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蔺的苗场

 古蔺同乡会 2020-07-03

古蔺的苗场 

兰瑞平

苗场——是古蔺山区的老旧的“乡规民俗”之一。
在古蔺山区住上过三年五载的人,大多晓得这天府的边缘、云贵高原的邻地上。有一个古老的民族风俗: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乡场上云集成百上千的苗族人民,他们披红戴绿,顶伞吹笙,对苗歌,唱苗曲,跳苗舞……有情的苗家儿女还互换腰带,定成终身大事……
每逢苗场,那些即使平常冷清清的小酒店,也会挤满穿戴整洁的苗家老者,他们手把银盏,开怀畅饮,畅叙家常:“老庚哥子呀,你今年收成好哟!听说你家二丫头放人户(定亲)了,送亲时不要搞忘喊她哭二叔子我一场噢……”“哈哈……你个老庚,忘记不倒哦!”三杯烧酒下肚,苗家老人们脸放红光,尽兴谈吐。
每逢苗场,乡场上最热闹的地方,也是苗家少男少女们选心上人的地方。你看那灯杆坝子万寿宫前,许多装束很讲究的苗家大娘们,身后躲藏一个打扮得如花似月的芳龄苗女:“幺娘,你看那个吹黑竹管芦笙的小伙儿……”女儿爬着娘的膀子,脸腮绯红地耳语……“哎,哎,看到了,死蛮婆莫心慌(着急)呀,等娘细看一回他……”那乡场背后僻静的小路上,竹林边,一对对多情的苗家儿女挨得近近的呢。那头上用雪白的细麻布帕子盘得象个大箩筛,身上穿着花红柳绿的千皱麻裙,小腿上綁缠着白麻布綁腿的苗女站在苗家情哥面前,眼睛盯着绣花鞋尖儿,脸貌儿红得象三月间的桃花儿,鲜嫩嫩的:“哥啊,我两个……就定了,明年六月二十四日,再赶苗场吐真情、道相思……”说罢红润结实的手伸向腰间的翠绿腰带……这时那苗郎呀,绽开一脸笑,面容似九月的金菊花:“妹呀,等你这句话半辈子喽!”苗郎高兴得心花怒放,张开双臂就要搂面前的苗妹儿,“妹哟,你好俏呀!”那苗女突然把脸一沉,“大白天搂搂抱抱,就不怕人家看到说闲话?”说罢又多情地望一眼苗哥哥,解下她苗条腰肢上的雪白腰带来,递给苗郎:“哥呀,妹的心……给你了。”“嗨嗨!”苗郎欢喜地接过手,忙又把自己的腰带解下递给苗妹……清亮的歌儿绕住那竹林飘呀飘,“咱腰带给了心上人,叫它呀——拴着他(她)的人和心……”再看那宽敞的灯杆坝子里吧:吹笙跳舞的苗家儿女,好快意哟 !吹笙的,吹得高昂,悠扬,吹得人心花怒放;跳苗舞的,如孔雀开屏,似凤凰翻飞,跳得人心旷神怡……多么热闹,多么有趣味儿的苗场哟!
石宝寨的七月初九,镇龙山的三月二十五,白沙坝的正月初二,大村场的六月二十四……古蔺山区十多个古老的乡坝场镇上,苗场期会各不相同。可这苗场不管在哪个乡场赶。远近的苗家人民都要赶去朝贺,前两天后两夜,热闹非常。成年辛苦耕作的苗族人民把苗场作为节日,欢聚一场畅叙家常,苗家少男少女也就在这苗场期间相亲相爱,把自个的腰带换给心上人。那些换过腰带的人必定成亲。
相传在解放以前,苗家人民灾难深重,长年累月脸朝黄土背朝天,受到民族歧视,平时不得入乡场,只是在指定的时间才在指定的地点赶一次场。解放以后,人民政府把“苗场”定为古蔺山区民族大交往的佳节。每逢苗场,乡政府必定组织各行各业大铺大排,货物多得把乡场点缀得满目琳琅,以尽量满足苗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等多方面的需要。再后来,农村实行土地责任制后,苗家人民已不愁穿不愁吃,有的已经成了万元户。而近些年的苗场,赶得更有风味,更热闹了。
苗场——确实是苗家人民的佳节了,也是各民族人民交往的好日子。 

(原载1985年3月17日《四川日报》文艺版,2012年中国文联出版社兰瑞平诗文专著《秋色空灵》)

摄影 | 陈    平

文字 | 兰瑞平

文章分享请加小编微信 gltxh1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