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蔺双沙,又是一年菜花黄

 古蔺同乡会 2020-07-03


又是一年菜花黄

 作者 高文宁

 

1

阴云,冷雨,寒夜。
白沙场的崔家祠堂,深宵灯火。
一个伟大的战略计划正悄然落成:再渡赤水,消灭黔敌……
翌日,一封《告全体红色战士书》划破暗沉沉的夜空,为中国革命胜利奏响壮丽的前奏。
时值1935年2月15日,农历正月十二。
白沙场没有节日的喜庆,有的只是潇潇冷雨,肃杀的空气里,战云低垂。
肃穆的崔家祠堂里,一个伟岸的身影,目光如炬,神色凝重地注视着军用的沙盘和地图。用湖南话笃定地阐释着这个计划的部署:二渡赤水,消灭黔军,甩掉追剿,调出滇军。
这个计划就是《二渡赤水计划》;这个计划的策划者,中国第一人——毛泽东!
他,把中国革命一步步引向胜利。
1935年2月18日,部队挺进赤水河;
19日,左三路军团突击过河;
20日,军委纵队度过赤水河;
……
25日,占领娄山关;
28日,再次攻占遵义城。
策马大娄山之巅,群山苍茫,旌旗猎猎,丹丹碧血染青天。纵马远眺,他翻云弄墨,唱响遵义会议后最为壮美的第一篇章: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战斗的号角翻江倒海,在大娄山深处起伏跌宕,响彻寰宇,激励着每一个浴血奋战的将士。
他,抒写了中国革命史上的神来之笔——四渡赤水,创造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壮美神话——长征。
  那一年春天,白沙河畔的菜花开了。稀疏,伶仃。料峭的春寒里,弱弱的骨朵儿低低吟唱着一曲凄婉的离歌。

2

弹指一挥间,八十多年过去了。今天,伫立在红军洞的崖边,历史的烟云滚滚而来。澎湃的赤水河畔,千军万马,纵横奔突……也许白沙场会议只是中国革命历史长河中一朵微小的浪花,但它却是四渡赤水宏篇巨制中一个重要的音符。主席指挥若定的气势,运筹帷幄的智慧,无数将士们出生入死的精神,深深地激励着这片热土上的人们。而今,伟人已经作古,崔家祠堂那棵他亲自种下的香樟树已绿阴如盖,白沙场再不见历史的狼烟滚滚,但见万山葱翠,春色招摇。

建国以来,白沙场一直是古蔺县重要乡镇。1956年设白沙区,1981年更名为双沙区,1992年建镇(以下都称双沙镇)。面积198平方公里,人口4.3万。
改革开放以后,经济文化得到良好快速的发展,教育、医疗、交通各种事业欣欣向荣。大纳路横贯而过,双沙成为通往贵州省的要道之一。1996年双沙镇例入省级小城镇规划,政府投资3500万元建成宽16米,长2.5公里的商贸大街、交通街、行政街和长征街,投资300余万元的双沙汽车站车水马龙。全镇有乡村公路87条,448公里。场镇常住人口由2000人发展到7500人,形成了城乡渗透,环境优美的新兴城镇。特别是近几年在打造乡镇文化特色中,双沙镇一下跃为古蔺县独一无二的著名旅游乡镇。每年春天,万亩油菜花竟相开放,再现云南“罗平风光”美景,堪称人间世外桃源。
又是一年菜花黄,沐浴三月的香风,站在双沙中学崖边的观景台,三个坝子尽收眼底。金灿灿的黄色从远山缓缓流淌过来,就着山势,或蜿蜒,或平直,或迂回,或浩荡,静则婉约,动则葳蕤,俨然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每一笔都巧夺天工,每一画都心旷神怡。一条清澈的小河在田坝中蜿蜒而过,浅浅地流淌着双沙人的勤劳和幸福。蓝的天,绿的草,黄的花,清的水,灰的瓦,黛色的山,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浓淡皆宜。


忆往昔峥嵘岁月,抚摸着主席曾经种下的那棵香樟树,眼前又浮现出主席的音容笑貌,耳畔又回响着当年的离歌。八十多年的传承和发展,八十年多年的风风雨雨,昔日那个贫穷、简陋、闭塞的小镇已经焕然一新。它和全国人民一道迎来了盛世华年,祖国经济、科技、国防、军事、航空等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各种便民、惠民、利民的举措持续实施。举国上下,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惊涛拍岸,风鹏正举。建设的洪流滚滚向前,中华民族在新的时代中长风破浪,直指沧海。
 “东风夜放花千树,长缨万里起新航。”新时代赋予我们更新的使命和任务,抓住时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完善各种体制改革。红星熠熠,光照人寰。勤劳的双沙人民和祖国人民一道,奋力拼搏,让改革开放的画卷更豪迈恢宏,共同谱写一曲更加气壮山河的奋斗之歌。
待到他日花又黄,风景更如画。


作者简介:

高文宁,中城中学语文教师。

偶尔练笔,散文、诗歌数百篇,散见于网络。

爱诗歌,爱语文,爱生活。




文  字 | 高文宁
图  片 |  网络
编  辑 |  采桑
投稿微信 |  gltxh1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