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如何提高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20-07-03 | 阅:  转:  |  分享 
  


如何提高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品德与生活课程在新课改中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呈现在我们面前,新课程更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儿童在享受生活的同时受到道德品质的教育。下面着重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探讨。一、立足教材,落实课程理念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这是新课程标准对品德与生活的课程性质的定义。我们通过对教材的研究,结合新课标精神,发现这个学科具有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开放性的特点。活泼好动是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个性特点,如何积极利用好教材,引导儿童开展品德活动,从而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在活动中获得能力的发展。品德与生活要重视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的心态,教师要抓住学生童年生活的价值,将德育活动渗透到儿童的生活中,实现教材与生活的有效结合,从而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学习的模型,促进能力的发展。二、活用对话教学策略,创设有效情境对话教学就是在民主平等的教学中、尊重信任的氛围中,通过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相互对话,在师生经验共享中创造知识和教学意义,从而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形态。因此,对话是师生通过平等沟通,主动而富有个性精神地认识生活以及教材的活动。在对话中,学生被充分地视为具有独立生活见解的个体,教学则成为真正构建道德认知的过程。这样,学生对生活的讨论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要内容,他们因此而由衷地、现实地认识生活,并提高道德认识和行为能力。三、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1、“生活化”教学法思想品德与生活(社会)课这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活动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的课程,需要用大多数学生熟知并具有浓厚兴趣且贴近生活,价值观正确的主题作为课程的着力点。由此就需要教师们在组织思想品德和生活(社会)课教学的同时,抓住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喜欢并且认同课程,才会有更多的积极性与创新精神去参与到课程中去。这种将知识引入生活,通过身边的事物来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学习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2.活动教学法思想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教学中,必然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树立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素质。因此,在课程的教授过程中,所有牵涉社会热点问题、学生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时,老师应该尽量减少自身的理论灌输,做到立足教学的内容开设学生喜爱的活动,利用一切可以调动学生创新精神的方法进行课堂教学。经过实践验证,参与到这种开放的、创新的课程中,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调动他们的创新能力,是一种可行的方法。总之,儿童生活的现实性,决定了品德与社会教学应该关注和反映儿童生活的真实性。课堂教学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紧扣教学目标,想方设法去创造符合儿童生活的教学情境,让孩子们自主探究,合作发现,培养生活能力,提高道德水准,做适合于现代社会需要的小主人





















献花(0)
+1
(本文系王金富1962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