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评委:书法作品想入展,这个观念必须要转变

 事奴 2020-07-04

书法自古以来都是有时代性的,这不仅是书体演变的验证结果,也是历史发展的需要。还是从先古时期用实例说明这一命题吧。甲骨文是最早的文字,经过数千年演变,后来变成大篆,这个中间就跨越了数个时代,每个时代都有它的特点,继而文字的形式也发生了转变。由大篆到小篆,李斯统一了文字,全部使用小篆来记录事件,而这个时代性就在于它的“统一制”。小篆再演变到隶书,人类的文字变成了书法,后来魏晋自有“风度”,这也是时代性,唐宋“法制”,使书法更为规范。如此等等。

由书法史的发展历程来看,每一个书体在演变的过程中,都离不开时代性,并且每一个时代都有它各自不同的艺术体系。人们常说的“唐尚法”、“宋尚意”等,都是指书法在所处时代艺术性特征。那么,到这我们这个时代又有什么不同呢?

还是以实例为证,在80年代,书法得到复兴以后,全国举办了书法大赛,其目的就是要选拔一批爱好书法、并且学有成就的人,一大批书法人才脱颖而出。这算是一个小时代。现在回过头来看,80年代的书法水平与如今的书法水平已经是两回事了。那个时候书法从风格上显得更为传统、更加保守,或者是继承性相当强烈,而缺失的是个性风格。我们这个时代的书法风格则更加多样化、复杂化。

有人认为,书法应当是不断地继承,甚至是重复古人,对于这样的观点,如今的书法界绝对是不认可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重复古人所带来的结果就是没有个性,没有艺术性。中国书法家协会在每次举办书法大赛时,总要提出“根植传统,鼓励创新”的口号,这个意思就是说,学习继承是前提,创新是要求。只学古人不行,只有创新也不行,是二者完美结合才行。

为什么在很多的书法大赛上收到了成千上万件作品,其中80%以上的不是江湖体就是老干体,还有更多的是传统体,而被早早地“刷掉”了,就是因为这些作品中有的不学古人经典,有的是学了经典而忘记创新,剩余的不到20%的作品才有机会进行角逐入展或奖项,因为这20%才是基本符合“根植传统,鼓励创新”的要求,就看哪一个更强、更好了,更强的入展,更好的获奖。

那么中书协为什么要设置这样的要求?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要求学书者“学古不泥古”,要适应时代性。何谓时代性?书法中的时代性就是要求书法作品通过形式、意境、精神面貌等各个层面共同反映出时代特点的书法风格。我们这个时代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人们的思想活跃,物质极大丰富,精神思维敏捷,在书法中就要展现出多元化、艺术化的精品力作,如果一味地沉泥于几千年以前的时代里,那肯定是要落伍的。

怎样在书法作品中表现出具有时代性的艺术特点?按照当代书法大赛的“潜规则”来分析,主要做法有:去俗化。所谓俗,就是指没有个性的,一味表现古人的字形和风格,写得一手好的王羲之或赵孟,评委会认为这不是你,而是古人。去熟化。字要写得生一点,不能太油滑了,宁涩勿滑,宁拙勿秀,前些年有人以赵之谦的行书还获得了书法最高奖兰亭奖,这就是时代的要求,因为那些甜美的、成熟的评委见得太多了。去庸化。就是要求在章法、墨法的表现上不能太平庸、平淡,而是要有起伏、险峻等多种变化,这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时代性的要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