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蔺城小吃的那些记忆

 古蔺同乡会 2020-07-03
作者 邱经国
家乡古蔺,古称落鸿或蔺州,座落于川南边陲的群山峻岭之中;一条小河临街而下,流入滔滔奔腾的赤水河。这里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四渡赤水的主要征战地,也是奢香夫人故里,还是国家名酒郎酒产地,就是在这样一个山区小县城里有着许多令人神往的小吃。

01


儿时,在我所居住的县城,每当夜幕降临,街头便可听见一阵忽低忽高的“下(向)儿葵嘛酥嘞......脆嘞!”的长长吆喝声。这声音此起彼伏,让人听了手不由自主地直往口袋里掏硬币。此叫卖声出自一70多岁的老头,人称“老王”之口。那时,我们城关一至九段(居委会)这些“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儿童的“耍法”男娃儿为,打接应、抓特务、扇烟盒、碰小钱、抱蛇蛋、跳拱、打拐子;女娃儿则为藏蒙蒙、跳街坊、跳橡筋绳、踢键子、翻茶班等。但只要“老王”的吆喝声响彻狭窄街头,我们就会暂停所有游戏,你一分我一分地凑份子,要么就赶紧跑回家去向父母索要分分钱,生怕错过机会,不能向“老王”撮上那竹篮里热乎乎的香瓜子。撮上瓜子的玩伴很是招人羡慕,大方点的就会你两粒、他三粒地分与其他小伙伴品尝;如吝啬的就会自己一人独享,使得那些没有分到瓜子的玩伴们心生妒忌,口水直流,只好眼巴巴地干鼓着双眼,心里十分不悦地说:等我下回有钱了,买了“老王”的向儿葵也不分给你吃!          
说起这“老王”,从县城上桥至下桥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一生靠叫卖瓜子为生,其真实名字大家却无从知晓,小城上至七八十岁老人,下到几岁顽童均称他为“老王”。    
“老王”一年四季一身蓝布长衫打扮,他头包白帕,长衫前摆右端往往束于腰间白来发黒的腰带上,他这样并非为了装饰和无用,而是便于将卖瓜子的钱顺利地揣入裤兜里。     
“老王”用柴火自炒自卖的瓜子香甜脆,两分钱一瓢羹,五分钱一瓶瓶(当时装颜料用的一种长型小玻璃瓶)。这“老王”看去很和蔼可亲,其实他却十分地狡猾,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奸商”一个。因为他撮向儿葵时会将大指拇伸进瓢羹里,使其占据一定空间而少给份量;而用瓶瓶撮时,他早已在瓶底垫上了几层纸。如被发现了,他则呡嘴笑笑,然后“敷”上你几颗算作补偿。虽然如此,“老王”照样每天均可卖上好几篮向儿葵,其“小动作”也丝毫未对他的生意造成任何影响。“老王”的向儿葵是当时我们县城人家晚上首选的小吃之一,吃了让人回味无穷,那味道真是不摆了!
老王叫卖瓜子往别处走后一会儿,又可听见另一沙哑的声音传入耳膜,“松米、松米......”。这叫卖声有气无力地回旋于街头,此声音缘于人称“王跛子”的一残疾老头。只见他一手提着一篮香喷喷、热乎乎的松米,一手拄着根拐杖,艰难地沿街而行,前面则是其几岁的女儿提着一盏马灯领路。这父女俩瘦小的身影在小城忽隐忽现,给人一种凄楚的感觉,他们松米的余温将小城空气浓罩,让人深吸着松米弥漫着的特有香味。在那时,这也算是一种美的享受了。
每当此时,一些在家做着作业的小娃咡便要悄悄溜出家门,从身上摸出父母给的一分、两分,最多不过五分硬币向“老王”买上一杯瓜子;或是向“王跛子”父女撮上一瓢羹松米来悠闲地嗑着嚼着。正牙嚼八嚼时,冷不丁被其老子发现,然后拧着耳根子回家去继续做作业,也有的少不了一顿“斑竹笋炒腿筋肉”。
这时,小城街头昏暗的路灯已经开始亮了起来,高音喇叭里正放着《东方红》、《大海航行靠舵手》、《不忘阶级苦》等革命歌曲,靠卖夜市为生的人户已摆弄好了摊位。

02

街头摆夜摊者除了瓜子、红苕块、零烟摊外,就数麻辣鸡摊了,因麻辣鸡属家乡最有名的小吃,它是县城大巷子一个外号叫聂墩墩的老人经多年研究所创,由“椒麻鸡”向“麻辣鸡”演变,尔后带动了许多人以此为生。其中有中街头的袁老幺、李绍武,高小巷的杨永珍,胡家巷的柯苗等。几步一摊,每摊均为一张大方桌,上面放着一盆宰好的麻辣鸡,旁边则放上一个大菜墩,一把菜刀和一盏只有一丝光亮的马灯。
当时的麻辣鸡是先宰好,然后淋上佐料放进盆子中来卖的,每砣(约小指拇般粗细长短)七分钱。麻辣鸡的主要特点是:麻辣香脆、色泽美观、肉嫩化渣、清香可口、老少皆宜,让人百吃不厌。虽然吃后辣得双眼直流泪,但还是越吃越想吃;可毕竟是在那口腹饥饿的特殊年代,谁家又能让人吃个安逸痛快呢?
当然,我倒是享受到了这种“特殊”的待遇。
我家隔壁一本姓叔叔也干起了卖麻辣鸡这一行当,卤鸡的香味从篾杆墙缝透进我家,经不住香味的诱惑,我便跑到叔叔家来。只见叔叔一手提起一只卤好冷却后的鸡,一手操起菜刀在不停地宰鸡。由于是刚开始学卤鸡,手不利索,宰出来的鸡块大小不匀,而且还宰烂了许多;叔叔见我到来,于是擦了擦额头汗珠,随后递给我一木锤让我帮忙宰鸡。叔叔卷了卷袖口,又重新提起一只鸡将它的翅膀、颈子、鸡腿用刀分开,然后把刀比划好放在鸡肉上叫我用木锤用力敲打刀背。这样,一块块大小均匀完好的麻辣鸡就宰好了。
其时,我不足十岁,敲打一阵后,手就软弱无力了,两臂疼痛难忍,叔叔将宰下的鸡渣或不要的鸡心肺等递与我手中,算是作为报酬。至此以后,为了饱“口福”,我就经常到叔叔家去帮忙宰鸡;这样,我算“饱尝”够了当时的奢侈食品----麻辣鸡。

03

家乡还有一种小吃是众所周知的!那就是汤元店饶明海的回饼。
饶明海何许人也?在我童年的记忆里他是个穿戴十分讲究的人。一身灰色中山服,一顶黑色呢帽,冬季里脖子上常常系着一块花围巾,脚上一双棕色皮鞋擦得锃亮,颇有些现代老板的派头。据说他口中的两颗大金牙还值好几百元钱呢!这饶明海闲时也会吟诗作赋,家中两口大箱子装满了他的诗作。听别人说,他的“作品”多为浪漫爱情诗,也许是其爱情受到了挫折,遇到了阻挠,所以才有了他“火星山上一条牛,而今婚姻要自由,你爹估斗来干涉,这种做法不对头!”之诗句流传于世。  
饶明海歌喉圆润,铿锵有力!每每在家休息时,他会自娱自乐,来个男声独唱。什么《傲苞相会》、《草原之夜》、《跑马溜溜的山上》等爱情歌曲,经他口中发出,会让人身入其间,不对恋人产生思念之情才怪!可不知怎么的,就是这样一个穿戴整齐,有文有化的人竟终身未娶。有人说是他“神拙拙”的缘故,没有姑娘愿意嫁给他;也有人说是他眼光太高找不着合适的。不管怎样,饶明海烤出来的回饼喷香,十分招人喜欢,没有人能与他比。
饶明海烤回饼的工具是一个竹篾箩筐用砖头和泥糊起来的烤炉,上边用一块厚厚铁板做烤板。只见他将面粉和着白糖在案板上搓揉一翻后,再用擀面杖将面泥擀成一个个圆形的回饼。他边做回饼,口中边哼着川剧,还不时用擀面杖敲打着作为节拍。兴致之处,他会起身走着戏曲里的步伐,似乎忘了自已正在工作着。之后,饶明海将做好的回饼放进火炉中,正反两面均烘烤上几分钟,然后再取出放在烤板上烤上三两分钟,待回饼烤得二面黄时就可买与顾客享用了。
饶明海做出来的回饼吃起来香甜棉软,化渣不沾牙,隔远就能闻着其香味,让人馋得口水直流。正因为此,他也成了我们小城远近闻名的“名人”。现在虽然他早已作古,几十年也过去了,但饶明海至今仍是古蔺回饼的代名词,无人能超越!我想,要是他现在还在世的话,一定能为家乡捧个什么“非遗”或“名优小吃”回来不可!

04

家乡还有许多小吃叫人回味,难以忘怀!如鸭儿粑,猪儿粑、眉毛酥、麻花、糖卷、油糍、烩面、什样锦、家葛片、涝糟蛋、豆腐脑、凉糕、凉粉、冰粉、凉面、糖包谷泡、红苕块、苕丝糖、麻糖、草米糖;以及后来声名远播的李干、牛肉干、姜家素面、袁氏包子、添一家豆花饭、南北水饺、周记棒棒鸡、江四烤鱼、冰冰凉等。食在中国,味在四川;小吃属川南,可口在古蔺!这是我对家乡古蔺小吃记忆的诠释。
如今,街头的各种小吃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品种比以前更为丰富,花样也更为翻新;可童年时代的有些小吃似乎已销声匿迹,让人再难觅其美味,也不能享受到儿时那份口福了,让“老古蔺”只有在心头默默地回味那遥远却又记忆犹新的古蔺街头美味小吃。
此文曾刊发于《四川文艺》《文史专刊》《泸州文艺》《泸州广播电视报》《古蔺文艺》等报刊,并荣获“古蔺县第一届优秀文艺作品奖”。

文 | 邱经国

图 | 网络

编辑 | 采桑

投稿微信 | gltxh1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