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觅画记】李可染:中华庶民,歧黄之徒(上)

 真友书屋 2020-07-03
2017年12月刊的《中国书画》刊发了康守永采访李可染之子李小可先生之文,文章的题目是《李可染的胆与魂——李小可谈自己心中的父亲》,康守永在采访中向李小可提了这么一个问题:“您作为儿子,作为可染先生的传承者,最有权利对先生进行评价。请您谈谈作为儿子和作为画家眼中的父亲。”对此李小可说了很长一大段话,其中第一段为:

我母亲曾在抽屉里找到一张小纸条,上面是我父亲晚年大约是他过世前80岁以后写的四句话。第一句是“渔人之子”,第二句是“李白后人”,第三句是“中华庶民”,第四句话是“岐黄之徒”。这四句话实际上有很深广的意思在。所谓“渔人之子”,因为我的爷爷奶奶年轻的时候曾经打鱼为生,很平凡的一个家庭,我父亲并没有从家庭上获得文化上的传承。但爷爷奶奶的那种勤劳朴实、足不踏空的人生态度,给我父亲重要的影响,我父亲说这是这个家庭最有价值的东西。

李可染《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图》选自《中国名家画集系列·李可染画集》


这四句短语应该是李可染对自己一生经历的凝练总结,而李小可对这四个短语一一作了解释。关于渔人之子,乃是指李可染的父亲早年以捕鱼为生,他的母亲也是平民百姓,父母都不识字,当时在他周围也少有文化人,由此而说明了,李可染的起点并不是像那些出身世家的人一样,有着先天的优势,他日后能有如此大的成就,靠的完全是自己的努力。关于第二句,李小可在采访中解释道:“说‘李白后人’,指都姓李,但并不是说有血缘联系,而是指自己一生所从事的艺术,其核心的东西是东方的,无论是感情表达,还是艺术表现,都带有鲜明的东方文化特征。”

关于第三句,李小可的解释是:“第三句‘中华庶民’想表达的意思是,你从事的艺术可能使你成为一个艺术家,但是作为一个人来讲,跟所有的老百姓是一样的。现实中有各种各样的行业,包括艺人,过去在老家黄河边上有很多卖艺的艺人。这个时代,你同样从事艺术,可能人们对你还有一点仰慕,但是作为个体人来讲,你还是一个普通人。这就是他讲庶民的意思。但是他专门又讲加上了‘中华’二字,强调是中国人。”这段话显现了李可染为人之谦逊,以及他对祖国的始终不渝的爱。

李可染《清漓烟岚图》选自《中国名家画集系列·李可染画集》


对于第四句,李小可的解释则为:“‘齐黄之徒’,这表达了他对老师的敬重。他在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上,虽然有一点成就,除了自己的努力奋斗,更重要的还是受到了像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林风眠这样师友们的熏陶和影响,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李小可在这里将前面提到的“歧黄”改成了“齐黄”,不知是否为笔误,但将“齐黄”理解为齐白石和黄宾虹似乎也能讲通,毕竟李可染跟这两位大师都学习过绘画。但如李小可所言,李可染除了向这两位大师学习之外,他也受过其他大画家的熏陶,而李可染将这些前辈画家的艺术特色熔冶于一炉,做到了既继承前人,又能突破前人。

关于李可染的学画经历,陈传席在《中国山水画史》中简述道:“可染六七岁时自发地爱上绘画,没有纸笔,就用碎碗片在地上画,画戏曲人物和小说上的绣像之类。7岁入私塾,因为排行第三,学名李三企,《可染自述》谓‘穷巷无良师,两年无所得,惟常在堂上写字画画,塾师宠爱,不加阻止’。10岁时,始入小学,图画教师王琴航见他能画,又聪慧好学,谓之‘孺子可教,素质可染’,遂又取名‘可染’。”

李可染《山村飞瀑》选自选自《中国名家画集系列·李可染画集》


李可染对绘画的喜好乃是出自天性,年幼时的李可染只是由着自己性子来画画,那时的他当然不懂画理与画派,但有一件事却在他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那就是他偶然间看到了私塾老师家里的客厅挂着一幅山水画,他仅瞥了一眼就受到了这幅画的震撼:“人被一股股浓黑色的神秘气氛包围着,身体变轻,好像腾云驾雾,飞升到了高山之巅。”(李美兰《李可染研究》)

客厅里的这幅画乃是当时的徐州画家李兰所作,李兰画山水喜欢用浓墨,所以被时人称为“李兰墨墩”。这种画法顿时引起了李可染的喜爱,在后来的日子里,他画过多个题材,而他的山水画却以“黑”“浓”“厚”为主要特色,这显然是受到李兰的影响,李可染本人也承认这一点,他曾自称:“我画画,喜欢‘黑’,可能那次看画在我心里种下了根。”(孙美兰《李可染研究》)

李可染《阳朔南山厄渡头》选自《中国名家画集系列·李可染画集》


然而,李可染拜的第一位画师却并不是李兰,而是钱食芝,而他的拜师过程也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当时徐州城的东南有个快哉亭,某天李可染去那里玩耍,看到几个老人在后室作画,立刻就吸引住了他,他越走越近,最后径直站在窗外细看起来,只见一位老画师正在画梅花,先是在纸上勾几根枝干,然后在空白处圈圈点点,不一会儿纸上就开满了梅花,这引起了李可染极大的兴趣,连续几天,他都去看这位老人作画,他的举行终于引起了老画师们的注意,允许他进入室内去看。又过了些天,他把自己在家里默画出来的画作拿给那位老画师看,这位老画师就是钱食芝,他看后很是惊讶,自此之后,李可染就正式拜了钱食芝为启蒙老师,这一年他13岁。

钱食芝的山水画属于王石谷一派,李可染当然会受到老师的影响,因此他早期的山水画也是模仿“四王”风格。但李可染跟随钱食芝仅学习了一年的时间,因为钱食芝的次子被劫匪绑票,他一着急激发了脑溢血由此而去世了。1923年,李可染到上海艺专学习水彩画,他在毕业时创作了一幅山水画,其画风就是仿王石谷。李松在《万象丛林·李可染》中记载了李可染的所言:“毕业考试,我一高兴画了一幅王石谷派的细笔山水,在毕业成绩画展中展出时,同学们很奇怪,都说不是我画的,不知我13岁就做过王石谷派的门徒了。”

李可染《峡江轻舟图》选自《中国名家画集系列·李可染画集》


由这段话可见,李可染的山水画最早学习的是“四王”画风,这也是他在山水画方面继承传统的一面,而当年他画的这幅作品水平不低。陈传席在其专著中写道:“在可染拜师学画之前,其父改做厨师,开了一个小饭馆,家中经济有些好转,可以供给孩子上学了。钱食芝于1922年仅42岁便去世了。可染于1923年到了上海,进入上海私立美术专门学校学习绘画,当时的老师有诸闻韵、潘天寿、倪贻德等。1925年,可染18岁,从上海美专毕业,毕业创作画的是王石谷一派细笔山水,名列第一。当时的校长刘海粟也在他的画上题跋。”

李可染凭借他的这幅山水画,不仅取得了上海美专毕业成绩第一名,还让校长刘海粟特意给他写了画跋,这正说明了李可染在传统绘画上下过较深的工夫。而在上海美专期间,他还受到了老师倪贻德的影响。倪贻德是较早向中国人介绍欧洲现代艺术的人,曾和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共同组织了决澜社。倪贻德在《决澜社宣言》中称:“我们厌恶一切旧的形式、旧的色彩、厌恶一切平凡的低级的技巧,我们要用新的技法来表现新时代的精神。”

一排匾额

纪念馆及故居的整体状况


那时的李可染虽然钟情于传统技法,但倪贻德老师的思想显然对他有不小的影响,这也应当是他后来努力吸收中外画技之长的起因所在。比如后来他将中国山水画和西方的风情画作过比较,卜登科在采访李可染夫人邹佩珠及其女儿李珠时,看到了一些李可染未曾发表的随记,这些随记中李可染说过这样一段话:

山水画与风景画在概念上不尽相同,风景往往局限在一个人的视野的范围,山水包罗伟大的自然界,千里江山、万里长江、千岩万壑……既表现伟大的世界上少见的空间,也反映了人的宏伟胸襟,同时形成了以大观小,小里见大,咫尺有千里之势的艺术观,我尝说中国画不仅表现所见,还表现所知所想。

有着这样的对比,说明李可染颇受西洋画法的影响,而西画最强调以素描为基础,李可染在《谈学山水画》一文中有着如下论述:“怎样对待素描?我认为学中国画、山水画学点素描是可以的,或者说是必要的。素描是研究形象的科学,它概括了绘画语言的基本法则和规律,素描的惟一目的,就是准确地反映客观形象。形象描绘的准确性,体面、明暗、光线的科学道理,对中国画的发展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我们的一些前辈画家,特别是徐悲鸿把西洋素描的科学方法引进中国,对中国绘画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这是近代美术史上的一大功绩,我想这是任何人都不能否认的。”

这里还有匾额

李可染故居正门 


李可染能有这样的中西融合,跟他在上海美专期间接受的一些思想观念有着一定的联系,万青力在《论李可染的艺术思想和绘画理论》一书中写道:“1924年,17岁的李可染在上海美专读书时,曾听过三次康有为的演讲。康有为在演讲中曾反复宣扬在前面提到过的那些主张。康有为的改良主义者思想,在李可染以后的艺术思想和绘画理论的形成中,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

李可染曾三次去听康有为的讲演,可见康有为的改良思想对他有很强的吸引力。而康有为的弟子梁启超也曾前往该校讲演,李可染听到后也觉得大有启发,万青力在书中又写道:“梁启超则在20年代也曾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上海图画美术院1920年改名为此)作演讲,强调‘观察自然’是艺术家成功的关键。李可染在他的论画文章中,反复强调‘观察自然’的重要性。因此李可染的艺术思想形成,必须追溯到1923年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那一时期,才能得出切合实际的判断。”

1929年,李可染考入了杭州西湖边的国立艺术院研究生部,他在这里受到了校长林风眠的赏识。在此期间,他主要学习了素描和油画,同时也学习水彩画。因为他的素描基础不好,为此他下了很大的工夫。

文保牌

说明牌


1962年秋,曹乘龙采访了李可染,而后有了《大师的教诲使我受益终生》一文,该文中称:“谈到‘洋为中用’的问题时,李可染先生给我们强调了素描的重要意义。它可以提高造型能力,从中研究形象,准确性、明暗、光线的科学性,对中国画大有好处,没有坏处,他列举了徐悲鸿等大师的事例,他们都有着深厚的素描功底,创造出许多中国画的力作,造诣很高。”

因为李可染在国立艺术院学习过油画,因此油画技法也对他的山水画有一定的影响,而李可染还曾教授过水彩画,西洋水彩画法同样融入了他的绘画概念之中。虽然如此,但他依然强调中国画应当主要以中国技法来创造,他在《山水画教学论语》中称:“中国画讲究骨法用笔,墨中也要见笔,不能‘和泥’。画雨景也要求见笔,见笔才有力,反对‘浮烟涨墨’,有人把纸打湿再画画是不好的。中国画不像水彩,不能单靠烘染解决问题,要求画到百分之八十再烘染。”这段话也说明了李可染既对西洋技法有借鉴,又同时强调要坚持传统画法。

1931年,李可染回到家乡徐州,在徐州私立艺专任教。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李可染跟徐州艺专的学生一起搞抗战宣传画创作,后来他前往武汉国民党革命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当时郭沫若任该厅厅长,周恩来为政治部副部长,后来三厅改为文化工作委员会,工作地点转移到了重庆,李可染也随之前往重庆工作。在这个阶段,他仍然进行着绘画创作。

水牛是李可染尤其喜爱的绘画题材之一,对于这个偏爱的来由,陈传席在专著中写道:“当时他住在重庆金刚坡乡下农民家里,天天见到一头大水牛,可染热爱牛的终生辛苦贡献,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而且他感到牛的形象也十分可爱,于是便开始画牛,后来他叫自己的画室为‘师牛堂’,终生画牛不辍。他画的牛也颇有特色。”

匾额

独立的院落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重庆的学校迁回内陆,李可染同时收到了杭州和北京两份聘书,最终李可染决定前往北京,在国立艺专中国画系任副教授。1950年4月,该校改名为中央美术学院,李可染继续在该校任职副教授。这个阶段,他跟实用美术系主任张仃成了很好的朋友。其实早在1937年,李可染就与张仃相识,当时张仃率领抗日漫画宣传队从武汉来到了西安,而李可染也正准备去武汉参加抗日宣传活动,他绕道西安,二人在西安城北的一个大杂院内见面。自此之后的十几年,两人没有往来,此次再度见面,他们已经成了中央美院的同事,而在此期间,两人又曾一起去拜访齐白石,张仃在《李可染艺术的师承与创新》一文中写道:

辛卯元旦,可染约我同去给老人拜年。当时老人客居在一位将军家中。我们到后老人早餐已毕,精神甚好。老人元旦试纸,可染帮助磨墨,我为理纸。我们想看齐老画长线,提议画残荷。因老人晚年画残荷很多,笔墨生辣,构图奇特,集老人平生艺术修养之大成。老人宁神片刻,提笔落墨如锥画沙,数尺长线缓缓而出,互相参差。老人以一生制印经验,计白当黑。不久,荷杆主要构架形成,又以储石写出大面残叶,以胭脂画花,一大一小。随后又反复推敲,增添小荷杆,更加疏密有致,于是落款辛卯元旦九十一岁白石老人。

齐白石的绘画对李可染有着很深的影响,卜登科在其专著《李可染艺术研究》中认为:

齐白石是对李可染产生重要影响的另一位老师,或许是都出身于农民家庭的缘故,李可染对齐白石有着某种特殊的亲近感。齐白石的作品让李可染感受到“中华民族的磅礴气魄和伟大的创造精神”,这源于齐白石把民间艺术的韵味与古典艺术的精神相统一。当然,李可染也十分推崇齐白石的笔墨,尤其叹服齐白石花鸟画中所表现出的形神兼备,及富有生活气息的艺术形象,他意识到必须去大自然中写生,发掘具有时代感的笔墨语言。“齐白石对‘似与不似’辩证关系的理解与运用,也影响着李可染的艺术观。”在反映朴素生活情感的艺术观上,齐、李两人是一致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