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子,又名偈颂,或者偈诗。历代高僧通常会将自己所悟传示后人,这些充满了智慧的偈诗便也成为了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四川眉山曾经出过一位高僧,他将自己所悟到的内容写成一首名诗,最后一句却让世人难以参透,不知你能否读懂呢? 释法泰,俗姓吕,生活于隋唐时期。释法泰原本入了道家,10多年后,因为机缘巧合,他对佛门智慧产生向往,又成为了一名僧侣。据唐代的《续高僧传》等资料,释法泰在象耳寺剃发出家,每天都勤习功课诵经,诵经时经常出现异香绕身的情况。 法泰大师享80岁高寿后圆寂,他也留下了偈诗,我们今天分享的便是《偈七首·其一》: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这首偈诗只有短短4句20个字,内容看似通俗易懂,无一生僻字,实际却不是那么容易参透的。开篇说“空手把锄头”,既然是空手,又怎么会拿着锄头?又说人在步行,又说人骑着水牛,似乎非常矛盾。 其实,如果按现实逻辑思维去理解,法泰大师的这首偈诗的确难读懂。如果从禅意出发,那么人人都能有所悟,只看你悟到了几分。佛家有“缘起性空”之说,分离聚合皆是缘,因缘和合生起假有,因缘散失,事物便也归为乌有。 你手中空空时,是否也惦记过去拿一把锄头或者说要急着去做什么事,放不下呢?心里被无尽的烦恼思虑填充,自然就轻松不起来,就像一个人被绳索束缚在原地,动弹不得,怎么也摆脱不了那种无力感。 也有另一层意思:手空了,你才能无限接纳。在这首诗里,“空手”与“把锄头”,就跟“步行”与“骑水牛”以及“桥流”与“水不流”一样是矛盾的、相对的,虚妄和真实掺杂在一起,需要你去细细分辨出来。 如果从现实和辩证的角度去讲,“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这一句还体现了相对静止,当你觉得是水在流动,桥自然就固定不动了;然而,当你觉得动的是桥,水就会成了静止的一方,明明是同样的状况,人却会有不同的感受。 《坛经》中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里的心便是指本性。其实认真探究起来,法泰大师这首偈诗体现的道理有很多方面,高僧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普通人可能有一些不同,思考万事万物之间的联系,也是一种非常有趣的体验。 法泰大师还写过“和合离散,随处发现;满月弯弓,双雕一箭”这样的句子,细读起来也觉得妙不可言,事物的发展变化与永远不会停止,和合离散时刻都在发生。不知你从“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一句中读到了什么呢?是否会因为这句话有所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