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的姿势才能上大学而不是被大学上?

 思维灯泡 2020-07-03

“在中国,你必须得上大学,因为人们告诉你:必须得这么做。而当你真的去上大学了,你会发现,那里什么都没有。”BBC纪录片高级编辑尼克·弗雷泽在第67届联合国大会的讲台上,激动地说。

讲台下坐着的是联合国副秘书长、丹麦王储妃、赞比亚商业部长、中国的外交官员……

这是我以前看过的一篇文章,讲的是一部有关于贫穷的纪录片。

纪录片的名字叫《why poverty》,中文名是《出路》,英文片名单刀直入:Education,Education(教育,教育)。

影片里有个叫王振祥的,是湖北一家自考学院(弘博软件教育学院)的招生老师。(我估计这哥们肯定不知道自己会出现在联合国大会会场,否则,估计打死他也不干)

在王振祥眼里,农村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相对好骗:“教育产业化这么多年,基本上来说,所有的优势都集中在城市里面。农村的小孩进不了大学,他们只能选择我们这种:对你的分数没有什么要求,但是最终又会发给你一个文凭的商业性质的学院。”

一年学费12500,

对这些学生和家长来说压力巨大,家里猪呀牛呀都得卖,甚至有些还卖房子。
你别不信,有些家庭是这样子的(小女孩甚至不想读了):

这个小女孩妈妈在砖厂打工,看下图:右手不知道怎么回事断了(没有手掌)

现在农村孩子是很难进入好大学。

因为教育的不公平。农村的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越来越差,稍有不错的老师,会迅速被挖到城里的中学去。一个山区里三四百个学生,考到一本的可能只有三四个。”

可是有文凭就有出路吗?

王振祥每天的工作是,到达一个村镇,下到高中,开一间教室,做一场演讲。用投影仪放漂亮的照片:整齐的授课教室,极具现代化的商业报告厅,颇有气势的阅览室。

这些学生好不容易凑齐钱上了“大学”,但是并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

严格来说,这些不是大学,是公司。

他做的事情是什么呢?

——“弄进来,交钱,然后,弄走”。

没有过硬的文凭在手,又缺乏一技傍身。

毕业之后的出路可想而知了。

来源:腾讯视频

从源头上来分析。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路不是如何放开教育市场,促进全面的竞争,而是如何管制以及如何管制得更好

这样的结果就是,整个民办高等教育的竞争被扭曲为了寻租比赛。通常民办高校的开办者与教育行政部门有某种人脉关系,或者是有资金并善于搞关系的投资者,真正的教育家倒是罕见

看看你们喜闻乐见的挖掘机蓝翔!

揭秘蓝翔那些事:不止是将学生群殴后带到黄河

资本是逐利的,在这一情形下,只能靠学费收入来维持办学的投资人势必通过盲目扩大办学规模抬高学费降低边际成本,以摊低平均成本,扩大盈利空间。

目前民办高校都在向着万人大学的规模膨胀,不达到这个数量级几乎就无力维持运营。

由于成本压力和逐利动机的激励,民办高校都倾向于一而再再而三地降低分数线,扎堆开设低成本的专业(特别是短平快的文科入门口径专业,比如旅游、经管、市场营销、行管、文秘等)。

以福建省为例,民办高校共设有100多个专业,90%是文科类专业。

这造成人力资源产出方面的结构性失衡,当然不好就业或就业质量低下了,故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结局。

公办教育呢,其实也未必好到哪里去?!

公办高校的优势大体上源自政府给予的保护和垄断地位,在资源(师资、硬件、生源)方面会有更多的投入和保障,这点不可否认。

但是公立院校同样存在不少问题:

  • 招生规模盲目扩大,门槛降低(扩招已经不仅仅是针对本科生了,还波及到研究生甚至博士生)

  • 专业设置重叠,设置不合理(几乎所有高校,不管是什么性质的高校,都设有行政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文科性质专业,甚至同一学校不同学院都设有相同或相近的专业,因为评估和排名或部门利益争夺)

  • 教学理念陈旧,教学内容和方式不能满足社会需要(教师照本宣科,教学理念停留在中小学的理论灌输阶段,缺乏以学生为主体的以实践为导向的批判性思考和教学理念。因为教育行政化与考核激励机制)

  • 大学精神的缺失(思想品德修养不少只是空洞的说教和无聊的聒噪。)

以上观点可能会略显偏激。

倒不是说大学就一无是处(肯定不是嘛),只不过在教育产业化和目前的政治经济形势下,学生很可能成为牺牲品,一不小心就被大学上了,而不是上大学。

如果你是好学校的理工科或技术类专业,好好学习,提升专业,一般工作生活不会有大问题。

其他情况呢?

比如非名校、“万精油”专业的你,就需要自己付出额外努力而不是浑浑噩噩、随波逐流了。

怎样才能真正上大学而不是被大学上?

这似乎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我也仅仅是给出我个人的粗浅建议而已。

我想用四个字来概括:知、智、能、格。

1.知指的就是知识,包括基本常识和学校里所学的专业知识。

有了基本常识,才不会在生活懵懵懂懂、跌跌撞撞或做出些伤害自己的蠢事来。

你可别以为基本常识很简单,就对它不屑一顾。其实很多时候只要具备基本常识,生活中就会少很多烦恼。

为了具备基本常识,我们有必要广泛地阅读和了解各方面的入门书籍,比如医学、运动、营养等,不需要读太多、太深,各科精选一两本应该就差不多了。

另一个不可或缺的就是专业知识。

虽说大学很多课程或老师不够好,但这不足以成为你专业知识匮乏的理由,你可以自学呀。

学校里所学知识可以指导我们工作,如果不具备专业知识,那么工作的时候就非常迷惑了,比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很多人觉得非常空,学了也没什么意义,可我后来了解到竟然有HR招聘的时候甚至看星座、血型的时候,我就深深地意识到专业知识的重要性。

如何自学?如何构建合理知识体系?如何选书和读书?我们后文详解。

2.智,是智慧,代指总体的判断力。

有了总体的判断力,才可以在现实生活中不为纷扰乱像所迷惑。什么“万众创新,全民创业”呀,稍加思考就知道不靠谱,什么养生致富秘诀呀,基本上也是忽悠为主。

判断力和人的思维分析能力相关,这个是所有能力的核心和基础。

为何思维是能力的基础?如何提升思维分析能力,增强自己的总体判断力,这块后面也有专文叙述。

3.能,这里指的是技能。

光有理论知识还不够,一定要掌握某些求生的具体技术或本领,比如WORD编辑与排版,PPT制作与设计,EXCEL操作等。还有各专业的具体技术与工具,这个就各有不同,没法一一道尽了。后面也会对技能进行详尽分析,剖析其成分、学习方法与途径等。

4.格,是性格,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和习惯。

所谓性格,是我们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人说性格决定命运,我觉得还是有几分道理。

  • 比如处事方面的认真负责、踏实肯干,积极进取,等等;

  • 比如自处方面的情绪稳定、抵制诱惑,承担压力,等等;

  • 比如为人方面的换位思考,兼顾利益,合作友善,等等。

到底怎样来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和评估自己的性格?我们后文也会专门详解。

当然,有效认识和评估自我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自我驱动和激励,在学习、生活与实习实践中,自我反省、约束与激励。

这是人和人逐渐产生差距的最根本的和最大的原因。(而不是任何别的学校、学历、专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