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襄博文物|朝秦暮楚——“上鄀府”铜簠

 睫毛上的风尘 2020-07-04


上鄀府铜簠 来自襄阳市博物馆 02:46

襄阳市高新区的山湾和蔡坡墓地是邓城城址外围较高等级的楚墓区,墓地南北相连,时代前后延续,实为一个完整的大型楚墓地,是研究楚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世纪六十年代,由于生产的需要,两个大型砖瓦厂在该墓葬区岗地上用机械取土过程中,破坏和毁掉了很多重要的墓葬,伴出的青铜器大部分被回炉熔化,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1971年至1976年,随着文物工作的开展,文物考古工作者开始对此墓地进行发掘,同时也对取土时散落的的文物进行征集,不少重要铭文青铜器得到保护。春秋晚期“上鄀府”铜簠就是1972年在山湾取土场收集到的珍贵文物之一。

馆藏文物

铜器篇

上鄀府铜簠

铜簠通高22厘米、器口长33.6厘米、宽23.5厘米。盖、体基本相同,上下对称。整器作长方矩形,平口,直壁,下腹壁斜折,矩形足外侈,平底。盖、器两短边斜壁各有一对兽首耳,盖长斜壁上有六个兽首卡扣。

通体饰蟠螭纹。盖、器内底铭文相同,有五列32字:“隹正六月初吉丁亥,上鄀府择其吉金铸其□(扫描补字)簠,其眉老(寿)无记(期),子子孙孙永宝用之”。铭文内容较为程式化,是当时的常见句式,意思是说“在某年六月丁亥这个吉利的日子,上鄀这个地方一个名叫府的人用上好的铜铸造了这件簠,祝愿长寿,且能让子孙后代永远享用。”

延伸

簠是盛放煮熟的黍、稷、稻、粱等饭食的器具。《周礼·舍人》记:凡祭祀共簠簋。青铜簠最早出现于西周,盛行于两周之际,战国晚期以后逐渐消失。

据文献、传世青铜器记载和学者考证,鄀原是一个古老的部族,早期在汝水流域活动。至迟在商代晚期立国,成为商王朝的一个重要方国,其贵族或首领多在商王朝中担任要职,政治地位较尊。

周朝初期,鄀国臣服于周,受到周王室的册封,西周中期地位有所提高,国君尊为“公”,国都也迁徙到了汉水上游支流丹水流域的商密一带(今河南淅川县西或西南),开始与秦、楚二国为邻,并出现了上、下鄀之分,西周晚期是其发展的繁盛时期,春秋早期二鄀还并行发展。到春秋中期,鄀国就成为了秦楚间得一个小诸侯国,在秦、楚两个大国件摇来晃去。

约公元前622年至前613年间,鄀国都城成为楚邑,鄀公族则南迁到了楚国腹地,即今湖北宜城市东南。而“上鄀府”铜簠为典型的楚式器,时代在春秋晚期,晚于鄀之南迁的时间,显然,该簠已不是鄀国器物,而是楚鄀地或鄀人后代器物。此簠铭文字形修长,体势散逸,与器铭的流美恰成比照,具有浓郁的楚地色彩。

春秋战国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那些处在大国争霸之间的小国,只能在细小的夹缝里寻求一线生机,上演了一幕又一幕或悲壮惨烈,或苟且偷安,或朝秦暮楚的历史故事,鄀国也不例外。《左传·哀公十七年》记:“观丁父,鄀俘也,武王以为军率。”观丁父,鄀人,兵败被楚武王俘虏,因为有才,被楚武王任命为楚军统帅在攻灭制服州、蓼、随、唐等小国时,屡立大功。

这说明,在春秋早期楚武王时期,楚、鄀虽然发生战争,但提拔重用有才干的鄀人,这对两国之间关系改善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楚、鄀互为盟友,当近此时,也说明了当时鄀国经济文化处于较高的水平。

公元前635年,秦晋联军攻伐楚之盟友鄀国,楚以申息之师救之,但鄀人不组织积极抵抗便中计献城降秦,后在楚国重兵的威慑下才被解救。公元前622年初,鄀叛楚既秦,秦人入鄀取商密,其国土为秦所有。不久,鄀又背秦向楚,楚穆公只好将鄀举族迁至楚国腹地,后灭之设县管辖。

“托生理于四方,固朝秦而暮楚”,鄀国“朝秦墓楚”,尽管留下了反复无常、不诺诚信的“坏”名声,但处在楚秦边境上的鄀国为了生存,在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合理地选择适合于本国的生存方式和手段,又不失“识实务者为俊杰”的安邦策略。

1988年12月12日,襄城区法院在真武山北麓征地范围内施工过程中发现了一处周代遗址,现场暴露出红烧土、草木灰等遗迹和大量遗物,经市博物馆专业人员清理后发现了1件刻有文字的西周卜骨,由于这是长江流域首次发现西周有字卜骨,迅速引起了相关学术界专家和海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