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和万事兴》道德语录最早出处之考证

 溧眼观印 2020-07-03

       家庭无关中外,不仅是一种情感牵挂,更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修身立德的起点。和合文化是中华人文精神的核心和精髓。国是最大家,家是最小国,家国情怀深深根植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家和万事兴体现了中华悠久传统文化中的和谐融合关系,展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家和则家庭兴、家族兴、家国兴、万事兴。

年轻人结婚及购置新房乔迁之喜,很多人会收到来自朋友亲人赠送道德语录“家和万事兴”的书法或刺绣挂件,以此表达亲友对新人或乔迁之喜的祝贺及对受赠人一家的美好祝福。

本人于2005年购置新房之后,有一位环保女工,她心灵手巧,刺得一手好活,诚心相赠了她亲手制作的“家和万事兴”刺绣横幅,我们以礼回赠。“家和万事兴”悬挂卧室,每天都能看上几眼,多年来的家庭和睦相亲,这一道德警语“功不可没”。

“家和万事兴”道德语录究竟最早出自何处?出自何人之口?这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经查阅一些资料,孔子《论语》讲“礼之用,和为贵”,但没有完整的“家和万事兴”的五字表述。普遍的说法其出处来自于《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十七回:“大凡一家人家,过日子,总得要和和气气。从来说:家和万事兴”

问题出现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是晚清文学家吴趼(音:jian)人创作的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描写的是1884年中法之战到1904年前后20年间,社会上的种种怪现状。“家和万事兴”语有出自该小说不假,但似不应该是这一道德语录的最早出处。

继续的挖掘资料并深入研究,本人发现汉《祀三公山碑》释文内容与“家和万事兴”的核心要义相近相似,拜清乾隆朝金石篆刻家黄易对该碑资料的挖掘和整理,并经后人陆续的考证和补充,在通读了多遍祀三公山文后,渐渐明白元初四年(公元117年)常山郡地方(今河北元氏县)到职官员冯君针对当地的“遭离羌寇,蝗旱鬲并,民流道荒”的社会残象,在“承饥衷之后。敬惟三公御,语山三条:别神迥在领西,吏民祷祀,兴云肤寸,偏雨四维”,强调“由是之来,和气不臻,乃来道要本祖其原”,故“以三公惠广其灵,尤神处幽道艰存之者难”。这碑文内容讲述了冯君作为地方主政官员率当地官吏百姓祭祀三公山神,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家业百业兴旺。祀文中虽然没有出现“家和万事兴”这句话,祀文内容考证也不齐全,有残缺,解释或许有欠缺,但“家和万事兴”倡导的精神追求与祭祀碑文内容核心高度一致,可以这样讲,说“家和万事兴”出自《祀三公山碑》碑文要义不勉强,不为过。

“家和万事兴”这一完整的道德语录到底最早出自何处何人?继续本人的探究,经查阅资料,发现“家和万事兴”与安徽无为关河扯上了关系,更与朱熹后人及明成化皇帝朱见深有了交集。

朱熹(1130-1200),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这三朝的官方哲学,他是继孔子后的中国教育史上的又一圣人。

朱熹后人一支朱天麒迁居安徽无为关河,其后代娶当地何姓女子为妻,朱何氏用一对黄鹅雏从娘家巧计换得宝地一块。何氏兄弟与姐对簿公堂,庐江知县依据换地契约判朱何氏胜诉并为朱家写下“加何万事兴”,意谓提醒朱家做人要厚道,与何家继续和睦友好相处为荷。乡间村邻打探知县所写何字?朱家对外说,知县大人写了“家和万事兴”。

朱家谨记庐江知县教诲,朱何两家不因换地风波官司而记仇,继续秉持和睦和谐共处,朱家富而不忘乐善好施。《庐江县志-卷八-义行》载:朱大珵成化元年(1465年)捐黍二千石赈饥,朱洪成化三年助粟赈饥,朱廷玺成化年间助粟七千石赈饥。庐州太守朱镛上书成化帝讲述朱家、何家和睦和谐友好相处,赈饥乡邻,家业兴旺之事,恳请成化帝对关河朱家义举大加褒扬。

成化帝朱见深感念朱家做法与自己的以“和”治国理念相同,亲书“家和万事兴”褒赏关河朱家,对朱门助粟赈饥以示旌表。

朱家在当地造牌坊一座,成化帝亲笔御题“家和万事兴”随牌坊亮相传遍天下,惠泽世人。这就是我们当今很多家庭中悬挂书法、刺绣“家和万事兴”五字目前发现的最早出处及由来。

一路追寻,“家和万事兴”与孔子、朱熹两位圣人及他们留下的哲学思想和行为影响有了“交集”,与汉祀三公山碑文祭祀内容有了“共鸣”,与成化皇帝朱见深的以“和”治国产生了理念“相同”,与中华文化中和睦和谐,乐善好施产生了“链结”,与我们当代家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存在着高度“契合”。

随着史料的不断挖掘及面世,如果有最新的史料证实“家和万事兴”这一道德语录有更早的出处,将更能证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源远流长,我们期待更多史料学者参与进来,共同寻“根”把“脉”,为我们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作出新的贡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