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学修身的教科书

 山间溪流阅览室 2020-07-04

【原创】治学修身的教科书
    ——读诸葛亮的《诫书子》
           作者 山间溪流
  
    让我们先来读一下诸葛亮的《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
  
        这篇流传千古的《诫书子》的译文如下:
  
  “君子的操守,(应该)恬静以修善自身,俭朴以淳养品德。不澹泊就不能明晰志向,不宁静就不能高瞻远瞩。学习必须静心,才识需要学习, 不学习无从拓广才识,不立志不能学习成功。沉迷滞迟就不能励精求进,偏狭躁进就不能冶炼性情。年年岁岁时日飞驰,意志也随光阴一日日逝去,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不能经时济世,可悲地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却哪里来得及!”
  
  《诫子书》虽然是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劝勉之言,但是其意义远远超出了它本来的用意,千百年来已经成为人们治学修身的教科书,尤其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句更是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为人们人生的左右铭。
  “修身”表面含义是修养身心,而实质内涵丰富,“志存高远”是修立志之身,“三人行必有吾师”是修谦虚之身,“书山有路勤为径”是修勤勉之身,“欲正人先正己”是修律己之身,“崇俭养廉”是修廉洁之身,“学而时习之”是修为学之身,等等。
  在古代先贤们看来,修身是君子建功立业的基础,是做好一切事情的根本,诸事无“修身”而不立。而诸葛亮恰恰是注重“修身”的代表。他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生活十分俭朴,清心寡欲,常以春秋楚相孙叔敖自比。去世前命令将自己安葬于前线的定军山下,而不运回成都举行国葬,并明确表示殡仪从简,依山造墓,能容下棺材即可,入殓时穿平常衣物,以免铺张浪费。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能有此心胸,在人生的最后阶段仍力行俭朴风气,其“修身”之境界实在难能可贵,为后世景仰。康熙评价说“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
  对于如何修身,诸葛亮在《戒子书》提出“静以修身”,静方能养德,方能淡泊和明志,方能成学,否则“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理性。”以至最后“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此处的“静”,狭义地理解是指安定清静,广义地理解则指清心寡欲,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寂寞,视名利淡如水,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福贵。明人洪应明在《菜根谭》中说:“静中见真境,淡中识本然。风恬浪静中,见人生之真境;味淡声希处,识心体之本然。”其实,人生的真境就是恬然平静,心体的本然就是淡泊朴实。一个人在宁静平淡的安定环境中,才能发现人生的真正境界;一个人在粗茶淡饭的清苦生活中,才能体会人性的本来面目;人只有在清静平和的环境和心态下,才会发现生命中真正值得追求的目标。
  诸葛亮是伟大的一代风流人物的典型代表,他集智慧和高尚人格于一身,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更为人们所推崇敬仰。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但是,我们重读诸葛亮的《诫书子》,仍然感到十分亲切。在这个物欲横流世风日下贪污腐败成风的社会,我们需要弘扬诸葛亮的人格精神。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是诸葛亮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如果我们国家广大的公务员能以此作为自己的修身箴言,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那么我们的社会风气将会大大好起来,贪污腐败将会大大减少,我们的国家将会发展得更快。
  
      2008-05-03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