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孩子成为精英的秘密是什么?这个长达70年的跟踪研究告诉你答案!

 思维灯泡 2020-07-03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且富有成就,市面上也有很多的书籍和建议,可是这些建议很多是相互矛盾的,让人不知所措。

在过去的70年里,英国科学家跟踪调查了成千上万的小孩子的一生,收集了成千上万小孩子的信息,这样研究者们就可以把那些在学校里健康、快乐成长并且成年后富有且幸福的人与那些在生活中苦苦挣扎的小孩进行对比。

然后从收集到的信息去分析,是什么因素让他们的生活变得如此不同。

这项研究始于1946年,也就是在二战结束后的几个月就开始了。当时他们想知道,当一个妇女有了小孩之后会怎样,他们对孩子的妈妈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并最终记录下了几乎所有在一个星期内出生的将近14000个小孩。

科学家们问了很多细致的问题,譬如:

  • 在怀孕期间,你是否每天都得到了额外配给的一品脱牛奶?

  • 你在罩衫、紧身内衣、睡衣、短裤及胸罩上花了多少钱?

这项研究非常成功,以至于科学家们后来又做了一次。他们研究了1958年和1970年出生的数千名婴儿。再后来,在20世纪90年代初,还有在世纪之交时他们又做了一次。

这个研究发现了什么?

这个研究给我们最大的启发就是:不要出生在贫穷落后的家庭,因为如果你出身不好,你就更可能走上一条艰难的人生道路。

这个研究中的许多小孩子都出生在贫穷家庭,住在狭窄的房子里,或者有其他各种问题,贫困家庭或者工人阶级家庭。

总而言之,这些处于劣势的小孩,更有可能在几乎每个方面中都处于挣扎状态——他们可能在学校表现更糟糕,最终找一份更糟糕的工作,并赚更少的钱……

前段时间,有个导演用6年时间跟拍了3个不同阶层孩子在社会上的经历和挣扎,最终形成了《出路》这一纪录片。

马百娟

12岁甘肃农村学生
最大的理想是去北京读大学

徐佳

19岁小城镇复读生

袁晗寒

北京女孩

17岁于美院附中辍学

各自人生

马百娟已经12岁了,才上二年级。(我记得我12岁的时候应该是小学毕业了)她们家一直住的,就是那种窑洞。

全家的开销,2008年一年不超过50块钱!早上起来就自己用水壶倒一碗水,然后泡馍馍吃,放学会去,要喂猪、做饭、干农活、收米谷。下图就是他们家乡的画面,着实给人一种震撼。

用导演的话来说:“她的生活状态就是跟蚂蚁一样在讨生活。”

她很喜欢上学,而且想考北京的大学,农村的孩子其实都有类似的憧憬,希望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

小姑娘每天都开开心心地上下学堂:

第二个主人公是徐佳,咸宁高中的复读生,拍摄时期是第三次复读。

爸爸是农民工,因为觉得没文化,在城市打工受到很多屈辱,所以拼命让孩子上学,父亲后来也去世了……

他们基本上就是学习,早自习、晚自习,有过复读经验的都知道,其实复读是有点让人羞于启齿的事,尤其是第三次复读了,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后来他还是考了一个好的学校。对于小地方的孩子来说,高考可能是唯一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了。

袁晗寒则是一个和他们处于不同天地的孩子,从小上的是最好的小学、初中和高中,她的问题是,怎么去处理大把的时间。

她想做装饰,拍一些话剧,后来还自己开了一个酒吧。

她并没有想过以后是哪一个阶层,不被饿死就行了,而在她看来,没有人会被饿死。

三年后,第二次拍摄的时候……

马百娟已经退学了,那时候才15岁,也没办法去打工。

对于她来说,确实比较难去找一条比较好的出路,坐在桥上直摇头:

有很多憧憬,也想去尝试,但有很多限制。

在以爷爷为代表的当地人看来,她是个女娃娃,始终都是别人家的人,书少年一点,够用就行:

大家都在给她灌输这个东西,反正长大了之后要靠他老公,这其实就是环境的闭塞、传统观念和思维的无形之中的束缚呀。

穷人家的孩子,即便想冲破命运的桎梏,其实一生都在和这些做斗争,而童年时代,他们又是如此地无力,很容易就被环境影响和左右了。

此时的徐佳快要上大四了,但学校不是211(重点院校),没什么家庭背景,能力和条件相必也是平平,找工作还是找得很辛苦。

袁晗寒去了德国,她一直在对付这个敌人——“无聊”,因为她没有什么清晰的任务必须去完成,也没什么压力和负担。

也会做做一些兼职,也在国内实习,经常觉得没事干、无聊,所以实习一下也挺好。

2015年的时候,马百娟已经和他表哥结婚了:

徐佳工作之后也结婚了:

袁晗寒自己开了一个艺术投资公司:

导演有句话我颇为赞同,中国的社会,很多人其实并不了解另外一群人的这种生活。虽然导演说自己并不是要拍成社会有隔阂,但事实上,它就是有隔阂。

作为出身农村的我,可能因为教育、性格和职业的关系,走到今天其实还算幸运,也遇到了各种各样不同阶层的人群,所以对这点有非常深的感触和体会。

从《出路》这个纪录片中,我们对于开头那项研究的结论肯定会有非常直观的感受和感触了。

除此之外,研究也发现了一些令人吃惊的结果,那就是——那些人生起点很艰苦的小孩,他们更可能在成年后身体没有那么健康,他们更可能超重,患上高血压,然后几十年后,更有可能记忆衰退、身体不佳,甚至死的更早。

就像第二次拍摄纪录片时,马百娟的整个体型都有些变化了(发胖):

穷孩子越来越胖,富孩子越来越瘦。


不仅仅在英国,中国也一样。有钱人吃五谷杂粮,追求绿色健康,穷人却吃着汉堡包等垃圾食品、大鱼大肉,日渐发胖。


在流行病学里,我们看到了阶级。

即便是人生早期,在贫困家庭出生的小孩,在教育测试上要比富裕家庭的小孩落后一年,而这还只是 3岁的时候。这种差异在几代人之间,一次又一次地被发现,这意味着我们早期的生活环境,对我们的余生有着更深远地影响。

所以,获得人生成功的第一堂课是什么呢?

——小心地选择你的父母,不要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

但是问题来了,出身毕竟没法选择嘛,而且,总不能就剥夺穷人的生育权吧。

幸运地是,这并不是研究的全部结论,也不是每一个出身卑微的人最终都陷入困境。很多人出身贫苦,但最终还是过得不错。

这其实就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父母及其养育了,那些拥有负责任、关心自己的父母的小孩,因为野心,更可能从贫困的生活中逃离出来。

比如,徐佳的父母,虽然贫穷,但看得出来父亲还是负责任的,母亲也很关心小孩的教育,表示复读这么多年了,不差这一年:

与之相对的是马百娟的父亲:

可能这也是导致他们两人今后生活状况有较大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家庭教育的影响

父母及他们的行为真的真的非常非常重要,尤其是在还在刚出生及几岁这个阶段。

比如,在一项研究中,科学家们观察了大约17000名1970年出生的儿童。他们分析了海量数据,试图找出是什么让那些还在能够坚持下去并在学校表现出色。或者说,到底是什么让他们打破了命运的魔咒。

数据显示,导致这种结果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在孩子最初几年的生活中,他们足够关注孩子并和孩子们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所以这些孩子后来在学校都表现得很好。

事实上,父母做的一些很小的事,就能对小孩子产生一些好的影响。比如说,倾听孩子说话,和他们交谈,热情地回应他们,教他们字母和数字,带他们去旅行,每天给孩子们读书等等。

第一个实验: 规律睡眠的重要性

在一项研究中,那些在五岁时父母就给他们读书,在10岁时父母就很关注他们教育的孩子,在到30岁的时候,比那些不做这些事情的父母的孩子,生活在贫困中的概率要小很多。

在另一个研究中,科学家观察了大约1万名在世纪之交出生的孩子的睡眠习惯——孩子们是按时睡觉,还是一周内他们每天都在不同的时间睡觉?

数据显示,那些不按固定时间睡觉的孩子,更可能出现行为问题,然后那些不按规律睡觉的孩子,变为按规律睡觉之后,他们经常会在行为上有所改善。

可见,规律的睡眠时间有助于小孩子有更好地表现。

第二个实验: 要让孩子快乐阅读

在这个实验中,科学家们观察了那些为了快乐而阅读的孩子,也就是他们经常拿起画册、杂志或者故事书。数据显示,那些5-10岁左右的孩子,为了快乐,而不是父母的要求去读书的,在更有可能在学校里表现得更好,并获得更好的成绩。不仅仅是阅读测试,还有数学测试。

在这个研究中,科学家们控制了有可能对实验产生影响的其他因素;例如这些孩子们的智商都差不多,都生活在同一社会阶级。

这项研究告诉我们,不要让孩子出生在贫困落后的家庭,因为这样他们将来更可能走上一条更艰难的生活道路。但是,养育孩子也 是很重要的,如果你能正确地、细心地教育孩子,那就能够帮助孩子战胜困难,克服早期的一些不利因素。

研究表明,贫穷和养育方式都对孩子有重要的影响。有个研究还对此进行了量化对比,它观察了那些长期在贫困条件下长大的孩子,以及他们在学校的表现。

数据表明,即时他们的父母正确地做了每一件事:督促他们按时睡觉,每天给他们朗读,等等……也只能帮孩子到这里了。

好的教育方式也只能将富孩子和穷孩子之间的教育差距缩小一半。就像“徐佳们”,拼尽大半生的努力,也比不过“袁晗寒们”的十分之一,更不用说一半了。

小结

贫穷真的会留下一个持续的创伤,毕竟,这世界有一种治不好的病,那就是——穷病。

但是,这项研究调查了成千上万的普通小孩,但这未必就一定能帮助我的或你的小孩,或任何其他单个小孩。

最终,每个小孩都有自己的路要走,而这条路,部分取决于他所继承的基因,当然,还有就是他生活中的所有经历,其中尤为重要的是父母与他们的互动。

可惜的是,父母这个世界上门槛极高的职业,却没有任何职业资格证书,乃至门槛,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得很多孩子处于不幸的状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