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蔺退休教师陈炯章,宅家防疫这样过!

 古蔺同乡会 2020-07-03

大疫无情宅家防控  诗书作伴一日不闲

 文/图 陈炯章

01

2020年,农历庚子年,注定是一个永载史册的年份。当己亥年即将过去之际,九省通衢的武汉突发新冠肺炎,疫情来势凶猛,迅速蔓延全国。幸有党中央英明果断,于元月21日实行武汉封城,及时切断病源大幅传播。新春伊始,全国各地先后封市、封街、封村、封路,各级政府要求广大人民群众宅家过节,严禁拜年聚会。我也和全国人民一样,响应国家号召,在家每日收看疫情,与家人一起静盼佳音。
与众不同的是,别人可能除了看电视、玩手机外就是睡觉觉,而我却没有白天睡觉的习惯,难得有如此清静而漫长的时光,没人打扰,没事可烦,正合我从小习惯看书的爱好,于是看书便成了我这个春节生活的主要内容。
在成都工作的女儿知道我喜欢看书,去年专门为我订了3份大型期刊,即《中华传奇》《今古传奇》《文存阅刊》,已经半年共收到15册。但由于事多,又爱打牌,所以每次收到后随手翻翻便搁放一处。为了打发时间,在这个春节正好一册册地依次阅览。书中很多故事都很精彩,故事情节或波澜壮阔,或曲折离奇,或情深意切,或哀怨委婉。但只供消遣而已,毕竟远离我们生活,没法产生共鸣。

02

看完这15册期刊,又从书橱中翻出《曾国藩官场绝学》温习之。为啥要去重读此书呢?因为近日看《中华传奇》(总第683期)里有篇专门介绍《曾国藩为官之道》的文章,书中介绍近代一些名家伟人对曾的无限崇拜和高度评价引起了我的好奇之心。如近代大才子梁启超就赞许他为“五百年而王者出”的人物。
《曾国藩官场绝学》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全书四卷,分为《曾国藩九九方略》、《曾国藩挺经》、《曾国藩冰鉴》、《曾国藩心经》四大部份,共198万字。编委会在总序中对曾国藩的评价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更有史学家撰联评他“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差不多用了10天时间才看完这部宏篇巨著。掩卷而思,曾国藩之所以在去世近150年后,还能被人们掀起对他的学习热潮和崇拜,确实与他完美的人格分不开。我认为曾国藩完美的人格魅力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修身正德,为官清廉。他曾官至一品,誉满天下,但从不贪腐。不仅自己生活简朴,住不尚奢,衣不尚新,食不尚精,一般一餐只吃一菜,有“一品宰相”之誉;而且经常写信告戒子女家人要如何勤劳俭朴,不奢不骄,不收人钱财,不仗势欺人。
二是坚韧有恒,学无止境。曾国藩虽然没有设帐执教,但他门生中人才辈出,可谓桃李满天下。据统计晚清18个行省中,14个行省的行政长官都是他的学生或部属,如历史上有名的李鸿章、彭玉麟、曾国荃、达布齐、沈保桢、刘传铭等。虽然他已名满天下,但他仍作到生命不息,学不止步,坚持每天写1篇日记,至少读10页书,平均每天写1封书信,日记坚持写到临终的最后一天。
三是勤谨任事,忠君爱国。曾国藩自28岁中进士进入官场后,一直对朝庭忠心耿耿,不管官居何位,都会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尽力而为。如他训练湘军,追剿捻军,镇压太平天国均是最好的例证。时至晚清,他的威望如日中天,当时民间有句谚语叫“天下督抚,半出曾幕”。曾有部下暗示他趁势而为,自成帝业。他不仅没有这样做,而且主动退出部分职权,自裁湘军4万,并请清旗兵进驻南京以监督湘军军务。
四是拙诚务实,成就自我。曾国藩一生谦虚谨慎,有虚怀若谷、礼贤下士的尧舜之风,所以他才能在无权无钱的情况下把湘军训练成超越大清正规军的一支劲旅。特别从他“三顾茅庐”降尊纡贵去请名不见经传的彭玉麟出山相助,从他每天早上和幕僚们一起早餐闲聊这两件事即可看出他的平易近人,令人敬仰。曾国藩一生十分注意自己的修身养性,他在《君子“慎独”论》中总结自己一生中的处世经验,写下了著名的“四课四条”,即“慎独、主敬、求仁、习劳”。就是这“四课四条”成就了他“完人”的崇高形象。

03


陈之光是从古蔺这片热土走出去的文学大家,是与邓均吾齐名的文坛泰斗,新中国伊始,曾任四川省文联和作协副主席。2010年秋拙作《甘为红烛写春秋》脱稿之际,我去成都他府上请他为拙作题写书名,其时他已82岁高龄。见到故乡人,族中晚辈,他热情异常。他不仅慨然允诺,而且邀我去他书房,了解故乡人事更迁,畅谈近两个小时。我送上我的一本小书《教苑漫步》请他指教,一周后,他给我寄来一幅墨宝,赋诗勉励我:“蔺州深山农家子,倾心培育四乡花,笑看桃李遍天下,堪称农民教育家。”令我自惭形秽,感慨万端。当我告别他时,他从书架上取出一册他2004年出版的《乡情集》送给我,鼓励我笔耕不辍,再续新篇。而今斯人已逝,但他幽默风趣的谈吐和热情爽朗的音容恍如昨日。于是趁着这宅家的日子,我又从书丛中取出他的大作,重温他的文风文采。
之光先生的《乡情集》共收集了他出版发表的散文、小说、报告文学47篇,诗词50首,楹联33幅。这些诗词文章中90%以上与古蔺有关,字里行间无不反映出他热爱故土、热爱家乡人民的深厚感情。特别是他的《灶房说书》《缺嘴师兄和玩灯人》,将昔日故乡生活在底层劳动人民的勤劳善良、乐观豪放、乐于助人的优良品德描绘得淋漓尽致。他的《闹花灯》《赶场记》则把家乡那些原生态的民风民俗栩栩如生的展现给读者。还有《无名小庙》《苗寨春秋赞》,则反映了他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和希望乡亲们能过上幸福生活的期盼。再从他给亲朋好友乡邻们的题韵和楹联中,无不渗透出他对故乡、故土、故人们溢于言表的拳拳之心,关爱之情。
读之光先生的诗文,好似与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辈聊天。文章大多质朴无华,却篇篇给人教益,娓娓道来,润物无声。

04


我的老家在远离县城近70公里的皇华镇石鹅村,那是一个天高地远的穷乡僻壤之地。我不仅出身农村,而且13岁小学毕业就回乡务农,当了10年正二八经的农民后,才走上读书从教之路,所以对那些有关三农的文学作品尤感兴趣。五年前,我的老乡,县作协副主席郭毅送了我一部他的大作《山旮旯——缱绻情未了》。其书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全书共13章,631页。由于当年乱七八糟的事多,当时随意翻翻,选择性的看了几篇后便束之高阁,这次疫情来袭,时间充裕,便又打开此书,从头一一阅来。
书橱中存书数百近千册,很多书都没认真看过,为何独选这部浩繁之作呢?原因很简单:其一,我和作者老家虽不是同一乡镇,但相距不过10里之途,而且同饮一河之水,他居河之头,我住河之尾;二是我们都是教书匠,虽然他是高中老师,我是小学老师,但仍有许多教书育人的共同语言;三是我们现在同居于县城,而且经常晚饭后散步都会不期而遇。而且他书中很多文章所描写的人物事件都是我熟悉或经历过的,读之令人亲近,所以情有独钟。
读《往事如烟》中的《酸草湾》,郭毅的老家,曾经是我在万胜任教时多次家访到过的地方,那里沟深林密,但在作者笔下却尤如仙境,读之好似还有泥土的芬芳穿入鼻腔,令人陶醉。
《赶苗场》则是我们儿时向往的盛大节日,虽然我不是苗家儿女,虽然我的家隔石宝苗场相距近40华里,但还是年年乐此不疲。
《碾房·水车》则掀起了我心灵深处留下的挥之不去的记忆。因我父亲在大集体时曾经承包过几年生产队的面房。做面条的面粉我们农村叫灰面,就是靠水车带动水磨磨出来的,而我们生产队面房的水源就来自酸草湾。我还在当农民时,白天参加生产队劳动挣工分,很多时候晚上都要去面房给父亲换换班。因为河水很小,要靠一塘一塘地积起来才冲得转水车,晚上也要起来磨几次面粉。水磨将小麦磨成粉后,还要经过人工踩箩柜将其筛成面粉,所以经常晚上起来几次边打瞌睡边踩箩柜筛面粉。特别是冬天又冷又累,滋味深长,因此至今难以忘怀。
《窝棚、月光、萤火虫》作者把守包谷看成是一件多么惬意和好玩的事情。可是在我务农的10年里,每到包谷成熟的季节都要在窝棚里住上十天半月,不仅不觉得轻松快乐,而且最初几年几乎夜夜都是在惊惧中度过的。特别是在一些偏僻的地方,既要防止盗贼,又要提防野兽蛇虫,更怕孤魂野鬼,一个人孤零零地睡在窝棚里的情景至今仍令人心有余悸。
在《家居生活》一章中,那《吃酒席》的场面,《那闲话送礼》的辛酸,那《年韵》《守田坎》的欢乐和温馨,读之令人回味无穷,亲切感人。
在《人物画廊》里,《报得三春晖》的主人翁张英国,曾是我儿子高中的班主任,不仅书教得好,而且对犬子更是关怀备至,可是好人命不长,英年早逝。《三爸》、《万老师》更是我在万胜任教时的同事、好友,都是古蔺教育界的知名教师,几十年未遇,不知还在世否?
在《登山杂记》里,《寄语轿子顶》《信步高家山》《流沙岩》《桃花山》这些古蔺城边的游览景点,也是我们常去的地方。通过它们抒发了作者对家乡和祖国山河的热爱,而且在作者笔端到处都充满深情画意,读来可亲可爱。

05

值得一提的是古蔺作协副主席,著名本土女作家高燕的近作《蔺州硝烟》,一部堪与《乌龙山剿匪记》媲美的剿匪力作,35万字的长篇小说3天看完。边看边为那些虎胆雄心、机智勇猛、誓死如归的剿匪英雄们叫好,如杜永田、肖斌云、乔贞贵、王裕钦、刘汉之、李铁良等;也为那些奸诈狡猾、残忍暴戾、无恶不作近似于田大榜、钻山豹、麻老大、四丫头的土匪恶霸愤慨,如杨云程、王逸涛、曾庶凡、吴学良等;更为那些介于烧杀抢劫的土匪和保境安民的土绅之间的双面人物,如骆国湘、陈见常等惋惜。
作者通过奇思妙想,虚构了陶克钦一家人的悲欢离合贯穿全文,将他们与我们这代人儿时耳熟能详的众多英雄匪霸有机地串联起来,使书中人物活灵活现,丰满动人,唤醒了我们脑海中那些久远的零星记忆,读之引人入胜,震撼人心、不忍释卷。
书中陈见常乃我族中长辈,我称呼四公,族中不论老幼都称其为“四老辈子”。他曾以一人之力创建了石鹅街道和石鹅小学,是载入家谱的族中名人。石鹅小学1946年建成开学的首任校长陈文典是中共地下党员,曾任贵州土城地下党支部书记,曾介绍陈见常加入地下党。当时石鹅小学教师中有几位地下党员,其中包括陈见常胞侄陈旺,并建立了党小组。古蔺第一次解放后,陈见常因受大村赵禹香(重庆军统特务)和杨云程的蛊惑,背叛共产党,与杨云程成立反共救国军,担任副司令,从而走向反共反人民的道路,也是一条不归之路。古蔺第二次解放后,陈见常被捉拿归案,族中多人受到牵连,同他一起被共产党镇压(枪毙)的就有20多人,其中年龄最小的仅18岁。
读完此书,掩卷遐思:高燕,一个上有老下有小,工作单位挑大梁的女教师,能在其中年耗时五载,利用节假日走遍古蔺和周边的千山万水,为我们呈现出这样一部场面辉宏、人物众多、奇思构想、故事传奇、充满正能量的宏篇巨作,何其不易,感谢高燕。

06

宅家的日子,我还先后细读完李定林、曾宏合作的《钥匙》,邓雪林的《虎啸原林》,郭岭的《月下的百合花》、李炎的《磨砺》,以及罗怀海编撰的《古蔺文学选读》、胡良伟编撰的《蔺州雅俗》等书。因为这些书的作者不是同事就是乡友,特别他们书中的人物或故事都那么贴近自己的生活,读他们的文章好比与他们聊天,听他们讲身边的故事,倍感亲切和自然。

除此之外,在看书累了的时候,又找出诗友们赠与的诗集,边在室内移步边诵读他们的新诗旧词,以陶冶自己的情操和修养。这个春节,几乎翻诵完以下诗友的佳作名篇:如李明政的新诗集《左诗右酒》,许文榜的《爽溪浅韵》《倚绿斋吟韵》,许息卿的《息翁诗词》,张元鼎的《竹风清韵》,邓登敏的《怪石集》,许复的《枫叶留痕》,以及《李天樵作品选》《陈继才诗集》等,从中吸取写诗作词的营养。


07

在这个春节里,我还先后为疫情防控创作了10篇(首)作品,体载包括诗词、通讯、三句半、快板词等,分别在四川省关工委《关爱明天网》《四川科技新闻学会、四川科教信息》《川南在线》《成都古蔺同乡会》《古蔺融媒》《落月摘星楼》《古蔺县关工委战地文学选编》等网络平台上刊发,以抒发对战斗在这场疫情防控战前沿指战员们的赞颂和如何遵守纪律,为打赢这场防控战作贡献的心声。
武汉封城40天来,仅管古蔺也和全国一样千门闭户,万户萧疏,街无人行,路上车稀,但我因为有这么多的诗书陪伴,有这么多的文朋诗友朝夕相处,虽然足不出户,但从未感到孤单与寂寞。这是我年近七十以来第一次有这么长的时间静下心来认真的读书。通过这次系统地读书,使我的精神世界得到很大净化,思想境界也获得一次极大升华。谢谢你们,有你们一路同行,我永远不会孤独。
疫情即将过去,曙光就在前面,待到山花烂漫时,我们再握手,我们再欢聚!

作者陈炯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