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后日本混乱、颓废、无奈的生活,繁生出哪些“新族类”?

 人之意 2020-07-05

在日本,“族”这名词几乎触目可见,凡是一群性格相近,品味类似、服饰相同、言行近似的人,往往就被社会称为“××族”。究竟,从战后迄今,日本又出现了哪些有名的“新族类”呢?

战后的日本仍在废墟中尚未复苏重建时,作家太宰治有感而发地写了一部小说《斜阳》,自1947年7月至10月在《新潮》杂志上连载,描述战后一对贵族母子,他们的命运就跟《斜阳》一样。是注定要没落的。他称这种人为“斜阳族”。就在这个时候,日本皇室二笠宫妃的父亲高木正得子爵自杀身亡,给当时的日本社会极大的冲击,因而大家更注意那些没落中的贵族、资本家……发现他们真的如斜阳一般无可挽救,因而统称他们为“斜阳族”。

1948年6月13日,年仅40的太宰治自杀死了,相信他定没料想到,不仅他创出的“斜阳族”未死,成了日本战后的新词汇,他本人更成了“某某族”的始祖,各种族类诞生,至今绵延不绝。

1951年,日本许多人假公济私,借公司交际之名大吃大喝耗用公司(日本人称之为“会社”)的钱,取其与“斜阳族”的谐音,叫这一类人为“社用族”。

此后、凡是一群性格相近,品味类似、服饰相同、言行近似的人,就叫它“某某族”。这与我们一向所认定的,因血缘、宗教信仰、语言、传统风俗习惯等特性而形成的“族群”大不相同。日本战后各种族类出现,如后浪推前浪,几乎年年都有新族类诞生。

下面把几个较具代表性、较庞大的、较有影响力的族类简单介绍一下。

太阳族

日本作家石原慎太郎荣获“芥川奖”的小说《太阳的季节》,描述日本战后彷徨的青年,他们虽是小资人群的子女,却不遵守既有的社会规范与道德,令他们的父母长辈惊讶不已。其实他们就是颓废虚无的青年,但是颓废虚无这类字眼已用得太滥了,因此报纸杂志乐于用石原慎太郎创出的“太阳族”,较有新鲜感。

雷族

1959年8月18日的《朝日新闻》将每一集团约20至30人,疯狂地骑着摩托车,发出扰人的噪音,像雷公似的轰隆作响,称为雷族。他们夸言要以声音的速度飞驰——即时速12220公里,这当然办不到,充其量时速也仅在140公里左右。由于快速产生浮力悬空而得到侠感,也是现代日本虚无颓废青年的代表,警方曾试过用多种对策加以取缔,效果不佳。有些雷族成员后来被暴力集团收买,而成为黑社会的打手。

脱就职族

从名高校毕业后进入名大学,毕业后顺利进入第一流公司工作,这一直是年轻人的理想,也是他们出人头地的一条坦途。可是1972年,出现了一大群“脱就职族”,谁也不知道他们的价值观是怎么改变的,大学即将毕业的青年,不再认为“进入第一流公司才有出人头地的一天”是正确的,反而认为“只要照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活下去,就无反悔了”。这与往日的想法不同,比起往日的就职心态起了极大的改变。甚至在毕业前,故意去找一些完全靠体力、以日计酬的粗笨工作,这一族又称为“脱没个性族”。

窗际族

1977年6月11日,《北海道新闻》刊出一篇小说《窗边的叔叔》,描写的是一位从工作第一线退下来,坐在窗边的座位上无所事事,闲来看看报纸发发评论的人。这篇文章发表后,引起了极大的反响。1978年1月9日《日本经济新闻》将那些从工作战线上退下来的人,称之为“窗族”。

原来,日本经济高度成长时期大量雇用了人才,可是经石油危机之后,许多公司、工厂在不景气情况下,缩小了事业规模、减低了工作量,为了合理化的经营,势必要裁减过剩的人员,可是这批立过汗马功劳的大将,如今已都进入中高年龄层,即将退休,不忍将之无情裁员或强迫退休。只好不给他们重大工作,叫他们坐在窗边度日等着退休,以不妨碍别人工作。

文化中心族

如何打发时间、做休闲活动,本来就是一个富裕社会的大问题。从茶道、花道。到刺绣、金雕、皮雕、书道、绘画、国乐、英语会话文学及历史讲座……一群人绕着文化中心团团转从这个文化中心赶到另一个文化中心,说附会风雅也可以,说遍求知识也可以,说为了提升生活品质也可以,他们以女性为主,特别是中高年龄的女性为多。他们不是1979年才兴起的族类,而是到这一年才引起大家的注目与关心。

竹笋族

东京原宿有一家服装店(竹笋),老板大竹则说:“我们为什么不让年轻人换换气氛?大人整天叫孩子念书念书念书,会逼孩子发疯的!我们不会妨害别人,我们不像暴走族那样惹人讨厌。”

每逢星期天,代代木公园的步行者天国,就会聚集约300人左右,穿着工作时穿的长裤,上面一律穿“竹笋”服饰店卖出的奇装异服,他们兴致来了就手牵手跳舞,引来许多围观的民众,他们就被叫做“竹笋族”,这家服饰店的服装都是近中东及古代日本风味的服装,每件皆在日币1万元以下,年轻人以零用钱就买得起,因此广受欢迎。有趣的是,新款式服装一推出,立即成为迪斯科舞厅最风行的服装。

耳机族

在街头上、在电车上都可看到头戴着小耳机的年轻人,有的甚至骑摩托车。1979年7月,索尼公司推出了一项新产品“随身听”,一下子销售了10万台,使得音响人口一下子激增,同时也带动了录音带的生意,一个年轻人平均拥有30盒录带,超过百盒的也大有人在。“随身听”之所以受欢迎,因为“升学压力下,独自享受音乐,也像是一种逃避”,“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可以独自享受自己喜爱的曲子。”“因为日本的住宅太狭窄。”“年轻人嘛,享受不起旧式昂贵巨大的音响设备。”

不给我族

“这个问题为什么不会?要多用功呀!”孩子的回答是:“因为老师不给我教会。”“和朋友一起去吃饭,每次我都囫囵吞枣,朋友说那种吃相不高雅!我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妈妈从来不给我指导。”功课、言语、行为……都怪父母老师、都归咎他们“不给我”教好。这是1983年日本许多年轻人的相同辩辞,他们就是“不给我族”。

乌鸦族

1983年,许多人呼叫“黑的时代来临了”!于是时装也好,家电设备也好,甚至松下电器大胆地推出了黑色电冰箱,出乎意料的,都那么畅销这时候,有许多少女从头到脚全是黑色装扮,这群女孩就成了“乌鸦族”。这次的流行不是由业者倡导带领的,而是自发性的消费者决定。反之,也有人大胆地使用白色。在室内装潢上,大胆地只使用黑白二色。

不去族

没有太太陪着的话,生病了也“不去”看医生,没有好朋友陪伴,“不去”百货公司买东西。这群“不去族”是些永远长不大、拒绝长大的男人。

1985年,《日本经济新闻》分析说,小孩子时受到过度的保护与照顾,只知道用功读书,好好考上第一流的学校,第一流大学毕业后,又顺利进入第一流公司工作。这种人都有可能成为“不去族”。

结束语

从日本战后繁生的族类,他们的诞生和盛衰消长,可以了解日本这几十年社会、经济的变迁。比方说,战后日本青年男女,由50年代虚无颓废的“太阳族”,演化成60年代无目的发泄活力的“六本木族”、“御幸族”、“原宿族”,一直到70年代过度表现自我、炫耀自我的“竹笋族”,再进入80年代追求第一流生活享受的“水晶族”,和追求知识、享受文化熏陶的“文化中心族”。而另一方面则是没多大长进的所谓“硬派”青年,由50年代的“雷族”,到70年代的“暴走族”“750CC摩托车族”,到80年代的“东京回路族”,唯一没有变的一点是:那么令人厌烦。

作家敏锐的眼光,看出且写出了急速变化的社会,以及其产物,经作家命名而产生许多族类,自小说家太宰治的“斜阳族”,经石原慎太郎的“太阳族”,《北海道新闻》的“窗际族”,以至于80年代田中康夫的“水晶族”。由此也可见日本作家之受重视及日本文学作品之影响力。

大众传播媒体的力量太可怕,要不是各种大众传播媒体如此推波助澜,各族的名号一定不会叫响,团地族就是由《周刊朝日》出了团地族特集叫响的。再以“不给我族”为例,它经电视剧一播,甚至能将“不给我族”的主人换成了家庭主妇。

太阳族颓废,雷族爱制造噪声,脱就职族走自己的路,文化中心族懂得打发时间……。各类各族,在日本到处都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