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和下西洋时,船队空间狭小,为何还带着一群50多岁的老妇人?

 剧透历史 2020-07-03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史中的大事件,在此之前、以及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华夏政权都没有如此规模的海上开辟行动,说它奠定了我国海域底图,毫不为过。

围绕着这支庞大的船队,与之相关的野史传闻很多,其中一则是船上没有年轻女子,而是带了一群50多岁的老妇人。

那么,这是真的吗?

没有年轻女子应该是真的。古人认为,年轻女子每月会来例假,是不洁的,带她们出海将引起龙王震怒,引来灾祸,因而杜绝年轻女子上船,越是沿海地区,越是遵循这一条铁律。哪怕他们信奉的海神妈祖是位女神,依然不能改变这一点。

郑和进行超长距离的海上航行,必然招募沿海的熟练船工,这些人的想法肯定会影响到整支船队。譬如与船员们吃饭,通常是不能把鱼翻过来吃的,否则会被看成是即将的出海有翻船之危。

表面看来,禁止年轻女子上船似乎是封建迷信。但往深处一想,就知道这其实挺有道理,甚至体现了某种智慧。郑和虽是位不能人道的宦官,跟他出海的却大多是身强力壮的年轻小伙,如果船上有年轻女子,事端可就多了。

再说在那个时代,正经人家的姑娘思想再开通,也不会跟着一支尽是男子的船队出海,会跟去的估计只有烟花女子。

和船员们打情骂俏、争风吃醋都不是什么大问题,就怕“僧多粥少”引起暴乱。别说不可能,船上不是陆地,女子的人数有限,补充不了。而船队又整日航行在大海上,船员们的心理状态是比较压抑的,到时会发生什么事情谁都说不准。

有朋友可能想问,带上足够的女子不就行了吗?可郑和的船队不是去旅游,而是去做任务,时不时还得和沿途的小国打几场仗,怎么可能带上人数众多的女子?不说别人,朱棣第一个就不同意,他花了血本辛苦建造出来的船队又不是花船。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一个年轻女子都不带,防患于未然。从这点看,郑和的船队实行的是军事化管理,因为古代军队出征,基本都是严禁携带女子在队伍中。

只不过郑和带上一群50多岁的老妇人,又是怎么回事呢?

一来,年纪上了50的古代女性通常已经没有生育能力,不会来红,也就不会触犯到龙王,不违背沿海船工们打小以来的认知。而且她们容颜苍老、身材不佳,船上的年轻男子看她们,大概如同看自己家里的妈妈或奶奶,不会有桃色事件。

二来,老妇人们可以发挥类似行军女护士的作用。

在生活内务这一块,心思细腻的女性天然就比男性占优势,有她们洗洗刷刷、缝缝补补,士兵和船员们的日子无疑会更有条理。某方面来说,她们承担着保姆的角色,照管着船队众人的饮食起居。

人吃五谷杂粮,就不可能不生病。小伙们要是生病了,也乐于身边有位老妈妈给自己煎药添水,她们往往是几个孩子的母亲,照顾人的经验很丰富,会让小伙们好得更快。

同行的都是些粗手粗脚的鲁男子,哪有老妈妈细心?虽然宦官们也挺柔和,但能出海的宦官都是有根基的,品级说不定比他们还高,怎敢指使?就算宦官主动前来照顾,小伙们估计也不愿意,毕竟是宦官,相处起来怪怪的。

另一方面更重要,涉及到外交问题。见面就送礼,这是古代国家使者的基本礼节。但送礼也有讲究,例如,送衣物时如果能绣上一些本地独特的风物,必然会让当地掌权者开心,有利于接下来的交流。

但郑和是一路走一路探查沿途各国情况,事先并不知道会到哪个国家或岛屿,也就无法提前准备。

这个时候,老妇人们就派上了用场,她们通常都精于针线活,缝件衣服、描个花绣个朵的不在话下,用明朝的裁剪方式、刺绣手法,赶制出一些符合当地风俗的衣物,送出去时定然引来惊叹。不经意间,就把明朝文化宣扬出去了。

古代国家之间的外交,不外乎两个方式,一个是军事,一个是文化。你的文化引人追捧,外交就成功了一大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船队中最好有精通缝纫、绣工的女性,年轻的不能来,那就来年老的。

还有一个传闻,说是郑和第一次出海的时候,曾在文明落后的小岛上遇到妇人难产,那里没有接生婆,母子皆亡。郑和很受震动,再次出海时就征召了一批接生婆,专门负责帮助途中遇上的孕妇。这也许是最早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

最后一个问题,老妇人们为何愿意远航呢?

因为酬劳高,出海一趟,回来就能小有资产,对于已经逐渐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妇人来说,这是一条让她们体现自身价值、挣钱养家的路。

总之,郑和下西洋的时候,船上没有一个人是吃闲饭的,50多岁的老妇人也承担着一定的职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