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旅游真相(4):小交通背后的陈旧观念

 王清茗 2020-07-05

 随 我 行 走 山 西      许 你 万 里 荣 耀

鉴古  |知非  | 旅途  | 视野  |  生活


近日,一则消息在朋友圈流传,指责山西某5A景区在百元门票之外,光交通费就需要再花280元。不少网友表示被套路了。

这是山岳型景区的一个普遍套路。景区内小交通、缆车索道或者轮渡以极端垄断的市场行为完成景区的二次消费过程。对于游客来说,千里之行的兴奋下,是无可奈何的惆怅。毕竟,所有的疲惫都围绕着景区这个目的地,几乎没有人因为小交通问题无功而返。
小交通收费的合法性一直饱受质疑,但也是景区乐此不疲的重要消费项目。投入较低,成本回收较快,甚至成为有些景区重要的经济来源——在过去近十年中,景区因为建设需要,大多数将门票作为抵押向银行进行贷款,景区出售的盖有税务专用章的门票中,没有一分钱属于景区——事实上,即便如此,很多景区的门票收入也根本不足以支付贷款利息。

较大的、整块的利润只有依靠小交通、缆车这样景区配套设施的了。为了这个利润的最大化,很多景区将大门修建在离核心景点数公里甚至十数公里的地方,为小交通腾挪出利润空间,延伸了景区结构和框架。更有甚者,将景区小交通或者缆车分段运行,尽管不存在强制一说,但却使利润翻倍。

强制也并非没有过。包括山西一些5A景区在内,将门票与小交通“捆绑”销售,即便你说选择走路,小交通费用也必须掏。如果自驾,则会换来等值的“停车”费用。游客的意见很大,但也无可奈何。

作为景区通用盈利手段,包含缆车在内的小交通功不可没,也是罪不容诛。游客付出费用获得方便,对行动受碍或者体力欠缺的人或许是真正的帮助,但对大多数健康游客来说,存在心理绑架的成分,或者说是从众心理下的“不得已而为之”。对景区来讲,从智力和创新力上封杀了发展空间。
以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来看,刚性需求的“吃住行”仅仅解决了行的问题,而“游购娱”的业态并没有完全建立,甚至呈现完全缺失的状态。但小交通的泛滥,以景区管理者短视行为证明景区多种经营策略的失误和进取手段的乏力,特别是景区二次消费当中的迷茫。
在景区核心区之外适当留有缓冲区间,有利于核心区的保护和游客人流的掌控,对景区在应急救援管理和森林火灾、地质灾害防控方面有着积极意义。但是过分以保护的名义将景区大门向远处外移,就变成单纯的利益驱动,背离了景区建设原则和市场基本规律,同时也成为景区粗制化泛滥的源头。

景区过大,分散、弱化了核心区的展示功能,同时使景区建设和运营成本大为增加,而且失去了更大、更多的盈利空间,即可能带来的餐饮、住宿环节和深度游的机会。在景区小交通的作用下,将原本三日游、两日游行程压缩到一日游甚至半日游,景区以舍本逐末的豪爽,让游客以极差的体验感匆匆结束观光之旅。
产生这种原因的根源便是景区管理者还停留在我国旅游初兴阶段卖方市场的低级思维中,无视旅游市场已经由观光型向体验型和休闲型转变的市场特征,无视市场主体地位发生的根本性逆转,旅游多样化下,大众市场极端萎缩,小众市场异军突起下,景区视而不见的结果。
需要指出的是,以煤炭产能整合为分界,即2008年以后很多煤矿经营者在取得景区经营权后,其所拥有的资源并非是一流资源,大多数景区仅仅是勉强能够开放的景观质量,因此在景区延伸小交通的情况下,游客好感度和满意度自然下降,口碑宣传效应下,景区游客数量逐年递减也在所难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