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范仲淹有多高明?商人抬高米价,灾民吃不起大米,他:继续抬!

 我是皓春夏秋冬 2020-07-04

古代各方面发展都比较落后,加上天灾人祸也比较多,有的时候处理不过来,难免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就像一些朝政被推翻,大部分都是农民起义推波助澜了一把,所以为了避免这个事件发生,朝廷也会派专门的人前去处理这些问题,及时的去调整这个粮价和公粮的发放 。在宋朝就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当时有个地方灾荒已经很厉害了,老百姓根本没钱都买米,而范仲淹刚好就在这边当官,他的做法让人不解,他是心系百姓的,却把米价一直往高了抬,有什么原因?

范仲淹我们都知道,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足以看出来这个人的胸怀多么宽广,他的内心有多少抱负,对老百姓有多么的好,他父亲早早就去世了,母亲后来就改嫁了,他也跟着改姓了,但是长大后他得知这件事后,他就离开那个家,自己去了应天府,苦读十年熬出来的他,内心是有很大的抱负的,他还把姓氏又改了回去,后来母亲去世,他放弃官职回家只为了能给母亲守丧。

和晏殊也是相当好的朋友,可是因为他这个人脾气太直,说话也不会拐弯,经常会得罪人,因为皇帝年幼,先帝去世后就把大权交给了刘太后,后来皇帝长大了,刘太后还是手握大权,让范仲淹看不下去,就劝谏刘太后放权,而且还说大臣们不应该拜太后应该拜皇帝,晏殊也曾劝说过他脾气太直,但是他不听劝,最后一直被贬,他一直都坚信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他不愿意做个圆滑的人。

也是因为他性格原因,仕途不顺,后来他被调杭州的时候,这边老百姓因为饥荒哀嚎不断,他们根本买不起大米,那么政府就得把公粮拿出来接济百姓,可公粮就那么点,百姓是不够的,加上当地那些商人还一个劲儿的把米价往上涨,就是希望趁这个时候多挣点钱,普通老百姓当然买不起了,范仲淹心疼百姓,一直想找个合适的办法,于是他选择抬高米价。

不少人都开始唾骂宋朝官员,但是范仲淹还是不管,继续抬高米价,但是奇怪的现象发生了,米价居然下跌了,这个时候大家就开始佩服范仲淹的智商,其实也很简单,那会儿大米是供不应求,所以商人占据优势,他们抬高米价就是为了多挣钱,那么想让他们降低米价,就必须让他们之间有竞争力,把米价抬高,就会吸引其他地方的米商来这边做生意,那么有了竞争力,只能是降低米价去吸引人流量。

就这样范仲淹很轻松的解决了这个事情,加上公粮也在发放,而那些周边的米商刚把米运送到这边打算挣一笔钱,可是看着米价下跌,他们没办法,只能更低价的往出卖,不然的话成本都回不来了,百姓都很感谢范仲淹的这个做法。

他是一个好官,只是因为性格太直,品行太端庄,不适合官场,但这样的人才值得我们去称颂,他的名句也值得我们永远去铭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