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胸罗宇宙,思接千古——薄意中的“山水意境”

 瑾瑜清欢 2020-07-04

艺术讲究意境,尤其是中国艺术,无论是诗歌、国画、还是中国的园林,我们总能用一句话来赞美它们——太有意境了!我们从来不把寿山石雕作品称作商品,是因为它们本质上更是艺术品,有石雕匠人对于雕刻内容甚至是人生的感悟和理解。这种感受,突破了寿山石有限的形体,将我们带入到无限的时空中,进到所谓“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这就是寿山石雕中的意境。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看起来林清卿雕刻的这件田黄石秋江泛舟薄意摆件上的景物似乎与李后主的这首《长相思·一重山》所吟咏的景物并无二致。无论是重重远山,还是秋水孤舟,都给人一种天高水寒的感觉。

不过,仔细去体味作者的意境,其实大不相同。林清卿雕刻的秋江泛舟,更偏重于山水意境的辽阔、旷远,舟上三两好友,相对而坐,促膝畅谈,借着田黄的暖色调,在寂静的秋夜中非但不寂寥却有一种淋漓畅快的感觉。反观李后主的《长相思·一重山》,分明是一派背井离乡、思念故国的凄凉以及对未来的重重担忧,从帝王到阶下囚,这种身份的落差是清卿所没有的,同样《长相思·一重山》也不会有清卿的质朴、自由、旷达。

同样是秋江泛舟的题材,这件田黄石秋江送归图薄意扁章与上面那件又完全不同了。这一次,不仅意境全然变味,就连景致也大不相同。巧借石体的黑色昭示着这是一个寒冷的秋夜,透过近处粗壮沧桑的枝干我们看见隐约在远处的小舟上客人正举手作揖向友人告别,“早是他乡值早秋,江亭明月带江流。已觉逝川伤别念,复看津树隐离舟。”

不舍的离别,都被这暗淡的石色,寒冷的秋夜渲染的无比感伤。雕刻者以第三人的视角来进行创作,通过近大远小的景物,将画面刻画的极具空间和立体感。如今我们再来欣赏这件作品,仿佛就站在江边的老树前,正目睹这一切的发生,也不禁伤感起来。

“高士幽居,必爱林峦之隐秀,农夫草舍,常依陇亩以棲迟”,在山居隐士的题材中,也总有远山的雕刻,不过,这远山却与前面的重山又不相同了。石卿的这件《竹林七贤》以“人物”为主体,他们执轴长观、谈书论艺,远处则是高山和鸿影,构图虽简,然意境悠远,高远的深山,苍翠的竹林,都给人一种悠然旷达,远离尘嚣的清静淡雅,自是在这样的山水中,才能“天人合一”发出“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的慨叹吧。

寿山石雕中的薄意山水,从来都不是孤立的风景,而是能带给我们风景之外的更多美感,正如“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一般,寿山石雕山水带给我们诗意和美感,也带给我们精神的愉悦和满足,是一种最高的美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