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圈子里混的最差”的那个人

 王智远同学 2020-07-03

聊品牌  聊营销  聊职场


本文共计4167字

阅读需要7分钟

希望你能把它看完,也许会有启发。

dang dang dang 敲黑板,搬凳子,这是智远的第020篇关于职场的笔记。本期想说点番外篇的内容,这样的场景,不知是否出现在你的面前,每当过年或者回家的时候,我们都会听到父母或者身边的人出现这样的人声音:“某某同学,和你一样大,在家相亲结婚了”,“某某家的孩子现在房子,车子,女朋友也有了,你看看你,这么大了,啥也没有,却还在外面飘着,什么时候是个头”。


“你还记得那个不爱听话,学习还不如你,天天调皮旷课老王家的孩子吗?听说在大城市自己创业了,一年赚个几百万",有些人,他们总是喜欢站在道德高尚的角度,去评价着别人的生活:“我都是为了你好,你为什么总是不听”。社交场上,“朋友之间聚餐,讨论事业发展有多好,是否升值加薪了,开的什么车,保姆月薪多少,儿子补习班又花费了。

市场经济下滑,每个行业都不太好做,你可能会是那个陪客户应酬完,回家都来不及收拾脏乱的房子,甚至于衣服都没空丢洗衣机的人,第二天还要忙完凌晨的加班狗。一个读者朋友前天通过平台给我发来信息,我工作4年了,今年突然感觉非常的迷茫,我是该坚持自己的决定,继续留在大城市闯荡,还是回家听从父母的意见。

他在一家公司做新媒体运营,通过表述得知辞职后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也不知道自己的职业规划什么样,家里一直又说,“不行就回来吧”。在各种摧残下,自己居然变得无所谓的状态了,他告诉我,其实回家也挺好,据我了解“他家庭条件还算小康”。我听到这个的时候,突然感慨到,你看你,都过到不屑生活的人了。

我见过很多的伙伴,从进入社会以来,从最底层一路摸爬滚打出成绩的人,他么都有个共同特点,更喜欢听取比自己厉害的人的建议。就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着巨人踩过的坑,才能明白什么样的路更好走。爱你却不如你的人,只会给你风险最低的意见,听他们的话不是不好,顶多是过上跟他们一样的人生,在认知没你高的人的面前,智远希望你不要太听取他们的建议。


“我希望你是

   身边混的最差的人


 1 

“我都是为了你好”。


前段时间热播的奇葩说被微博刷爆,部分人被詹青云刷屏,她的才华,她的文字描述掷地有声。其实她有一个这样的故事,曾经“负债百万贷款去读哈佛”。


节目中,她是这样表述的,我当时贷款百万去读哈佛,身边的人都觉得不能理解,“多大了还在读书,以后还能结婚吗?”,“一百万的债,以后还不清了怎么办?”但是初中的时候,詹青云和一对知识分子夫妇当邻居,她在那时就明白了一种叫做“眼界”的东西。


“贷款百万去读书,贫而不困”。  身边的人关心你没有错,但是眼界才会告诉自己什么是最好的。人认知的差别让大家做出不一样的选择,过不一样的人生。

辩论中,詹青云说到,我爸从小对我管的不严,但会特别关注我的朋友。他由此对我说,我希望你是“圈子里混的最差的人”。我那个时候还年轻,还有些不服气。他接着说:“那么他们的大部分意见,对你而说都是有益的。”言外之意,圈子里混的好的,你看都在这教导你了,只有圈子里最差的人,才能不断往上发展的机会,在他们眼里想混的好,甚至不需要你太有天赋,多听听身边人的话即可。


智远认为:不要听取没你厉害的人的建议,因为他们会给你一种东西叫做“眼界”,他们的眼界折射的高度也就那么高,给你带来不了太多的成长机会,你要混的更“差”,才能不断迭代自己的圈子。

 2 

“不走圈子,警惕圈子”。

我们步入社会努力工作后,总希望自己多些社交,多结束些朋友,觉得圈子就是人脉,人脉就是资源,觉得认识的人多了,圈子大了对自己有很多好处。


后来发现,圈子是大了,但是我们为了混圈子而花费了很多的时间,真正成就自己的是个人的价值,任正非说过的一句话,非常值得思考,智远分享给你,叫做“不走圈子,警惕圈子。”并不是圈子不好,而是他要用大把的时间考虑华为的发展,混圈子不能直接带动企业成长,真正的时间应该用在“修内功”。


如果圈子大而无益,还不如没有。

从那听过那段话之后,智远在认识新朋友,进入新的圈子,我都会有所思考,我在这个圈子里面的价值是什么?圈子里面的人足够优秀吗?对于我来说,是有益的,还是让我的通讯录中,“社群多一个屏蔽功能”,我在这里如何将自己的价值放大得到自己想收获的。


直到现在,我学会了“挑三拣四”学会了甘当圈子里“垫底”的人。那些比我优秀的人,其实没有一个人真正会劝我“安稳”,我在比我优秀的圈子甚至于社群中,见过深夜12点还在忙着写作的大佬,见过晚上11点回家后,还在偷偷看书的人。任何时候,他们聊的都是成长,加速进步。


而天壤之别的另一个圈子或者社群,每天都在吐糟没营养的内容,发着早报,刷屏表情,被这些垃圾快乐所消耗着自己的时间,我们看到的有些人,他们非常的自律,对自己要求苛刻而严格,但是这些人都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进步,成长,过着加法的人生。


而在那些不愿意成长的圈子里,如果把这些内容发出来,反之,这些伙伴会认为你在“贩卖焦虑”,倒不如“刷表情”过瘾,智远希望你是圈子里混的最差的那个人,某著名科学家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人是唯一能够接受暗示的动物”。

一个人如果想要做到90分,就必须和100分的人站在一起,如果身边都是50-60分的人,自己很难有机会做到90分,在美国有这样的一种观念,被大众所传播,意思表述为“你认识谁比你知道什么更重要。”


“每个人都容易把自己的视野的极限,当成世界的极限”,我们不知道的“不知道”,还有很多值得去探索,所以我们才能以比自己优秀的人为标杆,才能打破认知高度,不要局限了自己。假设“迷茫”的时候,不要去询问没你优秀的人,因为他们给出的建议,可能更会让自己影响判断,因为他们的高度还没你高。

 3 

你不必听某些人的建议

前段时间,我有的朋友,在一个大会上和一个“理财专家title"的人聊了起来,道别走的时候还对他说,“我有几个不错的理财点子,你要有兴趣的话下次我们在见面聊一聊,我看到我那个朋友对他的印象还不错,就约了个时间在一家咖啡厅见面。



在等咖啡的期间,寒暄了一段客气话后我就进入了正题,我的朋友先对咨询说,我就问了两个问题:一.你在这个行业干了多久,多少年经验?


听到这个问题的,那个专家自豪的说他有20多年的经验,而且跟某某头部公司合作过,总而言之,表述的是自己“有多多厉害”。“太好了!”我的朋友很高兴地接着问第二个问题:“那么,你的财产有几位数?”专家听了一愣,然后有点尴尬地清清嗓子说:“不,不,你可能误会我的意思了,我和你见面的目的是想给你一些投资建议。”
我的朋友答道:“不,不,请你也不要误会我的意思。我想说的是,你在这行干了二十多年,如果你真有那么懂投资,你自己肯定早就是千万富翁了。如果不是的话,那只能说明你其实给不了我什么好的建议。”不用说,谈话不欢而散。


我想通过这个小故事想分享给您,如果您需要他人的建议,不管是关乎职业发展,金钱还是健康,请您务必去找那些真正懂行且也有成功经验的人去请教,而避免被身边真正的“大师”所忽悠。


 4 

很多事情其实自己内心都有答案

上次和一个朋友聊天,他看我“每天写公众号”,觉得排版,文章挺有意思,自己也想做个公众号去运营运营,想法特别多,“一会儿要做一个种草笔记的”,“一会儿要写一写自己生活的”,“一会儿要写写职场自己的从业经验的”,听他说的滔滔不绝,我说你先别想太多,狠狠的干,先执行,执行了在说。


前几天我再次问到他,公众号运营的怎么样了,换来的回复是写了一次,就没在“坚持了”,原来这么难。


有个前同事给我发信息,“领导,我想做一个短视频的IP,每天没事的时候录一下VLOG做点副业",问问我的想法,我还是老样子的回复:“干,先干了再说”,注册账号,思考第一个话题,明天就开始录"。她又问了几个身边的伙伴,身边的伙伴给他的反馈都不同,她给我描述了下,大概都是,我都是为了你好,如下:


1.“短视频现在不好做,又不挣钱,做那个干嘛?

2.你录的好吗?你的口才不行吧,m,mmm。

3.就你这颜值,上镜估计得美颜6级吧。

4.现在都是专业录制,你有设备吗?

其实有的想法和问题在我们心中已经有了答案,我们只是想咨询下身边的朋友的看法,没想到最后却因为“伙伴”的闲言碎语而打磨了自己的信心,当然也有一部分自己的“犹豫不决”在里面。

不要为了“别人的看法”和“犹豫不决”而影响了自己,每一次的决定都是瞻前顾后,左右摇摆,意志不坚。别的为自己的好,不一定是坏,但是未必是真好,因为他们都是站在自己的视角去给出建议。

执意听别人的,这样导致的行动注定是阻碍重重,而阻碍自己的因素恰巧是自己造成的。“一”字最为简单纯粹,若对任何事情都能从一而终,充满热情,热泪盈眶的走下去,即使最后到不了理想的终点,相信结果也不会太差,至少不会辜负自己努力的岁月。

我希望你有自己的主见,在真正意义重大的决定面前,跟随自己的内心,不要让身边朋友的建议“让自己成为了他们眼中的那个听话都挺好的人”。遇到问题想法,要向更厉害的人去讨教,或许就能知道答案了,与周围“为你好”的声音相比:听更聪明的意见,才能过上更理想的人生。

为什么我希望你“成为圈子里最差的人”

著名诗人曾经说过:如果我们能比平素的知识所能达到的地方看得更远一点,稍微越过预感的前哨,也许我们将会比担当欢悦更大的信赖去担当我们的悲哀,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机遇和悲哀会同时来袭,让自己保持饥饿危机感是对未来的一种负责
与君共勉:

要清楚,“未来是什么样子,路都是自己走的”,  前途并不属于那些犹豫不决的人,也不属于那些别人“心中的好人”,我们时刻应该跟随自己的内心,那些一旦决定之后,就不屈不挠目的誓不罢休的人最会有收获。

当自己“成为圈子里最差的那个人”,那么智远恭喜你,你在不断的往上成长,往上跳跃总是最辛苦的,进入一个圈子,别人都很优秀,自己难免会很难过,人的自尊心就会被打击,就会有危机感,从而会让自己更努力。

文:王智远
ID:201440
与您一起行走在路上

-End-

如果你有关于职场,学习,思维的困惑

不妨停下来,来这里找找答案。


或者也可以读读这些文章:

我好久看不到你的朋友圈了

写作是倒逼自己成长最快的方法

逆流而上,职场高手的框架思维。

知识囤积洁癖

为什么你的计划执行不下去?

等同事把话说完

要不要搞副业

议价法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