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蔺县历史大事记

 古蔺同乡会 2020-07-03

古蔺县历史大事记 

文 赵永康

远古至汉晋隋唐

 一万三千年前,古蔺境内出现人类活动。

汉武帝建元六年(前213),唐蒙通夜郎,自苻关(今合江县)溯赤水河上行,穿过今古蔺县境进入今日贵州,劝说夜郎及其周边诸方国归附中央王朝,汉武帝分巴割蜀建置犍为郡,古蔺遂为犍为郡地。

西汉,建置平夷县,治赤水河(古蔺县赤水河场,1983年划归叙永县,今为赤水镇),隶于牂牁(zāng kē郡。今日古蔺,隶属平夷。

东汉桓、灵时期(147—189),彝族先民头人德赫辉率领彝族先民恒部的一支,从窦甸(今云南昭通)播迁入蔺,征服当地土著,以柏雅妥洪(落红)为中心,夹赤水河中上游两岸而居,建号部,为通雍氏。

汉建安二十年(215),刘备入川,取代刘璋为益州刺史,任命邓方为朱提太守,庲(lái 降都督,驻节南昌(今云南省镇雄县),下辖平夷。

蜀汉章武元年(221),刘备称帝,史称蜀汉。

蜀汉章武元年,邓方病逝,李恢继任降都督,使持节、领交州刺史,驻平夷县。

蜀汉章武二年,刘备伐吴战败,退驻白帝城(今重庆市奉节县)。

蜀汉章武三年,刘备病逝白帝城。国家变故,南中朱提、越牂牁、益州四郡皆叛。

蜀汉建兴三年(225),诸葛亮南征擒孟获,平夷彝人提供帮助。南中既定,诸葛班师,平夷彝族头人继续世领其地。

东晋永嘉二年(308),分牂牁郡立平夷、夜郎二郡。平夷郡仍治赤水河场。

晋建兴四年(316),平夷太守雷照(zhào降于割据四川的成汉国主李雄。部夷人不降,依旧自长其部。

晋代,爨氏崛起南中:西爨白蛮;东爨乌蛮。

部(通雍氏)日益强大,头人墨者扯勒获晋王朝授以“令长”之职。从此改称扯勒部(扯勒家支),是为东爨乌蛮之属。

唐代,在包括古蔺在内的泸州长江以南直至黔边的“泸南地区”先后建置14个少数民族羁縻州。

唐元和元年(806),置蔺州,治落红(今古蔺县城)。有碑,在唐朝坝(今贵州习水县同民镇)。为少数民族羁縻州。旧编地志以为:今叙永县江门镇以南直至黔边,皆蔺州地。

宋乾德四年(963)前后,废蔺州。后改建为能州(即蓝州),而扯勒乌蛮北进扩张,连年劫掠泸南熟夷和汉界,与泸州官府争夺对于熟夷的控制。

庆历二年(1042),建置羁縻姚州于今贵州之大方,任命乌蛮王子得盖为刺史,皇帝亲降黄敕,颁发印信,确认其在泸南地区“长夷落”的合法性。以求绥靖边境。导致乌蛮在这一地区的更大扩张,武力征服和掠夺诸族。与此同时,汉族官府与泸南溪峒十州诸族围绕争夺井(今长宁县双河镇)盐利的纷争,还因为乌蛮的介入而更加扩大。

大中祥符元年(1008),江安县夷人作乱,官军进行镇压,历时三年。借势深入井而实际控制之,置井监。

大中祥符六年(1013),晏州(今兴文县)夷人劫井监,宋天子调发大兵镇压,乌蛮震慑。

三年(1051),置纳溪寨于永宁河口,防托扯勒乌蛮。

熙宁六年(1073),王安石说服宋神宗同意招抚扯勒乌蛮。朝廷任命熊本“经治泸夷”,血腥镇压,迫使泸南十州夷人献土归附。

熙宁七年(1074),以原蔺州地建置羁縻归徕州,任命扯勒乌蛮头人斧望个恕为银青光禄大夫、知羁縻归徕州。同时任命其子乞弟为把截西南番部巡检。

熙宁十年(1077),纳溪寨汉民殴死夷人,激成暴乱。宋王朝从陕西调韩存宝大兵扫荡纳溪五十六村十三囤。其时斧望个恕已死,韩存宝许重赏招其子乞弟“犄角”助讨,有功。战后,赏格不行。乞弟烧荡村屯,掳掠人畜,边事再起。

元丰二年(1079)二月,诏以乞弟袭任归徕州知州,试图以此对之进行招安,乞弟不来。三月,战于纳溪罗个牟村,宋将王宣官兵七百余人全军覆没。

元丰三年(1080),诏置泸南安抚司于泸州,以韩存宝为安抚使、都大经制泸州蛮贼事。率兵万人,再次入川讨伐扯勒乌蛮乞弟。师久无功。

    元丰四年(1081)正月,宋天子另任环庆路副都总管林广为都大经制泸州蛮贼公事。八月,以逗挠不进罪,斩韩存宝于泸州。十一月,林广兵发泸州,进剿扯勒乌蛮。

    元丰五年(1082)正月,林广兵至归徕州(今古蔺城),乞弟遁逃。而归徕州遂废。

    四月,诏徙原治遂宁的梓夔路钤辖司于泸州。泸州守臣从此兼任梓夔路兵马钤辖,又兼泸南沿边安抚使

    元元年(1086),乞弟既死。新立蛮头阿几等刻到牌,向泸州官府乞降。

      政和五年(1115),乞弟之子阿永归顺朝迁。诏补阿永为夷界都大巡检使。从此遂为阿永部。年年自江门寨浮筏而下,贩运马匹、土产前去泸州,进行朝贡贸易,售得高价,换回盐、布、农具、丝绸。终宋之世,承袭卫边。

    至元十五年(1278),扯勒乌蛮阿永部部头人阿永[1]归元,受封西南番蛮夷安抚使,赐虎符,官阶正三品。西南番安抚司管辖今日古蔺、叙永诸地。

    至元二十一年(1285),元王朝撤销西南番安抚司,改建为西南番总管府(土司),土流杂治。

    至元二十七年(1290),改西南番总管府为永宁路,路治马口崖,依旧土司。[2]

    至元二十一年(1284),阿永蛮酋长阿泥进京朝觐。诏以阿永蛮隶宫府(太子的官署)。

    大德五年(1301),扯勒乌蛮阿永部头人、永宁路总管雄挫进京朝觐,献马三十余匹,获赐币、帛。

      大德七年(1303)二月,雄挫起事反元。六月,接受招抚。十二月,与其部曲二十九人赴京都朝见,赏衣服、弓矢、鞍辔放回。

    至正二十三年(1363),明玉珍在重庆称帝,建立大夏国,设立永宁镇边都元帅府,统辖古蔺。扯勒乌蛮阿永部头人失去官职,而仍得长其部。

    元末或明初(洪武十年—1377年以前),扯勒乌蛮阿永部头人之女奢香,出嫁贵州水西彝族土司头人、贵州宣慰司宣慰使霭翠为妻。

    洪武四年(1371),明军平蜀。蔺州遂归明有。十二月,明王朝设永宁卫于马口崖,初隶四川,后改隶贵州都指挥使司。作为领有实土的军事行政机关,永宁卫既管军,又管民,是为今日古蔺县的前身。

    洪武五年(1372),朝命扯勒乌蛮阿永部头人禄肇(传写又作禄照。彝名龙更龙之)为永宁长官司(土司)长官,官阶正六品。隶属四川承宣布政使司,为文职土司,管辖今日古蔺、叙永、筠连、仁怀诸地。

    同年,永宁卫指挥使杨广率领禄肇,兴工构筑永宁(今叙永县)城。

    洪武六年(1373),永宁长官司升格为从五品的永宁军民安抚司(土司),禄肇升任安抚使。安抚司下领筠连州(今筠连县)和九姓长官司,(治今兴文县久庆镇)、太平长官司(治今兴文县大坝镇)。同年,降筠连州为县,属叙州”。

    洪武八年(1375),永宁军民安抚司再次升格为永宁宣抚司(土司),官阶从四品。禄肇升任宣抚使。仍隶四川承宣布政使司。

    洪武十四年(1381)明军平滇,分遣都督胡海洋、郭英,帅兵五万,由永宁以趋乌撒(今贵州省威宁县)。云南既克,滇黔边乌撒、东川、乌蒙、芒部诸彝人酋长,多次降而复叛。明军反复扫荡,历年而后平。永宁土司没有参与叛乱。

    洪武十五年(1382),永宁城筑成。永宁卫和永宁宣抚司并迁驻其地。

    同年,明太祖置邮驿通云南,重新开通从永宁通向昆明的川黔道(西路)。      

    洪武十七年(1384),奢香进京朝觐归来,率领部众披荆斩棘,开山凿道。历时数年,开通龙场九驿,把贵州与永宁(今叙永)至毕节的川黔道(西路)连接起来,沿途设置邮传、驿站,普市(今名普站)、摩尼、赤水河场一线[3],遂成黔蜀往来要冲,与白撒(今古蔺双沙镇)、麻城诸地一并成为明军屯田卫边的要地。

    洪武二十年(1387),普定侯陈桓领兵屯田于毕节等卫,而军食不继,暂驻禄肇(以人名为地名。即落红,蔺州)就食,因筑禄肇堡,二十一年(1388)筑成。蔺州从此遂有城寨。       

    洪武二十一年(1388)冬十月,设赤水卫于赤水河场(今叙永县赤水河镇),隶属贵州都指挥使司,与永宁卫同为领有实土的军卫,既管军,又管民。其年,陈桓移师毕节。

    洪武二十二年(1389),构筑摩尼、白撒、普市诸城堡。 

    洪武二十三年(1390)闰四月,兴工构筑赤水卫城。明年筑成。

    洪武二十四年(1391),景川侯曹震凿通永宁河水道,整治从纳溪到摩尼的道路,八阅月而工完。蔺州、永宁地区水陆交通条件大为改善。

    同年,创立四川永宁宣抚司儒学。

    永乐四年(1406),中官谢安入蔺州采办皇木,居石夹口(今古蔺石屏镇),播种而食,二十余年而后返。

    宣德九年(1434),女土官奢苏奏准,永宁宣抚司儒学使用彝、汉双语进行教学。

    正统五年(1440),创立赤水卫儒学。

    嘉靖三年(1524),状元杨慎(升庵)直言进谏得罪,充军云南三十四年,客死异乡。其间往来行役,每从蔺州西路(川黔道)经过,留下众多诗章。

    嘉靖三十三年(1554),贵州省奏准,永宁宣抚司、永宁卫与赤水卫诸学校生员参加科举考试,改赴贵阳应考。

    嘉靖三十六年(1557),贵州布政司参议官王重光入蔺州督采皇木。

    万历九年(1581)永宁宣抚使(土官)奢效忠病逝,妻奢世统无子。侧室奢世续有子二:奢崇周、罗哥,年幼。二妇争袭宣抚,兵戎相见,内讧连年,社会秩序大乱。

    万历十一年(1583)四川总兵官郭成奉文勘处,占据奢世续永宁住宅,索要贿赂金银,又发兵深入落红,将奢氏九世所积财物搜掠一空。

    万历十二年(1584),朝命奢世统、奢世续俱各给冠带,各管其原住地方。

    万历十八年(1590),诏令奢崇周袭任永宁宣抚使职。  

    万历二十三年(1596),播州(今贵州遵义)土司杨应龙起事反明。

    同年,奢崇周亡故,奢世续复行永宁宣抚事。

    万历二十七年 ( 1604),讨平播州杨应龙之乱。

    万历三十二年 ( 1604),朝命奢崇明(奢效忠之侄)暂任永宁宣抚使(土官),而蔺州、永宁地区动乱如故。

    万历三十四年(1609),朝命奢崇明袭任永宁宣抚司宣抚使。

    天启元年(1621)九月,奢崇明及其子奢寅起事反明,占重庆,陷遵义、破泸州。进围成都,四川左布政使朱燮元婴城固守。贵州水西彝人首领安邦彦起兵响应奢崇明。

    天启二年(1622)正月,奢崇明败还永宁。

    二月,明王朝朝擢升朱燮元为兵部侍郎、总督川、湖、陕西、五省军务,兼巡抚四川,指挥剿办奢、安。

    天启三年(1623)四月,明军攻破永宁,奢崇明父子退回蔺州故地。永宁宣抚司(土司)自然消失,另设叙永善后厅征收钱粮,措办军需。

    五月,明军参将罗乾象攻破蔺州,焚毁奢氏土司九凤楼(当地称为五凤楼)。

    十月,明军攻破扯勒彝人宗庙所在的龙场(今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龙场营镇)。

    天启六年(1626),朱燮元以父丧丁忧去职。

    崇祯元年(1628),明王朝诏起朱燮元为钦差总督贵州、四川、湖广、云南、广西军务兼督粮饷,巡抚贵州、湖北、湖南、川东、偏沅等处地方,少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统一指挥剿办奢、安。

    崇祯二年(1629),会战永宁,奢崇明、安邦彦阵亡,全军覆没。奢安起事终结。

    崇祯三年(1630),永宁宣抚司改土归流。叙永善后厅改建为叙永军粮厅,隶于叙州府。以赤水河为黔蜀疆界,河南归黔,河北归蜀。编永宁、蔺州地为九里四十八屯,给予平奢有功将领以及归顺彝人土目为业,分别授以参将、游击、守备等职衔,谓之屯官,兴办屯练。

崇祯十七年(1644),张献忠攻陷成都,自立为帝,国号“大西”。

    张献忠部将孙可望攻占永宁,民人、屯官屠戮几尽,屯政、屯练全部解体。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李自成攻陷北京。吴三桂引清兵入山海关,赶走李自成。清王朝在并京开国,建元顺治。

五月,明朝宗室福王(朱由淞)在南京建号登基,以明年为弘光元年。

顺治元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三月,南明川、陕总督樊一衡屯驻古蔺州,张献忠部来犯,败之于摩尼、滴水(今叙永县落卜镇滴水崖)。

顺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1646)清兵入蜀。张献忠从成都溃逃至西充县凤凰山,被清军射杀。余部由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率领,南下袭破重庆,进占贵州。南明督师王应熊驻兵遵义。

顺治四年(南明永历二年,1647)正月,张献忠余部破遵义,王应熊遁入毕节卫山中。二月,清兵经重庆进至遵义,孙可望等遂屠贵阳而退入云南,共推可望为主。其年秋,南明总兵皮熊占领贵阳,总兵王祥重据遵义,副将侯天锡恢复永宁。清军退还保宁(今阆中市)。

顺治五年(南明永历二年,1648)春,全川复为明有。孙可望率李定国、刘文秀、白文选归顺南明。而南明残余武装力量各部之间,自相残杀,世居遵义县马湖屯(马湖营,今古蔺县水口镇浮云村)的明将雷大壮(两山)惨遭灭门

顺治七年(南明永历四年,1650),孙可望还踞贵阳,蔺州地区复为打着南明旗号的张献忠余部所有。

顺治十五年(南明永历十二年,1658),清军进入永宁、古蔺,南明永宁守将降清。直至其时,蔺州地区依然在南明地方政府政权的有效控制之下。

顺治十六年(1659),清王朝设永宁总兵。奢崇明次子奢保寿据镇雄以叛,讨平后,朝命奢保寿安置卧泥河(今毕节龙场营镇境),与齐民一体当差。未几,死。妻陇氏欲图请古蔺长官司事,未就,亦死。

    顺治十七年(1660),叙永军粮厅和遵义县分别命令所辖各屯官兵,招抚流民开垦(俗谓“湖广填四川”),清理册籍,复征粮税。蔺境4倍科则,远超其他常赋地区,民不堪命。  

康熙三至六年(1664—1667),清军吴三桂部经永宁、普市、摩尼、赤水河去滇,征夫派饷,骚扰不绝,民人避居深山。

康熙十四至十九年(1675—1680),吴三桂叛清入蜀,与清兵相持于永宁一带,战乱经年,横征暴敛,徭役频繁,田园荒芜,尸横遍野。

康熙二十六年(1687),改永宁卫为永宁县,编置四里,曰永盛、宁和、长乐、大康,隶于贵州威宁府。管辖古蔺县西南部的赤水卫裁撤,并入贵州毕节县。

康熙三十年(1691),赤水河场创设鹤山书院。

同年,骆金榜等于田坝寨(今彰德镇)境内筑大堰,灌田28石。乾隆六十年(1795),延展至土地坳,灌田400石,正名象鼻大堰。

雍正五年(1727),永宁县划拨归川,隶于叙州府。裁叙永军粮厅,以其地并入永宁县。

永宁军粮府会同贵州遵义府、仁怀府勘定疆界,划定黄荆老林(今黄荆镇境)为“官荒”,封山育林,“永远封禁”“违者查究”,官山四面镌石立碑。

雍正七年(1729),复置叙永厅,领永宁县。划贵州毕节县赤水河以北部分地方归永宁县,包括赤水河、摩尼、麻城、双沙、水潦诸地。

雍正八年(1730),叙永厅升格为与府同级的直隶厅,永宁县划归叙永厅管辖。 

雍正九年(1731),设永宁县分县于赤水河场,以县丞主之,所管长乐、大康二里(今赤水河场、水潦、麻城、摩尼、双沙一带)。额征钱粮,县丞就近催征,原封解县。各处递解人犯过境,一例查察。如遇分驻地方斗殴死伤人命,即行相验,牒县审详。

又设分巡检署于古蔺场(今古蔺县城),巡检地方。乾隆五年题定,所管乐荣、平定二里及永十甲(今古蔺县地)有斗殴死伤人命,就近相验,解叙永军粮厅审详。

乾隆二年(1737),江西平江人张志和任赤水分县丞,倡垦殖,劝农桑,治耕田、立市场、兴学校,申赌禁,厚民俗,恤彝民。任内编成《赤水备考全志》。

乾隆十年(1745),贵州总督张广泗疏凿航道,合江县河口至二郎滩(今古蔺县二郎镇),二郎滩至贵州茅村(今仁怀县茅台镇)、茅村至天鼓岩(今古蔺县马蹄镇大河口)分段通航。川盐、蜀布于兹顺利入黔,沿河山货土产,更多地运销合江。土民吴登举襄赞治河,功成不受赏,张广泗将二郎滩上方绝壁命名为“吴公岩”,以资表彰,又亲笔题写“忠耿过人”四字,制匾赠之。

乾隆四十八年(1783),二郎滩盐务吏员恐吓威胁盐商,索要贿金。四川省盐茶道道尹林儁(jùn对书役万禄富等分别究惩。盐商集资刻石立碑,刊布林道台的批示,警示贪墨盐官、虎狼差役。

道光八年(1828),柑子坪富绅杨占华捐建今东新镇与二郎镇铁桥村交界的盐井河(九溪河)上铁索桥。

咸丰年间(1851—1861),罂粟传入蔺境,民人渐次种植。光绪年间种植大盛,数百里间,所有田亩,满植烟苗。湖北黄安、黄齐二县商帮入蔺,贩卖绸缎、布匹、棉花诸般百货,收购鸦片烟土运销湖北,至光绪二十年(1894)前后,在蔺开设商号25家,是为“黄帮”,建会馆齐安宫于蔺城。光绪三十年(1904)前后陆续离去,仅余二户落籍。

    咸丰七年(1857),乡绅曾传翁捐资修建水边桥。桥在盐井河(九溪河)上,桥长40米,宽25米,桥拱呈双曲线状,横跨悬崖险谷,凌空33米,极其壮观。历时8年方始建成,因又名“八龄桥”。   

咸丰末,庠生许砺裳于蔺城开设学馆,教授生徒,多所成就。

同治元年(1862),太平军石达开部过境古蔺。

光绪二年(1876),富绅许义醇捐资重建古蔺城内下桥,历时八年始竣,更名宏济桥。

光绪四年(1878),四川总督丁宝桢饬盐商出资修整赤水河太平渡(今太平镇)至贵州习水县茅台镇航道,疏凿滩险三十余处。

光绪十六年(1890),黄帮商人集资修整蔺城至贵州土城的道路。

光绪三十年(1904),赵尔丰“剿苗沟”。

锅厂坝乡绅傅华封禀请四川总督锡良于古蔺场设县。

光绪三十一年(1905),蔺城筹建经纬学堂。两年建成开学,讲授经史。

古蔺一批有志青年东渡日本留学,或考入成都等外地新式学校,并先后加入同盟会革命党。

光绪三十三年(1907),麻城武举人周百川等再禀四川总督赵尔丰,呈请设县。赵尔丰转奏朝廷,获准。因委李薰廷等勘界,以叙永厅与黔省接壤之地归永宁县,与滇省接壤之地归叙永厅。

文生傅从龙等请准,拨剿苗沟罚款建古蔺劝工局,招游民学艺,三年建成。

光绪三十四年正月二十五日(1907年2月26日),永宁县迁治古蔺场。以原巡检署为县署,首任知县云南阿迷州人马世珍。古蔺巡检迁驻两河口(今丹桂镇),寻废。

永宁县官立高等小学堂同时迁蔺,停办经纬学堂,以其地为官立高等小学堂校舍。

宣统元年(1909),永宁县更名古蔺县,仍隶叙永直隶厅。同年,叙永直隶厅改为永宁直隶州。

从明洪武四年(1371)建置既管军、又管民的永宁卫算起,古蔺县作为县级政区单位,至今(2019)已有六百余年不间断的历史。

宣统二年(1910),学成归来的同盟会革命党罗锐伯等人,就县城内禹王宫创办古蔺女子开智学校。

宣统三年(1911),四川保路事起,张仲华、周南等同盟会革命党联络城乡袍哥(哥老会),在古蔺城乡各地普遍组织保路同志会,成立同志军。策动驻蔺清军反正。十一月二十七日,成立古蔺县大汉军政府,公推清军巡防营管带李晓青为都督。而李晓青叛变,十二月七日夜袭同志军营地,杀害重庆大汉蜀军政府赴蔺视察的马集成等同盟会员、同志军24人。又捕杀革命党周南。次年(民国元年,1912),蜀军政府平叛,重建以同盟会革命党吴毅武为知事的古蔺县军政府。满清封建帝制终结,古蔺县进入入共和时代。


[1]  归附元朝的这个“阿永”,与政和五年归附宋王朝的 “阿永”同名。

[2]  元代建置永宁路的时间,或曰至元二十五年。

[3]  普市(今名普站)、摩尼、赤水河场一线以及水潦、石坝诸地,历史上是赤水卫和永宁县赤水分县的辖地,宣统三年永宁县移治古蔺场更名“古蔺”,仍属古蔺县管辖。直到1980年代,才由古蔺县划归叙永。

文 赵永康

图 贾林

泸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重要成果专报:《古蔺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关于《古蔺史》一书的审稿意见”

陈世松先生《古蔺史》序

蓝勇先生《古蔺史》序

何开四先生《古蔺史》序言

《古蔺通史》连载完结后记

【古蔺通史】征求意见稿连载42古蔺的辛亥革命

【古蔺通史】征求意见稿连载41 建置古蔺县

【古蔺通史】征求意见稿连载40 清代中后期古蔺的社会和政治

【古蔺通史】征求意见稿连载39 清代古蔺文化教育的进步和特色

【古蔺通史】征求意见稿连载38 清代古蔺的手工业与商业的繁荣

【古蔺通史】征求意见稿连载37 清代古蔺农业的发展和进步

【古蔺通史】征求意见稿连载36 清代古蔺的交通与川盐入黔

【古蔺通史】征求意见稿连载35 清代古蔺的少数民族

【古蔺通史】征求意见稿连载34清代前期蔺州永宁政区的变迁

【古蔺通史】征求意见稿连载33:第五章 清

【古蔺通史】征求意见稿连载之32:明代蔺州的教育与文化

【古蔺通史】征求意见稿连载之31:明代蔺州经济格局及其发展

【古蔺通史】征求意见稿连载之30:奢崇明起事评说

【古蔺通史】征求意见稿连载之29:永宁宣抚司改土归流

【古蔺通史】征求意见稿连载之28: 奢崇明起事

【古蔺通史】征求意见稿连载之27: 奢氏土司家族内讧及其严重后果

【古蔺通史】征求意见稿连载之26:奢香

【古蔺通史】征求意见稿连载之25: 凿通永宁河  重辟滇黔路

【古蔺通史】征求意见稿连载之24:奢氏永宁宣抚司

【古蔺通史】征求意见稿连载之23:明王朝对蔺州永宁地区的经营

【古蔺通史】征求意见稿连载之22 永宁路考

【古蔺通史】征求意见稿连载之21 土司统治下的彝族社会与则溪

【古蔺通史】征求意见稿连载之20:阿永归元与元代的永宁

【古蔺通史】征求意见稿连载之19:第三章 元

【古蔺通史】征求意见稿连载之18宋代蔺州的社会、经济和文化

【古蔺通史】征求意见稿连载之17:第八节 蛮宋关系修复与阿永蛮的兴起

【古蔺通史】征求意见稿连载之16扯勒乌蛮与中央王朝的战争

【古蔺通史】征求意见稿连载之15:韩存宝经制泸夷及其失败

【古蔺通史】征求意见稿连载之14:扯勒乌蛮助讨纳溪及其与宋交恶

【古蔺通史】征求意见稿连载之13:扯勒乌蛮归徕州

【古蔺通史】征求意见稿连载之12:羁縻姚州的重建

【古蔺通史】征求意见稿连载之11

【古蔺通史】征求意见稿连载之10:宋

【古蔺通史】征求意见稿连载之9

【古蔺通史】征求意见稿连载之8:第五节  羁縻蔺州

读者往来|赵永康教授致同乡会读者的信

【古蔺通史】征求意见稿连载之7:爨蛮·乌蛮·乌蒙部和卢鹿部

【古蔺通史】征求意见稿连载之6:诸葛南征中的平夷和鳛部

【古蔺通史】征求意见稿连载之5:鳛部源流

【古蔺通史】征求意见稿连载之4:彝族在赤水河流域的兴起

【古蔺通史】征求意见稿连载之3:《序章》的第三、四、五目

【古蔺通史】征求意见稿连载2:《序章》的第二目

【古蔺通史】征求意见稿连载1——《序章一 自然地理  生态文明》

【重磅】赵永康 -《古蔺通史》即将登陆古蔺同乡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