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同是宦官专政,唐朝到了废杀皇帝的地步,为何明朝却主宰不了皇帝

 剧透历史 2020-07-05

宦官这个群体,虽然生理上有缺陷,但却因为身处权力中心,在历朝历代都曾掀起过挺大的浪花,哪个王朝没有一些嚣张跋扈的掌权宦官呢?

尤其明朝宦官集团,在史上都是出了名的,素质高、能力强,处理朝政不比寒窗苦读十多年的文官差多少。但是,明朝宦官固然厉害,唐朝宦官才是真正的牛逼,人家连皇帝都敢杀!

怎么回事呢?得从安史之乱说起。

安史之乱发生前,虽有高力士这种得宠的太监,终归还是侍候人的奴才角色,在李世民、武则天、李隆基等强权帝王面前,对前朝政治的影响力有限。

但安史之乱一来,唐朝宦官就趁机崛起,开始他们的表演了。

第一个封王拜相、掌握唐朝军政大权的宦官叫李辅国,是唐玄宗太子李亨的心腹。跟着唐玄宗逃出长安后,李辅国不断劝说李亨自立为帝,李亨视他为左膀右臂,在灵武称帝后拜他为元帅府行军司马,给了他兵权。

把兵权给一个宦官,看似荒谬,实则是不得已而为之。身为皇帝,李亨不可能亲自领兵作战,那让谁带兵呢?正常的选择自然是将领。但是,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乱,让李亨再也不敢相信武将了。

想来想去,似乎只有“忠心耿耿”的李辅国最合适。

就这样,李辅国以宦官之身掌握了唐朝大权,排除异己权倾朝野,走上人生巅峰。他不但不把朝臣放在眼里,还敢欺负太上皇唐玄宗,逼着唐玄宗迁居到偏僻的西内,并驱逐、清洗了唐玄宗的亲信陈玄礼、高力士等人。

李亨死后,李辅国拥立太子李豫登基,权阉在唐王朝内部已经形成尾大不掉的势头。自恃功高的李辅国更不把李豫放在眼里,甚至说出“大家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这种话,“大家”是唐朝对皇帝的称呼。

这明摆着是要架空李豫,拿皇帝当橡皮图章。李豫拿他没办法,只得派出刺客深夜割下他的头颅,才终于把他的势力给打压了下去。

大家能想象吗?本该一言九鼎的天下至尊,竟然不敢光明正大地制裁一个宦官,只能采用偷偷摸摸的刺杀行动。这皇帝当得是有多憋屈?

不过,和顺宗、宪宗、敬宗比起来,李豫还算是幸运了,至少他弄死了李辅国。而顺宗等人都是直接被宦官杀害的,间接害死的也不少。

说到底,是唐肃宗李亨开了个不好的头,后世子孙们学着他重用宦官。他们都认为宦官因为身体的原因不可能篡位,却没想到宦官的私欲更重,不能当皇帝,却能为了巩固手中的权力杀皇帝。

宦官们何以如此大胆?就是因为有兵权,虽控制不了各地藩镇,却能控制皇帝最后的护卫力量,禁军。等他们发现手中的兵权有多重要时,和皇帝的角色就反过来了,不是他们需要皇帝,而是皇帝需要他们。

这也是明朝宦官和唐朝宦官最大的不同,没有独立的兵权。

朱元璋吸取历朝的经验教训,在中央集权这一块做得很到位,再加上后面几位皇帝的努力,最终成型了“皇帝——文官内阁——司礼监宦官”三股势力互相制衡的权力运行模式。明朝中晚期在体制上漏洞很小,职权分离、细化,皇帝的权威在宦官和文官的内斗中,反而稳坐钓鱼台得到了极大的保障。

最好的印证,就是哪怕万历皇帝几十年不上朝,国家依旧运转正常。无论文官还是宦官,没人敢跳出来造反,实在是受体制限制,没那条件。

宦官方面,最明显的例子,要数大名鼎鼎的九千岁魏忠贤。当时民间有句话“只知有忠贤,不知有皇上”,听来是否十分霸气,仿佛凌驾于皇帝头上的感觉?但后来崇祯皇帝想收拾他,只用了区区一个月时间就做到了。

方法非常的简单,先找文官弹劾魏忠贤,然后发配凤阳,又听说魏忠贤在去凤阳的途中还豢养着一批亡命之徒,立刻派锦衣卫前去逮捕,预备押回北京审判。魏忠贤自知必死,在路上自尽了。

整个过程中,号称“九千岁”的魏忠贤没有半点反抗的余地。崇祯想让他死,他除了死没有别的办法。

魏忠贤都如此,其他宦官更不用说。他们的一切都来自于皇帝,皇帝给予的权力随时有可能收回,只有更忠心更卖力,才能保住现有的荣华富贵。

也就是说,明朝的制度决定了任何一个懦弱无能的明朝皇帝,都不太可能被宦官控制,除非出现像朱由校那种天生喜欢木匠活,巴不得把所有朝政烦心事都推给魏忠贤的皇帝。

何况,明朝宦官还有一个大对头——文官集团,也不会坐视宦官势力无休止做大做强,侵犯到他们的切身利益。

事实上,明帝扶持宦官本就是为了对抗文官。所以明帝要是对某位宦官不满意,不用他自己动手,只要表现出这个意思,文官集团就能痛打落水狗,帮皇帝解决这个问题。

这种情况下,别说主宰皇帝,只怕得时刻紧抱皇帝的大腿,否则前途不保,严重点的还会丢了性命。

只不过,虽然明朝宦官不能随意废立或杀害皇帝,他们对天下的影响力,却比唐朝宦官更大。这样的状况可以理解为皇权的延伸,本来宦官的权力就来自于皇帝嘛,宦官在外朝吆五喝六,大部分还是背后的皇帝在支持或默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