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同仁堂传奇

 南山梵境 2020-07-05

一、乐良才立志北上行医:同仁堂京1代

  乐氏家族在宁波历代行医,经南宋、元、明各朝,乐家的行医生涯始终连绵不断。

(一)萌生回京

  乐家传到了明末乐良才,屈指一算,乐家从事行医的生涯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这时乐良才年纪轻轻依然立志行医,并不想走科举升官之路。他当时年纪不大,已经能够背诵不少医书、医理的口诀。他常常在口中吟诵70字口诀:

  寒热温凉属四气,五味心肝苦酸咸。

  凉寒药物能泻火,温热药物可散寒。

  辛味止痛能入肺,甘味补养能入脾。

  苦味入心可燥湿,酸味入肝能收敛。

  咸味入肾且软坚,养生济世乐连绵。

  因为明朝早已迁都北上,乐良才从小时就知道自己祖上是京都的高官,因避乱前来浙江,改变身份成为医生。他天天行医,徘徊于明州诸小镇间每年积累起来的行路路程不下千万里。现在京都已经迁往北京,与其每年行万里之路徘徊于乡里城镇,何不北上到繁华的京都施展自己更大的才能呢?于是他就把自己的雄心大志告诉了父母

  家里的反应是:“我家祖上确是京都的高官,你是高官显贵之后代,你可以先到宁波府、应天府(即以后的南京)、扬州府一带行医,实践一段时间,羽翼丰满后,再择机北上京都。

     (二)医好名门小姐:演绎《西厢记》故事

乐良才北上到了江苏应天府,后又到长江之北、大运河之畔的扬州。那时的扬州是中国重要的商埠。有一天他摇着串铃,信步走到瘦西湖岸边

  在街头,有一老年家仆前来问乐良才道:“客官可是一位郎中?”

  “在下正是郎中。有何贵干?”

  这家仆说:“我家小姐生病,久治不愈。请到大宅内看一看,可好?”

  乐良才随家仆进宅后,只见宅内房舍高大整齐,气势不凡,是个当地的大户人家。乐良才先由家仆引见,见到了老员外和夫人,再由丫鬟带领进入闺房。乐良才看到一位如花似玉的小姐,随即请小姐伸出纤手,只闻一阵幽香自纱帐内飘散出来,其中并不含任何病人身上的异味。掀开纱帐观察了面容和舌苔之后,乐良才一边为小姐白嫩的手腕把脉,一边询问病情。丫鬟说:“小姐近日来目光呆滞,凝神不语。愁容不散,茶饭不思。呼吸微细,心慌胸闷。几经医治服药,并不见好。”诊脉毕,乐良才又见到桌上摆放有诗词谱本,墙上挂着月琴、琵琶,乐良才揣测这小姐肯定是位聪颖伶俐的才女

  乐良才低头沉思片刻说:“我看,小姐心事重重,气火集于肝脾。必须要让她先把气火发泄出来,然后再服药才可见效。”又对侍女轻声地说:“你听我的话,小姐的病定能医好。我先回去备药,明日再来。等我走后,你找两个人把几个睡枕,无缘无故、劈头盖脸地朝她扔去,直到把她激恼啼哭,这样你就完成使命了。”(策略多重要啊

  次日一早,乐良才来到楼上,只见小姐已经坐起来,正在桌旁抹泪。乐良才心中有数,便开门见山,悄悄地问:“小姐和心上人已经好久未曾见面了吧?”小姐闻言马上停止了啼哭,惊讶地看着这位陌生的郎中,轻声问:“郎中先生,此乃我心中事,你怎知道?”

  

“我们医生依靠的是望、闻、问、切。从你的面容、脉象、舌苔、情绪和闺房陈设来看,我便可诊断出来。”小姐听后,连连点头,随即长叹一声。丫鬟接过来说:“我家小姐与隔壁公子青梅竹马,在出入宅门之际,眉目传情互相爱慕。但公子连试不中,月前随其父外出经商去了,至今未归。可许是小姐思念公子之故?”

  小姐突然说道:“郎中先生请你不必费心为我诊治,随他去吧!外面多次来人提亲,我都以身体多病为由打发走了。这次一旦治好,让我何言相对呢?治病的事以后再说吧!”

  乐良才马上说:“正是这缘故,我料想小姐担心家人会请外人提亲,耽误小姐与公子的良缘。但是小姐的病仍然是该医治的,请听听我的办法。我看这事要这样办:我一面给小姐服药,你们一面打听公子去向。估计小姐的病不久可望治愈,但是千万不要让家人知道治愈的事,小姐仍在楼上装病,不要下楼,要不时的抱怨呻吟,装着心慌头晕,把局势稳定住。待公子之行有了下落,我们再相机行事。”小姐连连点头同意。

  果然正如乐良才所判断,这是一出类似《西厢记》的故事。小姐服药后,又打听到公子的近况,玉体渐渐好转。恰好,公子外出经商不久满载而归,获利丰厚。便立刻带上十几匹丝绸缎锦、几大坛“山东黄”酒,前来员外家提亲。员外见公子相貌堂堂,机警伶俐,就同意了联姻。(唉,长得帅就是有优势乐良才作为一个游方郎中医好名门小姐的事,就此传遍当地。他心中暗喜,对未来行医的信心大增,自信即使在扬州府这样的大地方,他也算是一流的郎中。想必将来到了京城,也会取得佳绩。

  据说乐良才曾经3次由浙江到江苏,他的医术和药剂在江苏各大商埠已经小有名气,很多人都慕名前来就医,比较信任乐良才的医术和医德。

二、定居北京

(一)初到京城

明末清初乐良才前来北京定居终于在明末清初之际,乐良才决定离开浙江,实现他北上京城的计划。作为一位行医走药的游方郎中,他沿途看病卖药,医药兼施。因为铃医的特点是治病速效,针药均有特点,大多有祖传秘方,具备医术和制药两门专长和特色,这样就可能在游方郎中与地方医生之间,显现出较大竞争力。此时乐良才再次回到扬州,旧地重游,行医年余。直等来年开春,才沿着大运河北上京城,晓行夜泊最后到达通州府。又经通惠河到达京都东南的崇文门

  崇文门俗称海岱门,又称哈德门,是京城重要的交通枢纽(北京城有三重城墙——皇宫紫禁城、内城与外城)。那时北京还未修建外城,内城就是最外的城墙,所以从通州沿通惠河可以直达京城城墙之下。崇文门是北京水路的门户,首次来到京都的乐良才抬头仰望城楼,无限感慨。他一生中从来没有见过如此气派的建筑物,也从来没有见过如此高大的城墙,心情极为兴奋

(二)治好杨姓老者有住宿厢房

乐良才由崇文门登岸,登岸处就是所谓的“水关”。再往西来到正阳门城楼。正阳门俗称“前门”。“前门”的城楼更高大,城楼外的箭楼更雄伟,真可谓盖世无双。不久,他在崇文门外,凭借着他的高超医术,治好了一个姓杨的老者。杨氏一家见乐良才朴实安稳,勤俭可靠,初到北京举目无亲,就允许他暂住在崇文门外杨家的厢房中。由此,乐良才找到了一处住宿的理想地方。这样,乐良才开始在北京行医看病,半年后返回故里慈溪。安顿好家中事务后,他又重回京城,这次则准备长期定居下来。

(三)情定杨柳

乐良才与杨姓老者一家相处融洽。杨姓老夫妻仅有一女,取名为杨柳,与乐良才年纪不相上下。自从乐良才借住杨家之后,杨家千金一改过去晚起的习惯(瞧瞧爱情力量,动力十足啊,我就没有这样的好命)天天早起,烹制早餐,供一家食用,其中也包括乐良才。不仅如此,她每顿饭都注意照顾南方人喜食大米的习惯,每餐为乐良才准备大米干饭。有一次,杨柳感冒不适,乐良才抓药煎熬,送饭送水,精心照料,无微不至。老夫妇心中暗自高兴,待姑娘病愈后,老太太找机会独自与女儿倾谈心事。

  老太太先开口说:“这些日子乐良才对你悉心照料,可以说是无微不至。你跟我说真心话,你觉得这个人到底怎样?”

  杨家千金低头不语,脸颊泛起一层红晕,只是微笑

  老太太紧追不舍,又问道:“他来我家住也快一年了,我和你爸爸认为这个人是个好青年,眉清目秀,又有才干,且憨厚好学,是个实心眼、热心肠的人。你要是有意,不妨及早把婚事办了吧!”

  老太太说到这里,姑娘满脸通红,一头扑到母亲的怀中,激动地说道:“妈妈,您真是我的好妈妈!”(看看,有个好妈妈多么重要

  从方方面面考察乐良才的为人,以及看到他跟自家女儿之间的私交情谊,杨老夫妇终于主动请乐良才入赘杨家,与杨家千金成亲。乐良才在一开始不敢立刻承认,支支吾吾,杨老夫妇拿出一对白银手镯,是七月七夕时两个年轻人私下定情之物。杨老叫乐良才解释手镯上刻的两行字是什么意思。只见每个手镯上面各刻着一句话:“柔风吹皱春池水”,“杨柳拂波乐跟随”。上款是“杨柳贤妹”,下款是“良才拜赠”。

  杨老夫妇问乐良才道:“你甘心情愿‘杨柳拂波乐跟随’吗?”乐良才不得不承认对姑娘的一片深情。不久前,他用自己的积蓄给杨柳姑娘打造了一对银镯作为信物以表衷心。现在面对信物,也只有正面答应老夫妇,情愿入赘“跟随”杨家做女婿。(看来得有白银手镯

(四)喜得京2代

两人婚后感情果然非常融洽,不久生得一子,取名叫做乐廷松。乐良才由浙江来京后遂成为宁波乐家在北京安家的乐氏进京的始祖——来京的第一代人。乐良才之子乐廷松是乐氏家族来京后的第二世。他自幼受到医药家庭的熏陶,立志继承父业,学医习药。最终乐廷松继承父亲的衣钵,在京城行医。

(五)铃医转型及时

乐家定居北京的时间长了,乐良才、乐廷松父子二人看到京城医药需求量很大,但是铃医在都城的地位则不高。他们意识到必须系统学习中医经典理论和方药著作,朝着正规的中医药方向发展,这样才会有前途。于是父子二人下定决心,不懈努力,立志改变门庭摆脱游方铃医的身份

  不多年,乐廷松成人后娶妻王碧玉,生有一子,名乐怀育京第3代)。乐怀育在祖父乐良才和父亲乐廷松的教育下,把祖传志向牢记在心,努力攻读中医经典理论和方药著作,名声渐盛。直到乐氏家族传到乐怀育之子乐显扬,也就是乐良才的重孙。

(六)京4代:牛人诞生

乐显扬(1629~1688年,别号尊育,京第4代),秉性朴诚,鞠躬简约,是乐家的里程碑式的人物。他喜读方书,更擅长鉴定药材真伪。由于医药兼通,无论医道和药道均有较好的社会口碑

三、乐显扬受正规中医熏陶:结束了乐氏祖祖辈辈的游方铃医之路

封登太医院吏目,见识正统药房的规范模式。在清朝初年,很可能是康熙年间,乐显扬这样一个出生于游方郎中世家的铃医,在北京的口碑却颇好,尤其是他极为丰富的祖先秘传医药知识,受到医界的注意。

  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北京地震,伤者很多,其中有一位秀才刚刚考中举人。中举后兴奋之情未定,又在地震之中受伤,受到了惊吓。乐显扬为他诊治时发现他已是严重的精神病,急需治疗调养,安定下来,否则病情还会加剧。乐显扬没有立即给他开方抓药,而是让他赶快去找一位专医此病的医生,不可再延误。举人按照乐显扬的吩咐,找到这位医生,抓了药带回家乡休养,不久痊愈。举人因此对乐显扬的医术医德极为钦佩

  举人身心全面恢复之后,奋力继续攻读,学识大进,考中了进士,后被派到礼部任职。他交际很广,有一次遇到一个合适的机会,便把乐显扬作为名医推荐给主管太医院的亲王。(现实中我们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乐显扬被亲王选中,并被推荐到皇家太医院封为官医。直至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9月24日),有诏书传到太医院(在东江米巷,今东交民巷),诰封乐显扬为吏目。该诏书现仍由乐姓传人保存完好。该诏书云:“……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太医院吏目乐显扬,业擅传家术……授尔以登仕佐郎。”他正式成为清室太医院吏目,这时乐显扬年已55岁。后又晋封为登仕郎、中宪大夫。乐显扬从事的吏目工作主要是整理太医院的文档。由于整日接触医药处方,毕生致力方药,精研修合之道,故具有多方面的独到造诣。至此,乐显扬结束了乐氏祖祖辈辈的游方铃医之路,转到官方的正式医药职位上,实现了祖辈多年的夙愿。也正是乐显扬通过在太医院的所闻所见,全方位了解到正规医病和制药部门所应该采用的体制与格局,以及工艺流程等正统模式,并将其牢记下来,才使乐氏医药家族的未来事业有了可靠的根据。

四、乐显扬济水患受人中伤

(一)受人中伤

见景生情得感悟 ——“济世养生唯医药”。就在乐显扬就任太医院官医那年的初夏,北京郊区的永定河泛滥,京郊西南各县汪洋一片,其他各县也发生了洪涝。洪涝导致疫病蔓延。康熙帝下令,让太医院的官吏奔赴郊区,为百姓治病。乐显扬带命下乡,令当地保甲用大锅煎煮药汤,大规模滤出药液,劝众民服下,效果良好

  且说乐显扬见众人服药后渐渐散去,因为药效明显,他的紧张心情亦有所缓解。当他准备再换一个村落继续发放汤药时,他突然听说,有些官吏趁机贪污赈济银款,此事被康熙帝察觉后,撤职查办,严刑定罪。但是未被定罪的贪官污吏却怀疑乐显扬是告密者,四处散布流言飞语,竟然造谣乐显扬诡计多端企图诬告他人提升自己。(现实中也有不少这样的事情发生)

(二)悟出良医良药重于官位

乐显扬闻言,黯然神伤,很有感悟,不由叹道:“一位良医顶过一群贪官污吏”,“即使大官高位,不是医生也无法伸手救治,唯有良医良药才能济世救人,才能真正养护众生”。这是他第一次从现实之中得出的精辟结论。从此以后,他越发视功名为下品,把良医良药看做是济世养生的唯一途径。他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医药上面。先祖乐显扬曾写下这样的话:济世养生唯医药

  这句感叹的话,确立了乐显扬的人生观,成为乐显扬今后人生哲学的概括,后来也成为乐氏家族经营药业的祖训之一。

五、清朝初年的同仁堂

 (一)开创同仁堂:康熙八年辞官回家

  乐显扬通过水患事件,领悟到凡事可以养生,可以济世者,唯医药为最

  他认为,只有医药才能够有效地保养生命,救治世人高官厚禄只利于官吏个人,于百姓无益。从此乐显扬抱定“济世养生唯医药”的宗旨,在康熙八年辞官回家专心为百姓治病,别无他求。凡经他制售的丸散膏丹,必定采用地道药材,谨守炮制之规,制药工艺严格。他曾说:“古方无不效之理,因修合未工,品味不正,故不能应症耳。”他认为,药品效力低下乃是由于选料不精、炮制不严格所致,因而产生疗效不佳的弊病。由于具备了足够的医药学识,又有充分的经验和条件,乐显扬急需一个既能看病,又能抓药的“药室”,把医药集中于一体,以便保证最终的疗效。所以同仁堂在问世之初,便奠定了“济世养生”的坚定目标。

  1.康熙八年(1669年)乐显扬创立京都“同仁堂药室”。他自释“同仁”两字的含义,那时距今三百又四十九年

  乐显扬以太医院作为正规制药的基础模式,按照太医院的体制安排部署制药作坊,于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顺利创办起了既能看病又能抓药,医药兼顾的“同仁堂药室”,乐显扬公自此成为京都同仁堂肇始之祖。

  他为药室取名“同仁堂”,并解释说:“‘同仁’二字可以命堂名,吾喜其公而雅,需志之。”他说取名“同仁堂”的原因是因为“同仁”二字有“同舟共济、济世救众”和“一视同仁”的意思。“同”字是中国千年以来推崇的“大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子其子……是为大同”,而“仁者爱人也”即“爱世人”也。“同仁”两字,其字面甚为公义高雅,“雅”者义也,“义”者正也,“公而雅”能够代表我本人的志向,“济世养生就是最大的‘仁’”故取这样的名字“以志吾志”。

  乐显扬解释“同仁堂”字义时,正是康熙八年乙酉的秋季,屈指一算,距今已349年而有余了!

  公元1669年应该是同仁堂开创之年,乐尊育公(即乐显扬)是北京同仁堂名符其实的创始人。

  2.乐凤鸣在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续建“同仁堂药铺”

  乐显扬创办同仁堂为乐氏家族的药业梦想打开了局面。乐显扬有四个儿子,后来称为“老四大房”(针对第11代“小四大房”而言)。“老四大房”(又称“凤字辈四大房”)的老四位即乐凤翔、乐凤鸣、乐凤仪、乐凤岐四兄弟。其中老二房乐凤鸣是四兄弟中头脑最聪颖、思维最机敏的一位。

  乐凤鸣(号梧岗,公元1661~1742年,来京第5代)生于顺治十八年辛丑二月二十九日。乐凤鸣最先还是尝试走科举仕官之途。

  当时打算做官的人必须要通过层层的科举考试。首先要通过“童试”。所谓“童试”有县试、府试、院试之别。县试是第一步,县试又包括五场考试:正场、招复、再复、连复和连复(最后一场仍称连复)。乐凤鸣顺利通过县试,取得参加府试的资格。府试过程与县试大同小异,由“知府”大人亲自主持,其难度比县试更胜一筹。不过乐凤鸣做了精心准备,也通过了府试。最后一试是最为关键的“院试”。“院试”在贡院应试,场面很大,要交出两篇文章。乐凤鸣以通顺的文理、公整的字体交出了合格的两篇文章,也获得考官的认可。

  经过层层考试,乐凤鸣成为生员,可以进入顺天府的府学,攻读各门功课。乐凤鸣几年之中,学业成绩良好,仅有两次略逊于优等。下一步就是参加“乡试”,“乡试”及弟成为举人。  

据记载:“乐凤鸣官至内阁中书,封文林郎,例晋奉直大夫”。

  “乡试”每隔3年举行1次,地点也是在顺天府的贡院中应考。

乐凤鸣的3次乡试

  顺天府贡院位于北京东南观象台附近,可先见到牌楼,继之就是贡院大门。贡院的大门上悬挂“贡院”牌匾,经大门进入二门。在三门上悬挂写有“龙门”二字的金字匾。进入三门可见“明远楼”,“至公堂”就在“明远楼”北面。再有一“进”是为七开间的“聚奎堂”,此堂前后均有院落,最后一“进”是建有五开间的“会经堂”。考场称为“文场”,列于中轴线的左右两旁。“文场”里有许多小“号房”,大约有万余间,“号房”极其狭窄,据说左右只有三尺,前后只四尺,像个厕所间。每人一间“号房”,白天书写答卷,夜晚卷曲其中,每个人7天的考试下来已是十分辛苦。

   如此的磨难,乐凤鸣共经历过3次。时间大约是在康熙三十五年、康熙三十八年和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696~1702年)。乐凤鸣经历了3次“乡试”,共花费6年的光阴。乐氏家谱中记载,乐凤鸣受封为“内阁中书”,所以很可能是在康熙四十一年中举的。(我也是寒窗苦读,如今还在为五斗米仍折腰

  然而,一生去走科举升官之途并不符合父亲乐显扬之原意。于是,乐凤鸣将“济世养生唯医药”作为自己的人生座右铭。早在康熙八年,父亲乐显扬问年方8岁的他平生志向时,他毅然回答:“我长大了还要开药铺。”乐显扬当时闻后大为感动,连连夸奖他是个有志向的少年。“追忆祖训”,乐凤鸣下决心割断仕宦升官之念,立志接过“同仁堂药室”的匾牌。于是他将父亲创办的“同仁堂药室”更名为“同仁堂药铺”,然后以“同仁堂药铺”为基地,扎扎实实干了下去。

  乐凤鸣在父亲“同仁堂药室”创建33年之际,于康熙四十一年壬午(公元1702年),为了使同仁堂能坐落在交通更便利的地段,便将其迁到北京前门外大栅栏路南的现有店址,扩建并且改名为“同仁堂药铺”。

北京前门外的大栅栏原来不是一个正式的街道名称,所谓的“大栅栏”乃是廊坊头条至廊房四条集合四条胡同区域的总称。这一区域在明清时期始终是繁华的商业区,建有高大的木制栅栏以保安全,故而市民俗称这一带为“大栅栏”,后来官方也默认了这个地区的称谓。

  前门外的同仁堂新店址处在内城与外城之间,同时也处于北京的东城和西城之间。内城的居民社会地位较高,多为官吏、大商贾;外城的居民多为平民百姓。此外,东城与西城之间有紫禁城相隔,交通不便。同仁堂在前门外的新址不仅兼顾南北两城之势,又同时处于东西两城之间,可满足各层次的服务需要,可谓位置适中,兼顾各方之地。

  从康熙四十一年到康熙四十五年,乐凤鸣花费了整整5年的时间,专门研究古药方、长效验方和民间药方。本来家中早有祖上汇集而传下来的多种处方,他结合新近搜集来的处方,精心炮制,重现祖上传下来的珍贵“成药”(成品药的简称)处方,制成各种丸、散、膏、丹。乐凤鸣研制的同仁堂名药牛黄清心丸、安宫牛黄丸最为有效。此外丹药之中以大活络丹、小活络丹、至宝锭等效验最好。在外用药中,乐凤鸣研制出七厘散、生肌散、冰硼散等外用药剂,亦均显良效。

(二)乐凤鸣结识了许多名医

长时间的收集活动,使乐凤鸣结识了许多名医。这些名医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良效处方,相处时间长了,人们了解到乐凤鸣钻研药方的良苦用心,便都愿意把多年的心得传授给这位同仁堂药铺的掌门人(这个很重要,就象我们现在喜欢把价值投资的理念讲出来一样。因此同仁堂得到的药方比花钱买到的更为珍贵可靠,有的名医甚至将一生收集到的药方记录册送给乐凤鸣,让他精心炮制成为成药,使之长久流传于世。所以当时同仁堂的柜台上出现了许多未曾有过的新药品,有许多疗效显著的新药问世。这些事实说明,同仁堂当时无疑已经站到了国药药品创新的最前沿。因此可见,同仁堂初露头角与同仁堂创制“与时俱进”的新药是分不开的。

  这一切均符合“发展是硬道理”的原则,发展和创新是密不可分的,不断革新的“传统”价值能在发展中大显生机;然而,不求发展的“传统”则是进化的累赘。

  “炮制必依古法,购料不惜重赀”——“门擅桐君之术,家传葛氏之方”

  乐凤鸣不仅重视药物的配方,也重视药物的炮制。他常说:“炮制必依古法,购料不惜重赀。”一定要重视按合格的程序制药,不要粗制滥造,不可偷工减料;要选用好药材、好原料,不要吝惜成本。当药材缺货时,绝不能够以次顶好,他声明:“宁可断货也不降格”。

  一般商家看来,经常用重资购买好药材是一种过于老实的经营方式,好像十分笨拙;不过,其中也有其策略性目的。同仁堂一旦遇到特好的道地药材,大多是全部买下,不给他人留有余地。这样,在一两年内,其他人再也制不出能与同仁堂较量的好药了。这种包揽优质原药材的策略,有效地保证了同仁堂的品牌优势。自然而然,从制药原料入库开始就没有能与同仁堂较量的对手,这也可算是优质品牌秘密之一。

  故事大意

  早在雍正年间,同仁堂在社会上所流行的口诀是:

  四方良药属京药,京药奇门在同仁

  有人题诗如下:

  京都药铺数同仁,丸散膏丹样样真,

  皇亲国戚皆称道,养生医症济世深。

  当时北京老百姓中还流传这样一种说法:凡吃了同仁堂的药病就能治愈,不知道吃同仁堂的药就是大错;如吃同仁堂的药还不见效,那就没有遗憾了。

300余年来,社会最为称道的同仁堂药品有安宫牛黄丸、牛黄清心丸、再造丹、活络丹等,其中安宫牛黄丸品质最优。该药能够在两百多年后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的金质奖,可见其药品质量之高,对药品制作之精细,实属极品。社会上十分信任乐家老铺同仁堂为众人提供的好药,赞誉同仁堂是:  

门擅桐君之术,家传葛氏之方

  也有人称乐氏家族济众行善,不以谋财图利作为经营药业的目标,实乃“善人之家”。

  至于御药房,其药物本身与供应平民的药物并无区别,所不同的只是分室存放而已。这一原则反映出同仁堂“济世救人”的原则,它使众人心服口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