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我科永恒:《红楼梦》读书札记

 菊野文化传媒 2020-07-03


 《红楼梦》读书札记

文/我科永恒

编辑/菊野芳香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世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2018年4月,《红楼梦》排名清华大学图书馆借阅榜第一名。

一、《红楼梦》的由来与别名

其实《红楼梦》刚开始的时候并不叫《红楼梦》,由后人高鹗续写后面四十回才将其改名为《红楼梦》。《红楼梦》的前身有五个别名,分别是《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金玉缘》。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时,经过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而成书,期间的每一次增删和修改,掺杂了曹雪芹本人不同的写作动机和思想情感。

《石头记》开篇以神话形式介绍作品的由来,说女娲炼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石头补天,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剩下一块未用,并丢在青埂峰下。剩一石自怨自愧,日夜悲哀。一僧一道见它形体可爱,便给他携上数字,携带下凡。不知过了几世几劫,空空道人路过,见石上刻了一段故事,便受石之托,抄写下来传世。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中,开篇也是引用女娲补天的故事,来道出孙悟空的由来。由此看来,《红楼梦》和《西游记》在开篇布局方面,都是引用了中国传统的神话故事,使其作品一开篇便具有了独特的奇幻色彩。

      《情僧录》始于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中,只见那一僧一道娓娓走来,手中握着一块通灵宝玉,据后人研究成果可知,此通灵宝玉便是贾宝玉的化身。奇怪的是,那通灵宝玉竟然能像凡人一样说话,对那一僧一道说:“二位神仙,可否带我去那人间走一趟,让我去那富贵温柔乡瞧瞧,我在这青埂峰下早已压抑多年。”一僧一道听完后便哈哈大笑,说:“那人间纵有七情六欲,你若到那里去,可万万不能触犯人世间的情情爱爱,要是犯了天条,我们二位便会把你重新带回青埂峰下。”那通灵宝玉便向二位神仙许诺,跟随其到达人间,故事由此展开。除了在第五回中出现以外,一僧一道可谓贯穿了整部小说当中,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如在“林黛玉初进贾府”一回中,林黛玉向贾母倾诉自己的病情时,说道:“我自小体弱多病,父亲为此四处寻医前来家中医治,均未见好转。直到有一天,来了两位疯疯癫癫的癞头和尚,说我的病并非不能治好,只要不允许我听到别人的哭声,病情自然好转,一听便知是些混账话。”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薛宝钗的身上,贾宝玉询问薛宝钗近来吃什么药,薛宝钗便说:“就是那两位癞头和尚口中说的冷香丸罢了。”从这些故事情节可以看出,一僧一道在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当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甚至决定了三人的命运。一僧一道总是出现在人世间的各种情爱纠纷中,并对这些情爱之事发表了自己的个人看法和见解。种种迹象表明,其实曹雪芹就是想以一僧一道拉开贾宝玉与林黛玉悲惨爱情故事的序幕。

       《风月宝鉴》的命名出现在贾宝玉和林黛玉、薛宝钗三人相识之后。贾宝玉来到人世间后,并没有遵循自己在青埂峰下许下的诺言,违背了一僧一道的意愿,开始慢慢接触人世间的各种风流快活之事,令人唏嘘不已。在“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一回中,年少的贾宝玉与丫鬟袭人发生了云雨情,从这时候开始,贾宝玉就已经违背了自己的初心,在这风花雪月的人世间中,深陷七情六欲之中。与《金瓶梅》中的露骨描写相比,曹雪芹喜欢用比较文学性的创作方法,把性爱之事一笔带过。曹雪芹把世间女子写的如此之美,赋予了女性无比丰富的情感世界,这是其他世情小说所不能比拟的,曹雪芹在刻画女性人物形象方面,堪称“天下第一绝”。

     《金陵十二钗》的取名源于小说中的十二位女子,并且这十二位女子都是地处金陵省,故曰《金陵十二钗》。“钗”指女儿,太虚幻境薄命司以十二钗为一组将金陵省上、中、下三等女子编成正、副、又副三册。警幻仙子道:“即贵省中十二冠首女子之册,故为正册,”“(副、又副)下橱则又次之。”第五回完整出示了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史湘云、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妙玉、巧儿姐、李纨、秦可卿十二位正册女性名单。金陵十二钗钗大多为四大家族中作为主子身份的女性,有八位是出身于四大家族的贵族小姐,李纨与秦可卿是贾府的少奶奶,林黛玉是贾府收养的外孙女,仅妙玉并非四大家族的亲眷。作为有史以来最出色的一部以歌颂女儿美和伤悼女儿悲剧为最高主题的小说作品,《金陵十二钗》将成为经典艺术群像,在世界文学史上站成一道亮丽的风景,具有永恒的艺术生命。

     《金玉缘》的成名产生于贾宝玉与薛宝钗两人之中。金玉缘就是金玉良缘,代指贾宝玉与薛宝钗的婚姻,而木石前盟则是指代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故事。金玉良缘是最早出现在警幻仙姑新制的十二支曲子中的第一首《终身误》,“终身误”意为“误了终身”曲子写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是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谁言。在读者看来,更愿意看到木石前盟,而不是金玉良缘,这可能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吧!不过,在当时的封建社会,木石前盟是不太可能实现,即使实现了,也将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拆散。在中国古代社会,讲究门当户对,林黛玉虽然是贾母疼爱的外孙女,但因其家庭背景和出身,和贾宝玉成亲显然是不太受贾府众多太太们的待见。而且,林黛玉生性多疑、体弱多病,和薛宝钗的谈吐大方、知书达理相比,更加注定了贾宝玉与林黛玉不能在一起,木石前盟也就成了空谈。曹雪芹在这一阶段的创作取名《金玉缘》,也是符合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把当时封建社会的落后思想一览无遗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令人赞叹不已。

二、《红楼梦》蕴含的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形成于春秋时期,道教产生于东汉。经过上千年的积淀,道家和道教已经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不可忽视地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和思想里。虽然今人一般视道家为哲学流派,道教为宗教,而古人则视二者为一家。道家的主要人物被道教尊为教主,道教与老庄的思想虽有差异,但也一脉相承。所以我们在谈论《红楼梦》的道教与道家思想时,也是没有给二者划分明显界限的。

     道家有一条十分重要的理论,就是实物的发展就是一个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再从强到弱、由有到无的过程,从而形成环状的循环。在《老子》第十六章里,“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所表达的就是万物从无到有,再回归于无的意思。而在《老子》第二十五章里总结,万物在道的安排下,“周行而不殆”。“周行”就是指万物呈圆环状发展。庄子也是如此,他认为任何事物都“坚则毁矣,锐则挫矣”。《庄子》还明确提出“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的循环论。

      在《红楼梦》第一回,作者借僧道之口说:“那红尘中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瞬息间则又乐极生悲,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这几句话可以说是全书的基本框架,与《淮南子·道应训》中提到的“物盛而衰,乐极生悲,日中而移,月盈而亏”的道家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此外,在《红楼梦》第十三回,则将这一框架阐述更加明晰,作者借秦可卿的魂灵说出一番话:“常言道‘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生悲,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是虚称了一世的诗书旧族了。如此看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可保常的”这段话既是对贾府盛衰的高度概括,也是对道家循环论的通俗解释。贾府兴衰变化思想还体现在第二十九回中,贾府人到清虚观打醮。头一本《白蛇记》,第二本《满床笏》,第三本《南柯梦》三个戏,其实就是暗示了贾家的兴衰命运,体现了道家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循环论思想。书中把几本戏的选择说成是神的旨意和把故事安排在道观之中,可谓是别有用心。《红楼梦》中众多的道家思想,使得这部作品充满了奇幻色彩,如同进入了梦境一般。真作假时假亦真,假作真时真亦假,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人生如梦,故曰《红楼梦》。而《红楼梦》也是对道家思想的有力传承,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红楼梦》的由来和别名、以及作品中蕴含道家思想的解读,让我们对《红楼梦》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刚开始读《红楼梦》时,觉得里面的人物情节非常矛盾,林黛玉那么纯洁的一位女子,最后竟落到如此下场。正如曹雪芹本人所题词一样:“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是一部充满辛酸泪的悲剧小说,适合不同年龄的人去细细品读,发掘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十到二十岁的男女青年,喜欢看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二十到三十岁的职场人士,则喜欢王熙凤的世故圆滑,以便自己更好地在一个大圈子里生存下去;三十到五十岁的家庭人士,则偏爱贾母的治家之道,来维持整个家庭的和谐与安宁;五十到七十岁的老人,则慢慢地向往那一僧一道,与世无争,不为世间琐事而烦恼,求得心灵的安静。而对于我来说,我喜欢《红楼梦》中的每一位人物,他们说的每一句话,都深深地震撼到了我的灵魂深处。希望每一位热爱文学的朋友,心里面都住着一个《红楼梦》,心中有梦,以梦为马,去追寻那诗和远方!

作者简介:我科永恒,姓名:黄树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