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永康《人文三泸》连载32:访古方山话旅游

 古蔺同乡会 2020-07-03

【 2008415日,泸州市江阳区旅游局导游培训会

访古方山话旅游[1]

——地理、文化、宗教和历史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方山是国家星级风景旅游区。阐释这座名山的旅游价值,大体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

一、地理、自然景观;

二、历史人文状况;

三、佛学、宗教和民间信仰。

现谨就此谈谈我所了解的情况;有关对它进行开发的意见和建议,夹叙夹议其中。供大家参考,请各位批评。

旅游旅游,一是旅,二是游。旅,就是客从远方来。来要来得了,有相应的交通工具;来了,要住得下,有食宿、通讯、娱乐、医疗保健等生活设施;住下来了,要有可以“游”的景观和事物。更重要的是,游人先得要知道景区有这一切,而且想来。如果来过了还想来,那就更好。一般地讲,能够吸引人们去旅游的地方,不是历史人文胜迹;就是自然风景,或者像三峡大坝这样的建设成就。三者有一,就可构成旅游资源,方山,前二种兼而有之,可谓“资源丰富”。

江阳的山,江南为普照山脉。山的正干,是乌蒙山的余脉。在江北,是岷山的余脉祷祝山脉。岷山的余脉蜿蜒于岷山大金川之间,东南经青城山、龙泉山而伏为平原。复经仁寿、荣县、富顺至江安入境而为祷祝山,马岭、况场、通滩诸山,皆由此发脉,所以称之为祷祝山脉。方山和与它相对的华阳山,都是这座山脉的一部分。

    四面看去,方山都是方形。山由99座山峰组成,所以又叫“九十九峰山” [2]。山的主体是白垩系灌口组砂岩,呈丹霞地貌,红而醒目。《永乐大典》援引宋人王象之《舆地纪胜》记载:“九十九峰山,亦名方山,泸州之西南山也。去州二十里,青翠耸拔,高方而平,因名方山。山有八面,前二面之麓有二尖峰,周围诸峰共九十九顶。山下,有魏曹操庙。”峰峦挺秀,下瞰长、沱两江,森林茂密,多为桢楠,枝干挺拨,直上云端,云气出没岩壑,晴岚浮游林表。历来号称“蜀南第一胜景”。

方山的人文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东汉时代。《华阳国志》记载说:

江阳县,郡治,江雒会。有方山兰祠……昔云世祖微时,过江阳,有一子。望气者曰:‘江阳有贵儿气。’王莽求之,县人杀之。后世祖为子立祠,谪江阳民不使冠带者数世。[3]

雒,就是沱江;世祖,就是汉光武帝刘秀。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江阳县是江阳郡的郡治,地在长、沱两江会合的地方。这里的方山上,有座“兰祠”。汉光武起兵推翻王莽政权之前,曾经到过江阳,与当地人结婚生子。刘秀造反,风水先生说:“江阳有贵儿气,要出皇帝。”王莽下令搜求,把他这个小孩搜出来杀了。刘秀当皇帝后,在方山上为儿子立祠祭祀,并且谪罚江阳人不得服佩冠带,亦即不准入学读书,当不成官吏。连累了好几代人。这座“兰祠”,有的书记作“江阳儿祠”。不管叫“兰祠”还是“江阳儿祠”,总之都是淫祠野祀,入不了名教礼数。东汉灭亡,就再也不复存在。以致到了王象之生活的宋代年间,山下又有了“曹操庙”。

魏武帝曹操北方割据,他的势力并不在四川,为什么泸州人为他立庙?同样也是淫祠野祀的这座曹操庙,建于何时?毁于何代?与当地的佛家禅观孰先孰后?关系如何?官私史志、笔记诸书绝无一字,只有个庙名留存在《舆地纪胜》和明、清《四川总志(通志)》里。四川人对曹操了无兴趣,北方尤其是河南民众,可就不同。要吸引他们前来旅游,这可是个靓点。

还须一提的是,相传刘备征吴失败,在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去世以后,诸葛亮派秦宓出使东吴,路过江阳(泸州之古名),在方山山颠的薄刀岭下,留下一通诗碑,其辞曰:

虺之牙,桀骜之凿。

谁其跻之?秦氏之子。

这通诗碑,民国初年还有人看到过[4]。现在,也可能还在。只是地势太过于偏僻,又在悬岩下方,人们没有找到就是了。秦宓以天为题,在朝堂上与东吴名士们诘难问答,载在《三国志》书,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描写得栩栩如生。《三国演义》,三尺童子莫不尽知。方山来过这么个大名人,不仅宣传上是个靓点,而且也是两千年前这座名山就已开发旅游的证据。

    风景旅游区的导游词,少不了都要加进些“民间传说”吸引游人。方山民间传说多多,稍加搜集整理,就尽够我们的导游说三天三夜,不须胡编乱造。怎样搜集整理?我认为,要紧紧抓住一个“名”字。什么“名”?知名度的“名”。写进导游词的传说,要尽可能与知名度高的人和事联系在一起,一讲,人家就大体都知道。这个原则,既适用于景区民间传说的搜集整理,也适用于整个景区的开发建设与对外宣传。具体点说,讲方山的民间传说,重点要抓建文皇帝来过这里;这里的佛家庙宇,与梁平县的双桂堂同是破山大和尚开山。把建文、破山的故事和他们在这里的传闻娓娓道来,会使方山在游人的心目中无尚光彩。

换个角度说,如果刻意编造,不方的说方,不圆的说圆,甚至无中生有,那就有悖于旅游是让人们感受自然、获取知识,陶冶情操的初衷。一些景区为什么胡编乱造?历史人文底蕴浅薄,除了这个名堂,更无别的说法。方山历史人文底蕴深厚,毋须搞这种“下三烂”,就是真正的民间传说,也可以少讲或者基本不讲。

不讲传说讲什么?讲方山幽深而又秀丽的自然景色;古老而悠久的历史;讲来过方山的名人和他们在这里的活动,留下的诸如题刻、碑铭、遗址之类的人文胜迹;讲云峰古刹的肃穆庄严、宏伟布局、法统传承,神秘而又极其博大的佛学精义。

佛教和寺院是方山历史的主干,但二者并不等同。方山上的寺庙,新云峰寺大雄殿内道光年间碑文说,是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唐玄宗皇帝敕令建造的,寺庙犹存,就是现在半山上的“老云峰”。与这座佛寺同时存在,还有其他不同教别的祠观。《十国春秋》所载五代前蜀大将王宗阮“赛神方山庙”[5],就是明证。直到宋代,山下的曹操庙也还有香火。就是佛家兰若,也绝非只是一所,仅据旧编地方志书的著录,就有云峰寺(新云峰)、佛国寺、普照寺、圣水寺、老云峰寺、宝峰寺(极乐庵)和石棚场(今方山镇)上的定水寺7座[6],这些寺庙分属不同宗派,各有自己的大德高僧,不同的文化和历史、建筑营造法式、传世文物,以及着重供奉的佛与菩萨。关于文物,我在这里要强调指出,新云峰寺外的塔林,雄辩向人们证明,这里是佛家临济正宗的道场,是方山最有价值的佛教文物。而今,这些极其珍贵的佛家文物,东倒西歪地立在那里,随时都有倾圮的可能。万望统战部门商请大和尚立即进行维护,这可是他们的法嗣祖宗。

临济正宗云峰寺(邱继扬摄影)

方山云峰寺寺内寺外,前代碑刻甚多。现在,新云峰寺里,还有大大小小一十五块。其中,大山门左侧那通《公纪昆山禅师重建云峰古寺碑记》最为完好,字迹清晰可读。摩读这通碑记,今日云峰寺的来历,便自一目了然。其余碑文,虽然剥蚀漫漶,但也还可读出些少字句,有的虽然已看不见字迹,但也还可读出碑名,可以知道它是什么碑。这15块石碑,作为真实的见证,最能展现方山风景旅游区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我们的导游,对于这些应当有所了解,能够进行解说。从事旅游开发、管理和导游的各位同志,都不妨在这个方面下点功夫。首先是保护好,不要遭人破坏;其次是组织力量逐字逐句细细摩读,并且拓印下来;再组织进行研究,同时培训导游人员。

    泸州人要感谢已故的马中骥同志。1985年前后,他曾通过摩读,抄录了12通碑文[7],为方山保存下了极为珍贵的史料。他送了份抄件给我。今天,我转赠给江阳区旅游局,让更多的学者、专家和同志们得以利用。

方山不仅有宗教,还有众多的文化名人,更有它对我们国家民族的贡献。

曾任国务院副总理的爱国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抗日战争时期兼任过设在泸州的“川康建设期成会蜀南办事处”处长。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他在云峰寺主持举办了两期“地方行政干部训练班”,调训四川省第七区专员公署所属8县基层干部和考试录取的青年,教育他们抗战到底,以及如何施行“政教合一”的“新政”,结业委任为乡(镇)长官。敌机空袭声中,忧国忧民的黄先

生,赋下《留题方山云峰寺》5首[8]

为了免遭敌机轰炸,当时的泸县国民政府,还在这里开办过简易师范训练班,培训保国民小学教员。

云峰寺僧人,在那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毅然决然打破成规,接纳这一批又一批的世俗学员入住,并且提供帮助和方便。大慈大悲心肠,令人赞许。

山上除了寺庙,还有城寨。清仁宗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四川白莲教起事期间,士绅萧士在方山顶垒石为墙,围成城堡,迁住民人于其上,取名为“安全寨”。清文宗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太平天国石达开部由江西大举进入湖南,连下桂阳(今汝城)、郴(chēn)州诸城,准备取道湘西进入四川;与此同时,在云南牛皮寨起事的李短挞挞(李永和)也取道筠连攻入四川,打到沱江上的牛佛渡,由北向南逼近泸州。士绅陈超然重修方山顶上城堡,构筑8道城门,更名为“安固寨”[9],率领当地民众搬到寨里“躲长毛[10]”。这8道寨门,太极门保存得最为完好。东面那道寨门,1982年还在,有两米多高,门上有颜额,题刻着门名。二十多年过去,我已不能记忆。两旁镌刻的楹联,也只记得下一枝是“坚如磐石仗山灵”[11]

“天下名山僧占多。”好些风景旅游区,都有寺庙。与普陀、峨眉相比,方山显然要逊色些,只讲寺庙,难以吸引游人。要吸引游人,得要有别的靓点。就是讲寺庙,也要讲自己有什么特殊。方山寺庙的特殊性,是中云峰和石棚场外大江岸头绝壁上两处的“黑脸观音”。这个问题,我们以后另外讲,今天只说寺庙和佛家信仰之外的靓点。什么靓点?以明代第一才人杨升庵状元为主要代表的来过这里和慕名这里的众多文化名人,其中主要的有秦宓、杨升庵、韩飞霞、刘光第、章士钊、赵熙和黄炎培。

1、秦宓。《三国志》卷三十八《蜀书·八》有传。他留在方山的诗碑已如前述,不赘。

2、黄炎培。同理,不赘。

3、杨升庵。名慎,字用修,四川省新都县人,明武宗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进士第一(状元),官翰林修撰。明世宗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以议大礼得罪,廷杖(在朝堂上打板子),削籍除名,“永远充军烟瘴边”,发配云南永昌卫(今保山县),72岁客死异乡。《明史》卷192《杨慎传》评价说:“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诗文外,杂著至一百余种,并行于世”,是明代第一才人。三十多年谪戍生涯之中,往来行役,这状元多次经过泸州。泸州卫指挥使韩甫,是他姨表兄弟。杨状元每次过此,无不小住,少也三五日,多竟一年半载。嘉靖三十二年,更长住了下来,一住就是七年,才被云南派人前来重新逮捕,押回永昌戍所。韩家原籍山东,韩适甫之父韩恩作官来川,官松潘副总兵,调任泸州卫指挥使,死后,遗职由儿子述甫袭任。韩家在方山下置购产业,族人坟茔也在方山,子孙遂为泸人,世代相传至今。方山上那座“状元坟”,其实是韩恩和他夫人黄氏的合墓。黄夫人是杨状元的姨母,临终遗命:“得吾状元杨慎铭吾墓,死不恨。”12年后,杨状元路过泸州,为她撰写了《姨母黄淑人墓志铭》以铭其墓。年代既久,故老无存,人们把状元所铭之墓讹传为状元墓葬。

民间传说,今日方山云峰寺(新云峰),是韩家捐赠给菩萨,改建为寺的。今按明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朱南谷《增修桥梁道路阶梯碑记》称:“正统(明英宗年号,相当于公元1436—1449年)年间,俗眷太祖潘觉忠喜舍常住田地,释祖贵、天然采松伐柏,命匠鸠工竖成,有大雄宝殿、法堂、隐室、天王殿。廊庑阶陛丹犀,森然具备。及今癸亥(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秋……将桥梁路道阶梯修砌已完。先蒙韩总戎老大人(即韩适甫)勒碑一座,历序开荒创始之由”云云,云峰寺地基,是明代正统年间当地人潘觉忠捐赠的。但从碑文看,韩述甫也支持寺庙的修建。捐助地产,事或有之。

4、韩飞霞。明代医士。名懋,字天爵,号飞霞,曾自名白虚,人因称之曰白飞霞。民国《泸县志》卷八有传。韩飞霞少为诸生,科第屡试不售,遂弃儒习医,悬壶济世,足迹遍全川,还曾去过北京、湖北等地为人治病。有《韩氏医通》、《方外奇方》和《杨梅疮论治方》,并在嘉靖年间刊刻行世。李时珍《本草纲目》,也著录了他治鼻息肉的“白飞霞方”。

《韩氏医通》从理论的高度强调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在鉴别诊断上的作用和重要性,并且进行了科学阐述;对书写病案提出了重要意见,并对书写格式作了科学而全面的规定。书中所创的“三子养亲汤”,至今仍为中医常用之方。这部医书,20世纪50年代,还曾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重新出版。

    今日方山上的飞霞洞,旧编地方志上说是他当年修练的地方[12]。山麓云峰寺山门外右侧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李泽《公纪昆山禅师重建云峰古寺碑记》也说:“前明嘉靖时,高人霞仙隐居方山,古洞一穴,遗迹宛然。”可见关于他在方山“修道”的传说已经很古老了。

5、刘光第。字斐村,“戊戌六君子”之一,四川省富顺县赵化镇人,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进士。有《介白堂诗稿》。今人王善生等辑其遗作为《刘光第集》,交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光绪十二年,刘光第母亲去世守制家居,曾到方山游览,赋下七言古诗《游方山题名庆云崖下览新旧云峰二寺》[13],分别收入这两部书中。

6、章士钊。字行严,湖南善化(今长沙)人。清末,协同黄兴筹建兴中会,主编《苏报》,是辛亥革命功臣。护法军兴,任孙中山广东军政府秘书长。后历任北京农业大学校长,段琪瑞执政府司法总长兼教育部长,《甲寅》周刊主编,北京农业大学校长,上海法政学院院长。1949年,为南京国民党政府和平谈判代表团成员,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章先生遂留北平。同年,出席新政协会议,建国后历任政务院法制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常委,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等职。晚年撰成《柳(宗元)文指要》,由毛主席资助出版,并由毛主席作为礼品送给来华访问的美国总统尼克松。90高龄,犹奉毛主席派遣,去香港为促进祖国统一斡旋。

1944年,章士钊携门生潘伯鹰大律师来泸消夏,居留月余。与地方人士张熙午、温筱泉等盘桓,成诗63首,印为《游泸草》一册,今泸州市图书馆有孤本藏存。卷中有《与刘专员幼甫同宿云峰寺》、《与岳阳守成、仲虎、伯鹰同登方山,至老云峰而止》之诗[14],并附潘伯鹰《自云峰寺登其祖堂,呈行丈兼幼甫、岳阳、仲虎诸君》[15]、《云峰祖堂山门,有康熙瓷板,作“第一名山”四字。笔势举朴茂,得天发神谶碑》之神,赋寄吴兴沈监察尹默》诗二首。

值得注意的是潘伯鹰后一首诗的诗题。这首诗不长,现引录如下:

名山未必居第一,四字却师皇象笔。

不矜气势得虚和,那识虚中真有力。

吴兴擅书老益健,乱洒千行皆中律。

赏奇安得与同游,挥手云峰隔嘘翕。

君侯笔健眼苦弱,咫尺犹闻污书册。

篮舆捧至夫何难,却恐近前叹遥集。

此书沈晦不名世,念欲移之至君侧。

既已坚牢未可移,复虑传言劳见猎。

有情颠倒执色尘,居士无言空丈室。

    这块大书“第一名山”的康熙磁板,现在虽然已经破坏,但文献里还有鸿爪留存,可以找到它的遗踪。以这种形式留存在文献里的文物故迹,方山还有很多。仅民国《泸县志》卷八《古迹志》就有如下记载:

东泉  二字,在方山太极洞上,相传为韩飞霞迹。

西涧  二字,在方山太极洞左最高岩上,相传为韩飞霞书。

慈母石  三字,在方山太极洞下,明泸卫指挥使松潘参将韩恩,思慕其母,刻此三字于母坟左石上。

方山第一泉  五字,在方山圣水寺,明进士、江西副使朱太谷题。

虎溪  二字,在云峰寺,清康熙中,知州王帝臣书。

三生石  三字,在云峰寺右深蒙池,清知州王帝臣书。

慧于石  三字,在老云峰大石上,字大一尺三寸。

观鱼处  三字,在云峰寺内,清举人何飞凤书。

太极洞  三字,在云峰西北半山上,周仁书。

弱狮  二字,在方山太极洞下弱滩峰岩石上,旁有石刻无名氏诗:“过雨万山秋,杉径凉如洗。仰面看丹山,西风坠笠子”二十字。末刻“辛已孟秋二十八也”八字。

月光岩  三字,在云峰寺后岩上,年代款识剥蚀不可考。

江阳第一峰  五字,在方山云峰寺。

听泉  二字,在慧知池石壁上,清学使吴省钦题,王用仪书。

紫竹泉  三字,在云峰观音阁后最高岩上,即龙喷泉所从出。字大二尺余,现存“紫竹”二字。

天眼  二字,在方山绝顶龙湫池上。

巅池  二字,在方山绝顶。

龙湫池  三字,在龙湫峰下。

我们有同志抱怨说方山没什么看的,走上去、走下来就完了,行程只能安排一两个小时,留不住旅客。我说句不中听的话:旅游既然是产业,那就要用办产业的办法办旅游。办产业,首先要投入,不培植景区的景观,“有多少算多少”,当然留不住客人。如果投点资,把这些恢复起来,解说解说,我看少也要大半天。当然,这就又会产生另外一个问题:“不了解文化和历史,怎么恢复?”是的,确有这个问题。这就需要组织点力量,进行必要的考察和研究,而且也要花一点钱。“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天下没有这样的好事。

7、赵熙。近代蜀中第一宿学。字尧生,号香宋。四川省荣县人,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2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翰林编修,转官江西道监察御史,先后上书弹劾过亲王弈诓、四川总督赵尔巽、邮传大臣盛怀宣诸权贵;又曾上书为“戊戌六君子”鸣冤。有直声。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废科举兴学堂,应聘出任川南学堂(即后来的泸州师范学校,今泸州职业技术学院)监督(校长)。抗战期间,蒋介石特邀他为国民政府高级顾问,婉言谢绝;亲自宴请,诚恳请教,对以“望对全川生命财产留意看待。”赵尧生“在清末即以诗鸣海内,陈衍比之唐诗名家岑参,属辞尚清,用意尚切,其有所得,多入佳境,迥拔孤秀,出于常情。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16]”他的著作,生前没有印行。解放后,始由郭沫若、周孝怀出资选印了一卷《香宋诗前集》。1996年,始由王仲镛、王文才师会同其家人整理编成《赵熙集》,交付巴蜀书社出版。

赵尧生没有游览过方山,但有两首方山诗载在《香宋诗前集》,称道“方山有寺最知名。[17]”能够得到他的如是赞许,这座山应当很欣慰了。

各位领导、各位朋友!

这个稿子,都上万字了。再讲佛学和宗教,已没有时间。以后有机会再说吧。

谢谢。再见。

二零零八年四月十五日


[1]   2008415日,泸州市江阳区旅游局导游培训会。

[2]   民国二十七年《泸县志》卷一《舆地志·方山·编者按》:九十九峰之名不传久矣,清乾隆乙未,僧慧安游天台山,闻之天台老僧。归,与南海僧越莲探考明确,曰雪霁峰、巅池峰、龙湫峰、慧日峰、五老峰、普明峰、狮子峰、画眉峰、锦屏峰、紫微峰、接天峰、文殊峰、千里峰、文笔峰、薄刀峰、普贤峰、小峨峰、土地峰、望泸峰、铙钵峰、凌霄峰、回峰、太极峰、飞霞峰、象鼻峰、象王峰、松涛峰、芙蓉峰、华阳峰、天香峰、降龙峰、风拂峰、狮铃峰、伏虎峰、观斗峰、登台峰、中兴峰、雷音峰、观音峰、善财峰、龙女峰、圣水峰、白练峰、妙高峰、德云峰、别见峰、天台峰、状元峰、弱狮峰、芝兰峰、瑞霭峰、涌莲峰、普照峰、挥尘峰、谈玄峰、碧翠峰、赏吟峰、棋局峰、补衲峰、般若峰、呼猿峰、雁字峰、指月峰、一拳峰、面壁峰、灵泉峰、耀金峰、栖鹤峰、留带峰、护国峰、四面峰、华严峰、祝圣峰、照明峰、天竺峰、麒麟峰、玉露峰、宝印峰、金英峰、点石峰、长寿峰、云峰、竹浪峰、猫儿峰、欢喜峰、钵盂峰、鼉龙峰、卓锡峰、东涧峰、玉皇峰、白云峰、彩霞峰、心月峰、石盘峰、烂柯峰、卧云峰、迎江峰。”

[3]   ·常璩《华阳国志》卷七《江阳郡》。

[4]   民国二十七年《泸县志》卷七《艺文志·闵兆麟〈同李琴台父子游方山得窥秦宓诗碑〉》诗:“……约我登方山,寻碑至野寺,点画望模糊,苔痕锁苍翠。是翁兴欲飞,转恨身少翅。解带系儿腰,下垂窥古字。句奥笔法遒,作作生芒刺。啊护有山灵,云烟千载閟。奇迹遇奇才,相得彰自易。剔藓认从头,数行分汉隶。知是西蜀时,通吴一使。拂石偶勒铭,岩壁高位置。传述快人口,待补入泸志。”

[5]   ·吴任臣《十国春秋》卷三十九《前蜀·五·王宗阮传》:“宗阮常经泸州,赛神方山庙,会夜分,牲肠为犬子所食,俄闻雷震声,有白衣冠人升堂治事,獠鬼十数辈奔走阶下,执一黄衫者责之曰:‘若非窃祭牲者乎?’命挞之十五。明旦,见犬子臋溃,宛转血肉中,莫不惊以为异。”

[6]  前引民国《泸县志》卷一《舆地志·坛庙》:

云峰寺  在石棚西八里方山下,唐天宝元年建。康熙中,僧圣可重修,楼阁峥嵘。泸之大刹,以此为最。

佛国寺  在方山。

普照寺  在方山,创自唐时,明代重建。《碑记》字多磨灭。寺内古梅一株,虬枝奇崛;外有盘陀石,方二丈余,传明末高僧跌坐其上,流寇至,闻虎声,惊去。

圣水寺  在方山。有月桂二株,大可合抱,枝叶繁茂。有泉,自岩石中流出,清芬甘美。明进士朱茹题于石曰“第一泉”。

老云峰  在方山顶。

定水寺  在石棚场。

宝峰寺 在云峰寺右。

[7]   12通碑、铭是:

漀甀爀椀攀爀 一攀眀朱南谷《增修桥梁道路阶梯碑记》(明·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

漀甀爀椀攀爀 一攀眀李维康《重修云峰桥记》(明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

漀甀爀椀攀爀 一攀眀李实《重修云峰寺佛殿记》(明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

漀甀爀椀攀爀 一攀眀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署四川直隶泸州正堂示谕碑;

漀甀爀椀攀爀 一攀眀江世春《新修老云峰重建山门碑记》(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

漀甀爀椀攀爀 一攀眀李泽《公纪昆山禅师重建云峰古寺碑记》(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

漀甀爀椀攀爀 一攀眀清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署四川直隶泸州正堂示谕碑;

漀甀爀椀攀爀 一攀眀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799年)云峰寺监院《重修地藏殿碑》;

漀甀爀椀攀爀 一攀眀《云峰寺改建大雄殿记》残简(清道光中期,公元1883年前后);

漀甀爀椀攀爀 一攀眀永宁道沈某《重整云峰禅院石碑》残简(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

漀甀爀椀攀爀 一攀眀唐永辉《废止云峰寺法眷碑记》残简(民国十八年,公元1829年);

漀甀爀椀攀爀 一攀眀清康熙庚子(公元1720年)圆寂的《方山云峰寺禅庵和尚塔铭》。

[8]  黄炎培《留题方山云峰寺》(在敌机空袭声中,举办地方行政干部训练。二十九年五月二十三日),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华职业教育社编《黄炎培诗集》,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

松间山月笑相迎,禅榻灵娥冷有情。

此夕清光成祸水,不曾倾国已倾城。

小市危崖响怒湍,山房一枕梦粗安。

又惊白驿飞惨,前夕渝州血未干。

诸生从此勉修行,警耳钟声又角声。

袖得山堂云片片,归为灵雨洒春耕。

九九峰名不自居,白云终古宓冲虚。

至今只是无名耳,落到言诠一卷书。

蜀国山川态万千,此山方正礼诸天。

荫人乔木今余几? 寄语樵斤倘见怜。

[9]   见前引民国《泸县志》卷一《舆地志·关砦》。

[10]   石达开的部队入川以后,只在长江南岸流动作战,始终未能渡过北岸,今日泸州境内,只有合江、叙永和纳溪的一部分地区发生战事,北岸的江阳、龙马潭和泸县并未被兵。

[11]  民国《泸县志》卷一《舆地志》说,这类砦堡,附近还有“聚良寨,[泸县城]西三十里,华阳山麓;回龙寨,[泸县城]西南三十里,石棚场西;忠和寨,即鹰嘴岩,[泸县城]西南四十里,石硼、大悲场间;忠武寨,[泸县城]西南六十里,大悲场(今江阳区江北镇)外。”

[12]   参见嘉庆《直隶泸州志》和民国《泸县志》。

[13] 刘光第《游方山题名庆云崖下览新旧云峰二寺》,王善生等编次《刘光第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

紫天高悬墨屏风,卷收老日青冥中。四角塞天天欲穷。

嚼云入毫写龙背,万田剪碧玻璃碎。乱磬浮空戛瑶佩。

分风刺霆岭剥刀,长林如海翻波涛。楼台金碧蜃市牢。

幽人语响千岩里,美人隔花醉钗堕。道人卖云山不锁。

西望红岩双法冠,江沱带围苦非宽。谁帔云霞石峦?

[14]  一、章士钊《与刘专员幼甫同宿云峰寺》,《游泸草》卷上,民国三十三年泸县大同印刷社印行:

曩游光福寺,夜宿还元阁。仰涕昭法书,至理得寂寞[14]。

入蜀十年后,李生亦如昨。闲游未得游,野蚕同一缚。

艰难渡泸水,秋阳不可暴。大峨远莫即,滞淫一月弱。

刘候此监郡,薛能今再作。好客不遗我,先迟[14]方山脚。

明日逡巡往,辰发停午着。洞门高且敞,斜上达殿角。

小憩事周览,墙宇见斑驳。开山自天宝,年远事隐约。

名碑旷无闻,画像尽剥落。同游有倦态,方丈只画诺。

威迟月初上,松风发微觉。虽非赞公房,云卧差可学。

二、章士钊《与岳阳守成仲虎伯鹰同登方山至老云峰而止》,《游泸草》卷上,民国三十三年泸县大同印刷社印行:

方山似广舆,四角真不掩。发意跻山顶,不辞中路险。

盘纡复盘纡,磴危频欲陷。横枝碍人目,慈竹至无范。

高楠密以疏,远天明又。长江如仰盂,神摇眩回览。

卒然得平地,放倒姑自慊。名山此第一,言语轻何敢[14]。

瘦僧衣破碎,坏椽尘暗淡。残经无人读,冗树仗兵斩。

饿猫上香几,哀禅代清梵。我来戒空回,久倚欹斜槛。

潘生有佳什,余甘输彼揽。

[15]  潘伯鹰《自云峰寺登其祖堂呈行丈兼幼甫岳阳仲虎诸君》,《游泸草》卷下,民国三十三年泸县大同印刷社印行:

舆升五六里,半在楠竹径。竹枝横碍人,楠叶高难并。

绿罅垂日光,未觉云宵近。羊肠出山腰,远川豁回印。

祖堂欹尚存,残僧罢钟磬。乳泉虽歇鸣,蝉鸟不肯静。

同游三数公,语笑与之应。诗情颇激扬,文字苦相吝。

愿言乞老师,一发谢公咏。

[16]   王仲镛主编《赵熙集·前言》,巴蜀书社1996年版。

[17]   一、赵熙《送人之方山》(寺在泸州),前引王仲镛主编《赵熙集》:

君话江阳胜,方山阻重寻。人烟分县界,岚翠有诗心。

寺古多年象,林交五色禽。往吟何逊句,梅萼记冬深。

二、赵熙《纳溪》,前引王仲镛主编《赵熙集》:

薄云浑欲润秋耕,水上风来晚又晴。老树未霜先变影,方山有寺最知名。

寒沙叠叠龙麟细,古县衙衙豸角明。绝好江清便酒渴,水程一段补平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