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穿纸尿裤会导致O型腿?面对接二连三的误解,纸尿裤:这锅我不背

 两口育儿 2020-07-04

纸尿裤作为一种“舶来品”,已经是中国家庭不可或缺的育儿产品,但是围绕它而产生的争议也不少,尤其是在婆媳之间,经常会因为“要不要给宝宝用纸尿裤”,“什么时候停用纸尿裤”而爆发激烈的争吵。

当我们掌握了正确的育儿知识,就会发现因为纸尿裤引发的争吵,其实源自对纸尿裤的各种误解。

面对接二连三的误解,纸尿裤表示“不服”:这些锅我不背,我要给自己正名!

误解一:纸尿裤不透气

受传统育儿观念影响,老一辈的人觉得纸尿裤不透气,宝宝穿了后会感到很难受,因为在她们眼里,纸尿裤看起来厚厚的,尿湿了之后又很重,透气性差。这其实是一种完全错误的观念。

1)误解了纸尿裤的设计初衷

纸尿裤是方便育儿的产物,其工艺和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发生了技术升级。

从最初的吸收、防漏基本功能逐渐增加了透气、防反渗功能,现在还开始打出了“抗菌”理念;同时还发展出伸缩腰围立体反渗透等更多人性化设计。

单是纵观发展史,透气性就是纸尿裤自始至终的理念。

2)误解解了纸尿裤的构造原理

纸尿裤的主要结构为四层,从里到外分别是里层、吸水层、芯体层、外层。

这四层材质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完成的透气整体,将宝宝尿液快速、完整吸收,避免侧漏。

其中,决定纸尿裤透气强弱的因素是吸水层,也是影响视觉感受厚薄的主要因素。

吸水层的主要材质,是由高吸水树脂和木浆组合而成,这两者材质好坏直接决定了纸尿裤的厚度大小。

一般而言,吸水材质好的吸收性好,纸尿裤的厚度相对薄一些;反之,纸尿裤会比较厚一些。

其实用过纸尿裤的都知道,虽然纸尿裤吸水后,是鼓鼓胀胀的一坨,但是它的里层是干爽的,这就代表着纸尿裤的透气性非常好。

误解二:纸尿裤会导致“尿布疹”

“尿布疹”俗称“红屁屁””,是伴随着纸尿裤使用而产生的产物。这也是婆婆/妈妈们不赞成使用纸尿裤的原因,但其实这是一个天大的误解。

我们了解“尿布疹”形成的真正原因,就会知道这真的是冤枉了纸尿裤。

“尿布疹”,其本质是一种皮肤炎性病变,人们形象地称之为“红屁屁”。“红屁屁””经常出现在婴幼儿被尿布包裹的部位。

表现的症状有:

皮肤发红、有成片或成团的红色斑点形状的疹子,甚至出现水泡或者皮肤溃烂。

这其实是由于婴幼儿的皮肤特性决定的,他们的皮肤薄、娇嫩且抵抗力差,很容易因为局部产生的摩擦,尿液导致的局部高热环境、粪便酶的刺激侵蚀,以及微生物的作用而导致的一系列皮肤问题,所以,与使用纸尿裤没有关系。

即使换成棉布尿裤,也无法避免因为皮肤本身特质导致的“红屁屁”,真正能避免宝宝出现“红屁屁”的是及时更换纸尿裤,用正确的护理方法,避免创造形成“红屁屁”的条件。

误解三:纸尿裤会导致“O”型腿

在婴幼儿阶段,“O”型腿的存在是一种正常现象,将使用纸尿裤,认为是产生“O”型腿的元凶,这其实是暴露了家长对宝宝腿型发育过程的认知,存在盲区。

宝宝的腿型发育,自出生开始到六七岁逐渐定型,这期间分为四个阶段:

  • O型腿(出生~1岁半)
  • 正常腿型(一岁半~——两岁)
  • X型腿(2岁~4岁)
  • 正常腿型(4岁~6岁)

而且婴幼儿阶段的“O”型腿,还是宝宝在妈妈子宫里蜷缩状态的延续,属于自然生理现象,完全不必将其与使用纸尿裤挂钩。

研究表明,幼儿阶段如果确诊是“O”型腿,其主要原因是佝偻病。因为佝偻病能引起宝宝长期缺钙,缺乏维生素D,导致腿型、身形弯曲。

梳理了伴随着使用纸尿裤产生的各种流言蜚语,我们做到了透过现象看本质。与其被育儿路上的各种误解和谣言所迷惑,不如增加自己在育儿方面的科学知识,指导自己。

【暖心寄语】

说得好不如做得好,现在,宝爸宝妈就拿起知识的武器,有理有据地劝说婆婆/妈妈们一起大胆、放心给宝宝使用纸尿裤吧。毕竟纸尿裤作为二十世纪的伟大发明之一,其初衷就是将广大父母从孩子的“屎尿屁”中解放出来,为孩子提供更为先进的卫生保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