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天脾胃虚寒怎么办?中医教你如何养脾胃,这些调理方法要知道!

 沧海一滴水8uba 2020-07-03

如何简单的区分寒、热、虚、实。

寒热可以从饮水喜好、手足感觉、情绪状态、面色苔色、脉位脉率、二便情况体现。

通常情况下,口渴喜饮

(即喝水多)、喜冷饮(喝凉水),手足热、手脚心出汗,烦躁,面热赤、苔黄,脉表浅容易摸到、脉率快(正常70-90次/分),小便黄、少,大便干(甚至不通),为热证。

通常情况下,口不渴或饮水不多

喜热饮,手足不温、蜷缩,淡漠,面色白、苔白,脉里沉不易摸到、脉率慢(大概60次/分以下),小便量多,大便稀溏,为寒证。

为什么说是“通常情况下”

太冷了水冻住了大便不也干么,太热了都融化了大便不也稀溏。而且寒证也可以转化为热证,这时候就要搞清楚因果,哪个是先出现的,哪个是后出现的。另外寒证热证也可以同时出现,比如口腔溃疡经常出现,但是大便又不成形,这时候就要搞清楚主次矛盾,哪个是主要的,其实也就是寒热哪一类症状多,虽说可以寒热同治,但剂量配比有区别呀。

虚实可以从饮食、语声、二便、脉力体现。

通常情况下,饮食少,不爱说话(懒言)、声音低弱、气短,大便不成形,脉弱无力,无虚证。因为肚子里空空的,所以喜按,按上去无不适感,甚至舒服。

通常情况下,饮食正常,声音洪亮有力、气粗/气促,大便成形,脉强有力,为实证。实证多有饮食停滞,或者大便不通,所以肚子胀痛,不喜触按。

寒热虚实,两两结合就有虚寒、虚热、实寒、实热,再和表里结合就有里实寒、表实热等,再互相兼夹就有表虚寒里实热。

所以《素问》里说“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者流散无穷”,意思是发现规律找到本质,万变不离其宗,找不到规律,千头万绪,那就是剪不断理还乱。

今天介绍理中丸,用于中焦虚寒证。

症见

腹痛喜温,呕吐下利,腹满不食,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迟。

药物组成

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各9g。

中焦指的是人体中间的部位,多是指肝胆脾胃。肝胆一般以实热多见,有寒但多不是虚寒,所以中焦虚寒看起来不知道具体说啥,但在中医一般都指代脾胃虚寒。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腐熟。

受纳就是装东西,如果未出现问题装东西就异常。比如食欲减退、不想吃,这是虚不能纳,而食物旺盛、吃了就饿,这是胃火旺盛消谷善饥。

腐熟就像电饭煲里的米饭,水和米混在一起,不加热就永远不会变成米饭。所以呕吐物、大便里发现有不消化的食物,就能说明问题。这里需要说明一点,刚吃完就吐自然没消化,一般指的是胃排空(理论上大概半小时)该消化完了,可能都到下一顿饭或者第二天了,吐出来还有上一顿、前一天的食物。

我们经常说什么东西吃多了,打个嗝还能闻到味道,这就能说明一些问题了。

我们常说的“消化”是啥意思?

消是消减,是量变,多是指食物受胃的研磨挤压而变小的过程。

化是转化,是质变,都是在一系列酶的参与下发生的代谢过程。比如胃酸、胆汁、胰液就参与其中。

胃主要是消,参与化;脾主要是化,参与消。

脾主运化的“化”就不用多解释了,运就是转输传递运动全身。

上面这个过程,大家有没有发现,其实是有方向的?

胃排空是向肠道里排,所谓“胃气下降”;脾转输全身是向上运,所谓“脾气上升”,能送上天,自己就能掉下来,所以一个“升”字为啥能代表能到全身。

正常情况胃降脾升,出现问题了,那就是胃升脾降。

胃气上升则呃逆呕吐,脾气下降则泄泻不止,我们这个方子“中焦”为啥说的是脾胃,你一看出现呕吐下利,这不就对应上了么。

 了解更多中医养生中药本草基础知识

那如果脾胃该动不动了呢?毕竟虚寒也是寒呀,大冷天谁想动呢?

饮食停滞就见到腹满、腹痛了。

又是因为寒,所以喜温、不渴、脉沉迟。因为虚,气血不能生化,所以黏膜没有血色,自然就面白舌淡了。

这些情况在我们知道寒热虚实的要点、中焦脾胃的作用之后,不难理解。

那为啥会出现脾胃虚寒的情况呢?

①脾胃本来就虚

身体素质不行,吃得少,自然能量产生就不够,这叫“寒从中生”。

②外寒侵袭

比如冬天吃饱了一吹风拉肚子,又比如夏天睡觉打地铺,再比如到深山老林里徒步甚至露营,早晚的“雾气”便是寒湿。

③过食生冷

吃冷的会这样很正常,为啥生的也会?生的多半就是冷的,而且吃进来是不是要消耗更多的阳气来消化它?吃熟的就需要专注干好本职工作,吃生的我还得从淘米煮饭开始,时间变长、消耗自然变大。

④过用寒凉

这主要是治疗不当,损伤阳气。比如清热解毒的药用多了,又比如通下之力太强,泄泻过度。

因此,总结起来就两条:第一脾胃虚而生寒,第二折腾脾胃变虚而寒。

从最终状态看,都是虚寒嘛,说那么多废话干啥?分清楚因果、先后,才能调整配伍结构和使用剂量。

不注意配伍结构,一个方子本来6-10个药,就会变成20个药,药一多就会打架,出现意外的概率会变高。滥竽充数的人一多,那就掩盖了干活之人的功劳,滥竽充数不指手画脚也不耽误做事,就怕它们不甘寂寞,影响疗效。

不注意剂量选择,比如用热药治疗寒证,用多了不就又变成热证上火了?那就再加点寒药降火,用多了不就又变成寒证泄泻了?就跟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一样,没完了!

理中丸虽然只有四个药但都是温药,可以用于虚寒。哪个起主要作用,就看你想干嘛!

人参甘温补气健脾,促进运化,比如失血、失水过多,那就要以人参大补元气为主。大家想想大冬天上个厕所,是不是感觉体温都下降了,因为水吸热,排出去会带走热量嘛!所以大失血的人为啥面色苍白、手脚冰凉,同理女性如果月经不多也会见到虚寒。这时候大家都知道,要补、要温,但起效时间有差距啊。

人参的“大”补元气,就不一样了,起效快、效果好,所以中焦虚寒,大家不要只是简简单单理解为腹泻多了变虚了。只要是“水”,能带走热量的,都应该归纳到这个范围里。

干姜大辛大热,直入脾胃,振奋阳气。辛则能散,温则祛寒,最显著的作用就是止痛。“寒性收引”,收就是关闭、引就是牵扯,因此寒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导致气血运行迟缓而有疼痛,大家想想冬天,这里痛那里痛的情况是不是比先天显著增多?

因此过食生冷、寒药太过所致的,要以干姜温中散寒为主,这叫“扶阳而抑阴”。

白术健脾燥湿,配合人参恢复脾胃升降功能,燥湿就可以止泻,换个角度是不是也可以止呕?

如果是以腹满腹胀,饮食减退为代表的,那就要运脾开胃呀!干姜散寒就好像开暖气,人参补气就好像送货到家,服务做得再到位,自己不努力,那也是干着急!

甘草甘温益气补中配合人参、白术,缓急止痛配合干姜,所以又能调和诸药。

通过上面的叙述,各位应该理解什么叫“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虚-人参,寒-干姜,不运-白术,这其实只是表层的。

更深层的是药物剂型。本方叫理中丸,“丸者缓也”,适用于轻证。如果是急证、重证,可以煎汤服用,“汤者荡也”。波涛汹涌、瀑布之下,没有什么能够留存的,是为荡。

我们一直强调,治病是一个综合方案,不仅要注意用药剂量、配伍,还要注意煎法、服法、使用禁忌。一边吃药,一边放纵,那不是边熬夜边敷面膜,寻求心里安慰。

所以起居主要保暖、饮食注意寒温,这些基本操作就不谈了。重点提下服用方法,除了根据主要症状调整药量之外,一定要用温水送服,最好是喝热粥一晚,再穿好衣服盖上被子。

粥是米谷之精气,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容易消化;喝热粥就是喝热水的加强版,迅速的使得手足不温、腹痛喜温喜按的情况得到缓解。

穿衣盖被就是不让补进来的“热量”散失掉,前面我们不是说还有外寒入侵导致的嘛?微微出汗,气血通调的表现。

这一条龙服务,全方位兼顾,叫“理中”很合适吧?

理中丸有中成药可以选用,但是可能不好买。可以用附子理中丸代替,加入附子之后温散的力量得到加强。

因为北方是苦寒之地,所以需要增强祛寒的力量,同仁堂又在北方,所以附子理中丸比较容易购买。

推   荐

原价:199元/30小包/1盒

粉丝价:99元/30小包/1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