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村教育大家说 | 这个世界是否由于我的存在而变得更好?——晏阳初

 贵理工涛声涛影 2020-07-03

我们的使命

以乡土人本教育创新,推动乡村教育公平

我们的愿景

让乡村孩子在家乡享有属于他们的好教育


“您的一生教导我们,要超越自己和自己的日常生活,在自己短暂的一生中寻求一个更有意义的目标。这个世界是否由于我们的存在而变得更好?”

——邓兴《在追悼会上的讲话》

导读

田字格公号陆续推出的《乡村教育大家说》栏目,介绍中国二三十年代在乡村教育领域熠熠生辉的“大家们”的实践和理念。上两期分别介绍了“中国最后一位儒家”梁漱溟中国乡村建设“杰”之一卢作孚

今天,我们推出的是被称为“国际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运动之父”的晏阳初先生。

01

一生只做一件事

晏阳初,出生于1890年,卒于1990年。

百年的生命历程,他只做了一件事:将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相结合,并推广到世界。

他的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实验规模宏大,在中国的河北定县、湖南衡山、四川新都和重庆附近的多个县城,以及台湾都落地开花。

“定县实验”更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推广和发展。晏阳初先后在美国建立国际平民教育运动委员会,协助菲律宾实行乡村改造三年计划,协助亚洲的泰国和拉丁美洲的危地马拉、哥伦比亚成立乡村改造促进委员会。

他的这些行动引起了国际的重视和认可。1948年东西方协会称赞他“准备了一套不但能为中国,而且能为世界任何地方平民改善生活,并被证明为行之有效的办法。……在世界之黑暗处点燃了一盏明灯”。

他同时也在国际上获得了一系列的殊荣:

1943年和爱因斯坦等人一起被评选为“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

1955年被《展望》杂志评为“当代世界一百位最主要人物”;

1983年获“人民国际”授予的“艾森豪威尔大奖章”,表彰其“对世界和平和相互理解的特殊贡献”;

……

他被称为”国际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运动之父“。


1943年,晏阳初(右一)和爱因斯坦(左一)等被评为

“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

那是什么影响了他,让他“穷干,苦干,硬干”了一辈子,“从中国干到世界上干”?

02

3“C”影响一生

他在《九十自述》中总结:“‘3C’影响了我一生:孔子(Contucius)、基督(Christ)和苦力(Coolies)。”

晏阳初是四川巴中人,父亲是教书先生,从小接受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教育。少年时期,他进入教会创办的“洋学堂”学习,走入了西方文化和西方科学知识的世界。这也是他第一次开启“外面世界”的大门。之后孤身一人远赴香港求学,又辗转至耶鲁大学。

中西结合的教育经历使晏阳初成为一名“中华文化与西方民主思想相结合的一个产儿”。他相信“人皆可以为尧舜”,相信“在每一个灵魂的深处,都有神圣之物”。

1918年晏阳初从耶鲁大学毕业,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做义工,为当地的华工做翻译,帮助不识字的华工给家人写信。那时,他意识到,“苦力”的“苦”是没有向上的机会和方法,对一切很茫然。

深度了解后,他发现华工一经引导便很容易唤醒骨子里的“急公好义”和善于学习的天性,迸发出建设和创造的力量,他们所缺乏的不是“救济”,而是“发扬”。

他说:“我当时发现了苦力的力,我从此有了志愿,回到中国不发财,不升官,我找到了这个大矿。”并且一生要努力开发这个“人矿”、“脑矿”。

03

识文字,除文盲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是从“识字运动”开始。

在法国战场服务华工时,发现大量华工不识字,对世界发生的事情,无法从文字中获取信息。所以他创办识字班,用白话编《华工周报》,还经常组织看电影等活动。

最让晏阳初震撼的是他曾收到过一个华工的感谢信,华工把战争中仅存下来的365法郎全部捐出用来办报。

1920年回国后,他先后刊发《平民千字课》,发起“全国识字运动”。

识字活动最开始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以市民为主。但后面,通过走访保定、宛平、包头、天津等多地的农村,晏阳初及其团队发现:“乡村的精神和物资都是今日中国的主干,推行平民教育在乡村比在城市更有优势”。

所以,1929年晏阳初到定县主持全面改革农村教育与建设的研究与实验,这是他平民教育事业的重要转折点。

△晏阳初全家在定县(1931年)

04

四大教育治“贫、穷、弱、私”

定县实验最初,晏阳初已经开始思考单纯的识字运动存在的问题。他在一篇文章里这样表述:

“即使文盲除尽,人人能应用日常必需的文字,其与国家社会的前途究竟有什么利益?……中国人……在没有读书之前,尚肯做工……一到抱了书本以后,便成文人。文人自己可以不必生产,社会应负供养的责任呢。“

“即使民智提高,民生充裕,对于国家社会的前途究竟有什么利益?……试看历来的卖国贼,何一非知识超越、经济富足的人呢?盖其人缺乏公德心,一举一动,只知有自己的祸福利害,不顾国家社会之祸福利害;所有知识、经济,之足以供其为恶之资,所作之恶,常比无知识无能力者高出万倍。”

钱理群老先生深以为然,此处点评:

“今天中国的教育不正在培养这样读了书就不愿意做工种田、无所事事的‘文化人’吗?我们今天的教育不也在培养这样的以‘知识为恶’的‘高智商的利己主义者’吗?”

有了这些思考,并且在定县开展大规模的社会调查的基础上,晏阳初认为中国乡村的问题都是”人“的问题,即人的”贫、愚、弱、私“四大问题。

针对这四大问题,晏阳初团队总结提炼了“四大教育”:以文艺教育攻愚,以生计教育治穷,以卫生教育扶弱,以公民教育克私。以“养成有知识、有生产力和公德心的整个人”。

而这四大教育,则对应了乡村建设的四个方面:文化建设、经济建设、卫生建设、政治建设。晏阳初发现,乡村改造实验的成功与效果持续,“县政改革”至关重要。

05

培养乡建的”雄鹰“

每个投身乡村教育的机构都会面临”人“和”钱“的问题,晏阳初也曾各处募款募人。

作为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的总干事,他这样说过:“每年像释迦那套靠所谓沿门托钵要饭,募捐…我们苦极了,沿门托钵,入不敷出,但还是要干下去。”

就募款而言,他有独特的捐款原则:“捐款必须是无条件的”。他认为,一定要让捐赠者能够认识、感受并参入他们工作——投入经济力量。

而乡建人才的发现、训练与培养,晏阳初更是不遗余力。他将乡建人才比喻为”雄鹰“,认为他们”不像一群麻雀一样群集,却像珍贵而孤独的鹰,翱翔于高空”。

什么样的人才是晏阳初眼中合格的乡建人才呢?
”要有本国的学术根底,科学的知识技能,又要有创造的精神,吃苦耐劳的志愿与身体,还要有国家世界的眼光。“

定县的大部分人才,是晏阳初一个个亲自面谈委婉劝说后,放弃在国内甚至国外优厚待遇,从城市到农村。

△被吸引到定县的部分知识分子

晏阳初在他生前最后一次的公开演讲里表示:“愿我毕生的工作—乡村改造—成为我的遗产。”这是一份丰富厚重的遗产,超越了其所生活的时代。

参考资料:

1. 钱理群:《志愿者文化丛书·卢作孚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版。

2. 杨华军《教育家晏阳初研究》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6年1版

3. 吴相湘 《晏阳初传》 岳麓书社 2001版

4. 宋恩荣 《晏阳初全集》 第1,2,3卷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13年版

5. 李志会 《晏阳初在定县的足迹》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8年版

6. 宋恩荣,熊贤君 《晏阳初教育思想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7. 晏阳初 《九十自述》,1987年。

图文:刘馨/王莹

排版:王莹

审校:王莹

(文中图片均来自于网络,侵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热点新闻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