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东之行10—以色列海法

 Bridgel1kf9xmv 2020-07-04

      回到特拉维夫稍事休整,我们就去了海法,以了却最后的心愿。

    海法是一个海滨城市,距离特拉维夫大约一个半小时的路程。 它虽然没有耶路撒冷那般声名显赫,也没有特拉维夫所具备的特殊意义,但也同样的历史悠久。早在公元3世纪就以罗马治理下的一座犹太人小城镇之名而出现在犹太商人的创业典籍《塔木德》中。海法受到古代犹太人青睐,完全是因为犹太教祭司祭袍上两条肩带需要海法提供的染料。

    自古以来海法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罗马人曾在这里维持了数百年之久的统治,直至公元7世纪波斯人到此将其夷为平地。随后,阿拉伯人控制了此处,海法一度得以复兴,然而十字军又杀到此处。 人们曾在海法湾发现了年代在1062-1250年的沉船痕迹,考古学家在附近还找到了可能来自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的三十多枚金币,结合文献记载,提示十字军怀着信仰带着意大利的金币乘船拜访过此间,并带走这里的香料、糖、玻璃和纺织品。然后埃及的萨拉丁挫败了十字军及同期而来的蒙古西征的马穆鲁克,那时绝望的十字军骑士和基督徒们在城破前夕冲向港口的船只,但在出海后不久,十字军、基督徒连同他们的大批货物出于某种原因沉没了,在海底为后世留下了这段历史的实物佐证。

   1265年以后海法一直破败不堪,直到20世纪海法的重新崛起是由于铁路的修建,也就是从那时起,海法以一座工业港口城市的面目出现。1945年,海法的犹太人已经占到47%的人口比例,而阿拉伯穆斯林只占38%。两大人群彼此敌对。为此联合国通过了分治决议,允许以色列国家的成立,并把海法划给了以色列管辖,但是阿拉伯人强硬的拒绝,终于引发第一次中东战争。  目前海法是以色列第三大城市。

      我们沿着海边的一条公路驱车到达海法时是上午10点多,此行的主要目的是想一睹巴哈伊教的大同圣殿花园。这座享誉世界的花园就位于以色列海法市的卡梅尔山朝向西南的山坡上,它是巴哈伊教先知巴孛的安息之所,是一个18级不同高度的阶梯组成的,完美对称的阶梯花园。公园门口位于山脚下,我们站在大门处向山上仰望,整个山坡是阶梯形对称结构。门口是一个圆形花坛,从两侧的弧形弯道走过去就是一道同样弧形的墨绿色铁栅栏门,进门后是一个八角花瓣状白色大理石质地双层喷水池,黑色大理石与绿草坪相间组合成同样八角花瓣状的池底和边缘。(图1-2)



  绕过水池是位于中线的是第一段台阶,台阶中央是一个长形阶梯状瀑布水池,从上向下一层层地淌着水,给游客带来些许凉爽。紧挨台阶的两侧是修剪整齐的绿植墙,间隔等距的圆形白灯罩点缀其中。两侧的山坡上是斜率一直的草坪。登上台阶是第一层平台,正面是花冈岩墙壁,两侧是“之”字形的花岗岩台阶。随后直到山顶交替出现的一段台阶一层平台,引领着人们慢慢走向山坡的高处,每一段台阶边缘都有花岗岩边墙,台阶与平台交界区总有花岗岩石座及位于其上的雄鹰或花瓶状雕塑以及高脚花坛。每一层平台就是花园所在之处,分布着造型不同、色彩缤纷的花坛,花坛边缘使用修剪整齐的低矮的灌木围绕着。每层平台分散种植着粗壮的棕榈树、芭蕉树、仙人掌之类热带植物和修剪成细长或圆球状树冠的乔木,其间有供游人近距离观赏行走的棕红色石子铺成的小路。(图3-4)



而每段台阶两侧均为对称性绿草坪。到达顶层平台时,向下俯瞰整个花园,山坡上铺满了花坛、台阶、草坪以及石子小路,布局松紧得当,色彩搭配典雅。远处靠海岸附近是海法市区、海港设施以及蜿蜒的海岸线,再向远处望去就是浩瀚的地中海了。从山下来到山顶一路上是目不暇接的美景,并没有体会到太多的登山疲劳,只是感慨花园设计者超凡脱俗的想象力及其维护者的精湛园林技艺,禁不住思虑这里的设计灵感或许与传说中的古巴比伦空中花园有关。(图5)

     在我们参观过程中注意到花园的半山坡有一处正在维修的塔形建筑,不允许游客进入,这或许就是巴哈伊教先知巴孛的墓地,结合此园带有宗教意味的绝对的对称设计,使整个花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从而吸引我去了解背景资料。巴哈伊教信仰是一个独立的一神论宗教,创立于1844 年。作为新兴的宗教,它认为现存于世的九大宗教信仰都来源于同一上帝,只是上帝在不同的时间派遣了不同的“教师”去不同的地方传道。巴哈伊教的最高宗旨就是创建一种新的世界文明,真正实现人类大同(中文又称大同教)。这样美好的愿望,用一座寓意深远、举世瞩目的花园来表达不是最为直观的吗!

      心愿得到满足后,我们驱车返回特拉维夫。次日我们返回祖国首都北京。(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