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宋朝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虽国力不及汉唐强盛,但这也使宋朝成为了一个文人墨客辈出的时代,宋词也是中华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瑰宝。宋朝著名的词人如苏轼、李清照、陆游等人都已是老生常谈的对象,今天我们来谈一谈,北宋著名的诗人、书法家、'冷官'、医者——黄庭坚。 图一:黄庭坚像 1、 作为文人的黄庭坚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是北宋著名的书法家、诗人,其书法作品和文学作品都给后人留下了很高的参考价值。 (1)黄庭坚在诗歌上的造诣 中国古代的文人有一种文学创作的方式叫做诗序,诗序位于诗题后、诗文前,有为自己的诗作的诗序,也有为他人作的,通常用来记录写诗的背景、情感、思想等等。宋朝的诗多,诗序也多,黄庭坚就是诗序创作中的佼佼者。他的文学创作风格受苏轼影响很大,在作品中贯彻落实了'以文为诗'的写作特点,所以通常情况下,黄庭坚所写的诗序篇幅一般都会长于诗文。 黄庭坚的诗序主要有三类:纪实类、感怀类和评述类。首先是纪实类,这一类诗序主要描写诗人创作这首诗的原因、创作背景和与这首诗有关的人物等,重在讲述事情发生的过程,不会发表对这件事的评论,也不会带有明显的私人感情。例如,《玉芝园》和《借景亭》这两首游记诗的诗序,写的就是黄庭坚到玉芝园和借景亭游玩作诗的事;《四休居士诗》和《陈留市隐》的诗序写的都是与本诗相关的人和事,前者记述了黄庭坚的邻居太医孙昉自称四休居士的故事,后者记述了陈留市一名刀镊工与女儿的故事。 第二类是感怀类,这一类诗序主要描写诗人内心的所思、所见、所感,触景生情的描述占很大一部分,例如在《书舞阳西寺旧题处》的诗序写的就是诗人七年后故地重游,看到旧日之景,再联想到自己这七年间起起伏伏的政治生活,有感而发的作品。 第三类是评述类,这一类诗序是根据看到的人或事发表自己的评价与看法。在《薄薄酒二章》和《濂溪诗》的诗序中,黄庭坚就发表了自己对两个相关人物的评价:前者写了对赵明叔的评价:'知足不辱,有马少游之余风'。意思是说赵明叔能知足常乐,有东汉马少游的风范(马少游其人,一生淡泊名利、知足求安、无意于功名利禄),但这句评价似乎带着些讽刺的意味,因为苏轼说黄庭坚的'愤世疾邪'稍微有点过了头。后者写了对周敦颐的评价:'短于取名,而惠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菲于俸身,而燕及茕嫠;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意思是说周敦颐没有一味地追寻功名利禄,而是专心发展自己的志向;不在意自己身上有多少福气,而是宽待百姓,很得民心;自己拿着微薄的俸禄,而让孤寡之人都能得到安乐;不擅长迎合世俗中的陋习,而喜欢与古书中的贤良为友。 黄庭坚在进行文学创作时还十分擅长借鉴别人的作品,俗话说:'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黄庭坚就是把这句话贯彻落实到底的人。他曾在《答红驹父书》中提出了一个令人哭笑不得,却又让人难以反驳的观点:'自古以来,自己创作诗文那是最难的事,我们现如今觉得杜甫的诗,韩愈的文都是他们自己创作的,因为后人都找不到出处。其实不然,我们找不到出处实则是因为读书太少。古时候能写好文章的人,那都是特别会'抄'的人,他们提取前人文章中的一些观点,然后加以提炼,这叫'点铁成金'。' 黄庭坚的《寄黄几复》中有一句'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第一次读到这句诗时,我总觉得如果后一句是'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话,好像也没有太大违和感。事实证明,黄庭坚在写这句诗时,确实化用了很多诗人的诗句,其中就包括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还有白居易的'春风桃李花开日',李商隐的'巴山夜雨涨秋池'。他创作的诗句总能让人觉得似曾相识,但又寻不到太具体的痕迹,这就是黄庭坚的厉害之处了。他既会读,又会抄,这才使得他的作品成为了流传千古的经典。 (2)黄庭坚在书法上的造诣 黄庭坚不仅在诗词歌赋有很高的成就,他还在书法上有很高的造诣,他与苏轼、蔡襄、米芾合称宋代四大书法家。黄庭坚的书法作品常被人说是'死蛇挂树',是因为他的笔法上承古法,力求向魏晋时期的书法家学习,世人便嘲他的书法太过死板。唐末五代时有一书法家叫杨凝式,黄庭坚认为他的笔法是深得晋人传承的,所以是他学习的榜样。我们能从黄庭坚的诗中看出他对杨凝式的欣赏:'世人竟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疯子,下笔便到乌丝阑。' 图二:杨凝式的书法 黄庭坚在写书法时也极富创新精神,并且在写书法的途中不断发掘属于自己的风格。他十分崇尚魏晋时期闲散趣味的书法,自己却一笔一划的写的十分扎实;他的行书作品中,有意将字体倾斜,将自己的个人风格凸显出来;到了晚年,黄庭坚终于形成了自己的书风,达到了'脱俗'、'重韵'的效果。 图三:黄庭坚的书法作品 2、 作为官员的黄庭坚黄庭坚与他的老师苏轼在仕途上也有一些相似,他们身负才华,心怀天下,却因生不逢时而无法得到君王的重用,甚至还屡遭奸人陷害被一贬再贬。尽管仕途如此多舛,黄庭坚依旧不忘初心,始终一心为民,即使身处偏远的流放之地也依旧能保持'鬼门关外莫嫌远,四海一家皆弟兄'的旷达心境。 (1) 黄庭坚起起伏伏的官场之路 黄庭坚自小就展现出了过人的读书天赋,甚至能做到过目不忘,但由于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年幼的他只得寄宿在外婆家。童年艰苦的经历并没有磨灭他乐观的心态,反而让他看到了更多百姓生活的疾苦,因此他为官的一切出发点都是为了百姓好,这让他养成了有话直说的习惯,但就是这样一个习惯让他在官场中屡屡碰壁。 在'乌台诗案'中苏轼被贬,由于黄庭坚没有与苏轼划清界限,因而受到牵连,被罚了大约三分之一的月奉。黄庭坚一生为人正直,受到了很多人的崇敬但也被许多人不喜。朱熹不喜他聊天时的'不谈礼教',富弼不喜他的'口无遮拦'。还有一人是与黄庭坚同在馆阁任职的同僚,叫赵挺之(李清照的丈夫)。此人深谙官场之道,满心满眼都只想着如何升迁,这种行为被'宁为茶官,不为俗官'的黄庭坚所不屑。但他这一不屑,却同时得罪了两位官至宰相之人——富弼和赵挺之,这就为他不顺的仕途打响了前奏。 图四:乌台诗案 黄庭坚被贬之地那是一个比一个偏远,先后到了涪陵、黔州、戎州、赦归,最后因为拒绝在他撰写的石碑上刻地方官的名字,又被赵挺之贬到了宜州,并在这个地方结束了他的生命。但即使是在宜州这样偏远艰苦之地,黄庭坚依然保持着一颗乐观豁达的心。 (2)一心为民的'冷官' 汝州叶县县尉是黄庭坚登进士第之后的第一个官职,他任职不久之后河北就发生了地震,地震之后又爆发了洪涝。灾难过后,河北的大批百姓都涌入叶县来避难。黄庭坚并没有将难民驱逐出境,而是积极组织救援赈灾的工作,将涌入叶县的难民好生安置。之后他还作《流民叹》来描述百姓因灾难而家破人亡、颠沛流离的悲惨境况。 在'乌台诗案'后,黄庭坚被从京城贬到了吉州太和县当知县。黄庭坚上任时正是春耕播种的时节,他带着属下到田埂视察时却发现在田间耕作的只寥寥数人,他便上前去询问原因。属官告诉他,如今朝廷颁布了一法令名为'青苗法',这个法令规定农民要根据种田的数量来缴税,种的越多,缴的税也就越多。许多农民因害怕其高昂的税收,而纷纷转行去经商。剩下没办法转行的都只能逃税或者沦为盗贼,如今县里的监狱已是人满为患了。从唐朝开始,就有在郡县门口设立戒石以警示官员的习惯,在黄庭坚巡视完田埂的第二天,他就在衙门门口立一块戒石,上面写着'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以此来提醒官员,万事要以民为本。 图五:戒石铭 3、 作为医者的黄庭坚 很多人都知道黄庭坚是北宋著名的大文豪、大书法家,若不是因为他被流放宜州,也许后人永远不会知道其实他还是一名精通医理的大夫。 (1)不为良相,愿为良医 黄庭坚被发配到宜州时已是年近花甲,宜州这个地方位置偏僻、资源匮乏、环境恶劣,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尚且都难以忍受这些艰苦,更遑论一个花甲老人。黄庭坚刚到宜州时就病了好几场,幸好他从小就学习了一些医药知识,所以还能为自己诊治。 当他看到这个地方的很多百姓也饱受病痛的困扰时,他打破了自己在江南的一贯原则——不为他人诊治配药。在宜州,凡是有来寻求他帮助的百姓都无一例外的得到了诊治。这就是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黄庭坚的'医者仁心'吧。 (2)百善孝为先 黄庭坚是一个十分孝顺的人,在母亲生病时,他曾衣不解带的照顾她,无论白天还是夜晚都要时刻关注母亲的脸色。中医的理论中讲究一个阴阳调和,并且对待病人一定要仔细观察他的各种症状,要做到望、闻、问、切。从他不分日夜的侍奉母亲的行为中,不仅能看出他高尚的品德,同时还有他对中医的文化的精通与了解。 (图六:老年黄庭坚) 结语:黄庭坚一生仕途坎坷,一身正气与才华终是抵不过那些虚与委蛇的官场规则,在宋朝昏聩的统治者面前,得到欣赏的终究还是那些口蜜腹剑之人。多年漂泊无依、艰难困苦的生活也未将他满腔为民的热血浇灭,反而让他更能理解百姓生活的艰苦之处。即使到了环境最为艰苦的宜州,他也不曾有过自怨自艾的情绪,依旧读书写诗,关心百姓。试问,又有多少人能在经历如此多的挫折之后仍能选择不忘初心、不向世俗妥协?他这一生没做过什么大官,但他所到之处必有百姓能受到他的帮助。他身为读书人的赤诚与干净,清高与傲骨,是一笔留给宋朝的巨大财富。 参考文献 【1】 黄庭坚诗序研究 【2】 '抄袭'高手黄庭坚 【3】 潇洒当如黄庭坚 【4】 '冷官'黄庭坚的'热心肠' 【5】 黄庭坚写戒石铭 【6】 黄庭坚与中医 |
|
来自: 昵称32901809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