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永康《人文三泸》连载34:春风杨柳绿清明

 古蔺同乡会 2020-07-03

【2012324日,泸州市图书馆

春风杨柳绿清明

——从天文、历法、民俗和文学展开

女士们、先生们:

很高兴又在这个讲坛上与大家见面。微雨霏霏,桃红李白,莺飞草长,节到清明。清明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节日,国家首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民政府明令放假一天。所以,今天我就讲:《春风杨柳绿清明——从天文、历法、民俗和文学展开》。

清明清明,气清景明。气清景明是什么样子?韩翃(hóng)秀才说: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炬,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第二天就是“清明”。在现实的生活中,人们也总是把这两个节一起过。从这样的意义上讲,“寒食”也就可以说成是“清明”。 

春城春城,春天之城。春,阴平;城,阳平。错落参差,谐和悦耳。造语新颖,美感顿生。城内城外,“夹岸晓烟杨柳绿,一林春雨杏花红。”柳絮飞,落红乱。翠绿、修长的杨柳,在枭枭东风里款款飘拂。用韩愈的话讲,就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处绝胜烟柳满皇都。”[2]草色青青。杨柳,也自青青,青得来连雨都被它染绿了。真染绿了吗?远看,是绿,近看,却又不然。只是剪取这么一个镜头,已自满城春意。

寒食不举火,为什么不举?《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

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亦弗及。推曰:“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之。天未绝晋,有主。主祀者,非君而谁?置之。而二三子以己力,不亦乎。人之财,犹谓之盗,况天之功以己力乎。下其罪,上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盖亦求之。以死谁怼(duì)。”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也。”其母曰:“能如是乎,女偕隐。而死。侯求之,不获。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这段话文字的大意是:春秋年间,晋献公小老婆骊姬,为了让自己儿子奚齐继位,说大老婆儿子申生的坏话,晋献公责令申生自杀。弟弟重耳一看不妙,逃亡国外,历尽艰辛。一次绝粮,介之推割下腿上一块肉,烤熟送给他吃,这才救了他一命。一十九年过去,重耳回国当上了晋文公,论功行赏,从亡诸人争相表白,而介之推只字不提,也就没有得到封赏。

事后,晋文公想起介先生来,介先生早已背负老母,躲进了绵山。搜山不见,有人便提议放火烧山,说大火起,他自己就出来了。烧了三天,上山察看,但只见他母子紧紧抱住大柳树,都烧焦了。晋文公深自谴责,改绵山为介山,为他兴建祠堂,置田祭祀,地在今日山西介休县。从此,每年到了这三天,人们便不举火,用这样的办法,来纪念这位耿介忠贞之士。一代一代传下来,就成了 “寒食节”。

寒食三天。但就我闻见所及,人们实际只过一天。而且,这天的傍晚就生火作钣。反映在韩秀才诗里,这就是“日暮汉宫传蜡炬,轻烟散入五侯家。”皇宫里传火照明,蜡烛燃烧的轻烟,随着缓缓的春风飘荡,散入千万人家。诗只四句,全系白描。不过,各位万莫小看,那一年,负责起草皇帝制诏的“知制诏”官出缺,吏部两次提名增补,唐德宗不批。再报告,那皇帝说:“给韩翃。”问哪个韩翃?御笔又批:“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与此韩翃。穷困潦倒的韩秀才,只因为这首《寒食》诗,平地青云,当上“驾部郎中知制诏”了。

寒食是“节日”,清明,是“节气”。节日包含一定的民俗和纪念意义,是人为规定的,或者说是约定俗成的。节气是中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是根据天文和历法推算出来的。怎样推算?

人们想象,有一个以地球为中心的,半径无限的天球。所有天体,都附着在天球的内表面。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沿着一个椭圆形的轨道,围绕太阳公转,每年一周。在这个运动系统里,太阳静静地停止在这个偏心率很小,小得来几乎接近于圆的椭圆的一个焦点上。但从地球上看,这却是太阳在运动,就像从前进中的火车上看,窗外静止的物体在向后逝那样。这种现象,物理学称之为“视运动”。

天文学把地球上看到的太阳视运动所经过的路线(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在天球上的投影)命名为“黄道”,天球赤道与黄道有23.5度的倾角,所以太阳的视运动每年要穿越天球赤道两次,一次在春分,一次在秋分。也就是说,黄道和天球赤道有两个交点。

为了测定太阳系天体的位置,天文学家制定了黄道坐标系统。类似于地球的经纬度,黄道坐标系也有经纬度。黄纬:以黄道线(黄道平面大圆)为0度,向上为正,向下为负,各90度。黄经:以春分点为0度,自西向东,共360度。黄道南北两边各9度宽的环形带状区域,被古巴比伦人命名为“黄道带”,月亮和地球、金、木、水、火、土、天王星、海王星运转的轨道,都在黄道带上。

 

天球上的黄道

古巴比仑人还把黄道带从春分点(黄经0度)开始,等分为12段并称之为“宫”,每段30度,各以其所含星座之名命名。总称“黄道十二宫”。

在中国,又把黄道划分成24等份,每15度对应一个节气。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运动每天约为1度,所以,每个节气大约15天。

太阳视运动到黄经15度的那一时刻,就是清明。阳历(格里高利历)是按照太阳的视运动来制定的,所以,用阳历计算,也就很简单:平年,四月五日清明;闰年(二月份多一天),四月四日清明。

二十四节气与黄道十二宫

清明既是节气,又与“寒食”一起构成传统的民间节日。清明的节日民俗,主要包括祭祖、扫墓和踏青、插柳等等。开元二十年,唐玄宗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逐渐演变为清明扫墓。有条件的宗族,这天还要办“清明会”,在本姓祠堂或者先祖坟地广聚族人,集体祭祀。叫做“献清明”。清明插柳,相传也是为了纪念介之推。

杜甫所说:“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3]清明前后气朗天清,人们踏青春游,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这种踏青,泸州历来盛行。大名鼎鼎的大诗人王士祯《泸州竹枝词》说:

江边草色映春衫,百五梨花叶叶帆。

齐到城南踏青去,系舟多在使君岩。

“冬至百五日为寒食。”寒食这天,泸州江上,极目是片片白得像梨花一样的船帆。春天的绿色,与仕女艳丽的春衫交相辉映。齐,整齐。满城空巷,城里人无论老少男女,都到城南踏青去了。城南哪里?使君岩,也就是现在的三岩脑。

除了城南,还有忠山,还有洞宾亭和龙马潭。忠山古名宝山。《永乐大典》记载:“宝山,泸州负郭之山也。每春,人踏青其上,以为眺玩之所。”州城如此,其余地方,同样如此。举个例,由清入民国的蜀中第一宿学赵尧生的《合江县》诗,就说“蜀程昨日下江阳,此地丛祠祀吕光。行箧苦无书可读,春妆儿女赛西凉。”

扫墓与踏青有时也合并进行。民国《泸县志》:“清明前后十日,人家具酒馔、香烛、纸钱、爆竹祀墓,曰挂坟,亦曰献清。至则剪荆棘、插纸标,兴拜如仪。故亦称拜扫。或更召宾客,祭毕席地饮酌,曰玩山。”[4]嘉庆十八年《纳溪县志》亦云:“清明日,士庶各插柳于门首,前后数日祀墓,谓之踏青。”[5]

川南黔北诸地,还要吃“软蕨(jué)粑”。欢欢喜喜过清明。

当然,清明也还有另外一张面孔。相传为唐代大诗人杜牧(牧之)先生所作的《清明》诗说了: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来历不明。杜牧文集不载,《全唐诗》也没有选。但就文章而论,它写得实在是太好了。郭沫若题《聊斋》,说“姑妄言之姑听之。”我也学学郭先生。聊且相信一回。

请看!清明日柳绿花红,杜先生却在行路,形单影只,独自一人,不巧还遇上了雨,“天街小雨润如酥”的那种雨,细雨纷纷。有道是“做冷欺花,将烟困柳。”这“纷纷”二字展现的,正是这种凄迷而又美丽的意境,与同那诗人凄迷纷乱的心情,同样令人惆怅。

 “路上行人欲断魂。”为什么断魂?妩媚春光,清明佳节,孤身行路。心情已经够复杂了,更那堪春雨湿透了衣衫。此情此景,能不断魂?

情在景中,景即是情。这“纷纷”二字,与其说形容的是雨,还不如说形容的是那行路人的惆怅。甚至可以说:形容雨是为了更切贴地形容这种惆怅。

“借问酒家何处有?”一个意念,涌上行人心头:能否找到家小酒店,歇歇脚,避避雨,小饮三杯,解解料峭春寒,散一散心头的愁绪呢?于是,他问路了。问谁?诗没有讲。只说是“牧童遥指杏花村。”牧童答话了吗?也许答了话,也许根本就没有。但是,通过这“遥指”二字,我们既欣赏到了这个画面的优美,又仿拂隐隐约约地听到了他说话的声音。杏花村未必是真实地名。“遥”,也未必就是“远”。只这一指,已使我们看到,望里红杏梢头,分明挑出一片酒帘子来了。如果真的遥远,难以产生艺术联系;太近,又少了几分含蓄。妙就妙在这不远不近的“在望”之间。

诗到这里戛然而止,再无一字。剩下来行人怎样闻讯而喜,怎样攒步前行,兴奋地找到酒店,又怎样获得了避雨、消愁等诸多方面的满足和快慰,这一切一切,杜先生一概都不管了,留给你自己慢慢地想。正道是诗有尽而意无穷。

各位!如此这般,不就是司空图先生在他《诗品》里所说的“隽永”了么!

女士们、先生们:

“春风杨柳绿清明”这个题目,今天我就只讲到这里了。没说到的,也留给大家去研判和想象吧。谢谢。再见。

 二零一二年三月二十四日


[1]  2012年3月24日,泸州市图书馆。

[2]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

[3]  杜甫《丽人行》。

[4]  民国二十七年高觐光主编《泸县志》卷3《礼俗志》。

[5]  嘉庆十八年赵炳然主编《纳溪县志》卷6《风俗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