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的敬礼

 wps0321 2020-07-05

♣ 高玉成

书架上有一本书,《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下),选编于1978年,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3月出版,定价1.40元。书中收集了包括当年大家非常熟悉的22位作家的共37篇作品,比如臧克家的《老马》、田间的《给战斗者》、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何其芳的《放下你的鞭子》、宋之的的《兄妹开荒》贺敬之的《白毛女》(节选)、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孙犁的《荷花淀》、马烽的《吕梁英雄传》(节选)、邵子南的《地雷阵》、刘白羽的《无敌三勇士》等。作者有些是参加过延安文艺座谈会的代表,有些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影响下创作的,有些则是追求光明进步的民主人士,时代特征非常明显。

我是1979年初中毕业后的暑假购得这本书的。那时,我正痴迷于阅读,书中留下过我太多少年时期的回忆。记得田间的那首诗:“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的骨头说/看,这是奴隶!”强烈地震撼过我的心。臧克家的《春鸟》,开头几句就吸引了我:“当我带着梦里的心跳/瞪大发狂的眼睛/把黎明叫到了我的窗纸上。”诗中优美的抒情和一连串排比句如行云流水,酣畅淋漓。最后是“我也有一串生命的歌/我想唱,和你一样/但我的喉头锁着链子/我的嗓子在痛苦地发痒!”形象地刻画出作者不能自由发声的痛苦与挣扎。我非常喜欢这首诗,虽然比较长,但还是把它背了下来,至今仍能脱口而出。

那个年代,很多军旅作家的文化水平都不高,张志民12岁读完小学就去当兵了;阮章竞小学毕业先是去当学徒,后又去当兵;李季读了一年初中,就到了部队;写《吕梁英雄传》的马烽,也只是刚上高小,就辍学参加了抗日武装。他们都是以部队为学校,以战斗为题材写作的。再比如,新中国成立后写《林海雪原》的曲波,只读过五年半私塾。他的小说初稿并不成熟,错别字也很多,但他经历的故事感动了编辑部,在编辑部的修改润色下,才有了后来的成功。《高玉宝》的作者只读过一个月书,当兵时几乎是个文盲,写《高玉宝》时,常以画图和符号代字,一部书稿像是一本画册,也是在编辑的帮助下,才得以成书出版。他们不是用文采写作的,而是用自己非凡的经历、朴素的感情和对牺牲战友深切的怀念写作的。

40多年过去,这些作者已经逐渐被人淡忘,他们的作品也很少有人关注了。40多年过去,这本尘封在书架上的书,我也很久没有想到过它、触摸过它了。前不久整理旧书,偶然把它取下来,吹去书顶的灰尘,忽然有时光倒流之感。循着熟悉的文字读下去,不禁百感交集,猛然觉得这本书不是文学作品,而是历史,是一代人的奋斗历程和精神追求。尽管时过境迁,沧海桑田,很多东西已经无法用现在的标准去衡量了,但它作为当年战斗生活的缩影,激励过无数为理想奋斗的人,是我们的初心和使命。我们不应该将它尘封在书架上成为故纸,而应该摆放在更加显著的位置,接受新的敬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