻织物等,其物品风格颇具少数民族特色,为后世考古界研究西域地区文化,提供了诸多重要的实物素材资料。

值得一提的是,考古专家们在发掘过程中,偶然从509号墓中,寻找到一件唐代时期的文书,文书名为《石染典过所》。该文书共由三张纸粘结而成,其前后部分存在残缺,但内容却保存完好,所存文字共24行。在文书中尾页部分存有朱印五处,其首印为“瓜州都督府之印”,中间三印为“沙州之印”,结尾处为“伊州之印”。

专家们通过整理研究,认为《石染典过所》文书,其实是一种重要的凭证,类似于我们现代人的“出国证明”与“护照”。在唐代之时,唐王朝与西域的沟通十分密切,为了杜绝走私及偷入国境的活动发生,唐朝在边域都护府设立了很多关卡,并严格查询过往人士的身份,以此保障边境一方的社会稳定。考古专家认为,石染典是一名粟特人(西域),他因为经商的关系,一直需要出入关隘,所以手中必须持有有效证件,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身份。

石染典既然是经商的西域人,他所经营的项目究竟是什么呢?在与《石染典过所》同时出土的《唐开元二十一年石染典买马契》中,明确给出了这一问题的答案。原来,石染典有力抓住了唐与西域之间马匹的差价,从西州地区贩运马匹至大唐,赚取丰厚的利润。

《唐开元二十一年石染典买马契》原文:“马一匹,骝敦六岁。开元二十一年正月五日,西州百姓石染典,交用大练拾捌匹,今于西州市,买康思礼边上件马。其马及练,即日各交相分付了。如后有人寒盗认识者,一仰主,保知当,不关买人之事。恐人无信,故立此契。两共和可,画指为记”。意思就是说,在开元二十一年正月五日之时,西州居民石染典买下了康思礼的一匹六岁骝敦马,共用金额为大练十八匹,二人相互之间已经完成交易,需要签订一下买卖契约,相互证实此事。假如以后有人称此马为自己丢失的马匹,则有合同在此,完全与买家没有任何关系。

综上来看,我们可以大致得知几个信息,即在唐朝之时,当地百姓便与西域民众交往甚密,甚至双方的商业活动往来也相当频繁。其次,便是在唐代时期,人们便已经有了很强的契约意识,并着力保证买卖双方的各自权益。最后,我们也能通过文字得知当时马匹的价格,即“大练十八匹”。“大练十八匹”究竟是多少钱呢?根据唐代《交河郡市估案》计算,唐代一大练约为铜钱460文,而十八大练则正好是8280钱。也就是说,当时的石染典买下一匹六岁的母马,便花了8280钱。

众所周知,西域之地产名马,并且价格十分便宜,石染典从西域购置马匹,来到中原进行贩卖,其路途之遥远可想而知,如果不是其中利益巨大,石染典自然也不会如此大费周章。那么问题接踵而至,石染典贩卖一匹马,究竟能获利多少呢?我们继续看另外一段记载。

《新唐书·兵志》记载:“凡发府兵……,当给马者,官予其直市之。每匹予钱二万五千……”,翻译过来就是,凡事都护府发兵之时,必须要为士兵配置马匹,如果士兵自己带马前来,则需要按照市场价格给予报销,每匹马的价格大概在25000钱左右。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当时唐朝马匹的市场价格,应该在25000左右,而石染典以8000多钱就能买下一匹马,其利润空间极大,获利几乎是本钱的三倍以上。

《石染典过所》及相关出土文书的出现,极大地拓宽了考古界对于唐代西域马价的研究范畴,令古代的一段秘密被揭开。不得不说,它们的确都是我国的国宝级文物,值得后人对其珍惜与保护。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