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概述东西方审美差异

 聂昌硕 2020-07-05

概述东西方审美差异

(解析两种思维方法)

《声光交响》19聂昌硕著

  
东西方文明一虚一实,世态近在咫尺,根脉远在天边;两者遇事表述迥异,差异巨大,有趣,有忧,还有一腔惆怅。
 
战国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说: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宋玉很狡猾,只表述愉悦感受:美人中最佳,不高不矮、不胖不瘦,一切都恰到好处。听着很美,什么标准也没说;愚钝者读后一无所获,敏悟者或解读为:美在比较,一切适度为宜。其他人会有其他解读,N多个解读都会有人赞同,有人反对。中文之美在诗意,中文之忧在意会。这种表述方式不易有纰漏,神秘,有感召力,容易“永远正确”,适合父权使用。执行出错,责任在解读,与原旨无关。
 
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与宋玉绝然不同,他研究归纳出一套人体比例标准:男子八头身高;人的肩宽为身高的四分之一;平伸两臂的宽度等于身长;两腋的宽度与臀部宽度相同;乳部与肩胛骨在同一水平上;大腿正面厚度等于脸的宽度;人跪下时高度减少四分之一;卧倒时剩下九份之一。两眼之间的距离等于一只眼睛的长度,耳朵与鼻子的长度相等。他用图诠释了人体各部位的比例关系,读着吃力、繁琐、乏味、无趣。

 
宋玉描述感受,巧妙,优美,耐人寻味,是内省思维的感悟杰作;达·芬奇的人体图,呈现出以局部为标准的整体比例,是逻辑思维解构推演的经典。这种思维不局限于表象感受,而在寻求内在结构。我的比差逻辑理论是承袭了达·芬奇方法,演化、发展,生成的。
 
对于达·芬奇的人体比例图,大多数人一掠而过,没有留意。此图阐述了目测方法,这种方法奠定了写实造型的再现原理。它的思维方法是欧洲人通用的,大家并不为奇,没人特别解释过。中国人不熟,应该解释一下,以便了解达·芬奇人体比例图是如何演绎,如何成为我们画画日常使用的观察方法的。
 
从表面看人体比例图呆板、精准,实质达·芬奇建立了一种目测方法:取局部为“尺度”,以此目测整体的比例,可以准确把握形象轮廓。具有逻辑思维的人很容易将这个方法推演至其他:对象中的深浅、虚实、冷暖等等,都可以用这个方法目测,汇总出所有的形色比差值,完成塑造。欧洲很快在实践中完善了这种目测比差法,促成了400多年的辉煌古典油画。这种目测法早已风靡全球,至今仍在使用,并成为绘画院校基础课教程。
 


 
如今许多人都已经掌握人体解剖(艺用人体解剖也是达·芬奇首创),学会使用目测比例,就是不知道它的思维方法,这是个缺憾。学习的根本不仅是知识,还应掌握产生知识的思维方法。中国人善予“拿来主义”使用,却少有创新成果问世,原因在此。
 
   
中国艺术没有获得正常发展,受到皇权等级制的挤压,严重被异化。音乐、服饰、建筑、颜色、文字,方方面面都受朝廷管控,方方面面都需为朝政服务。
 
历代绘画、建筑分设色与黑白两类,经纬分明。在绘画方面,文人画以黑白为主,很少设色。江、浙、徽等文人聚集地的民居也以黑白为主色,独具中国风情。公元前商代尚白,秦代尚黑,那时就不能随便用黑白了。唐朝开始皇帝独占黄色,红色赏赐公卿大臣,违反用色等级制严惩不贷,甚至“灭九族”文人选择黑白为了规避,出于无奈。



 
中国传统,权力高予审美,权贵用艳色炫耀自己的社会级别,皇帝拥有用色权,就没人敢去研究色彩问题了。历代朝服(如龙袍、官服、嫔妃服饰),皇家园林(如故宫、颐和园),都用色鲜艳,大红大紫、明黄石绿……不加调配原色组合,其间用金、银、黑线分割,靠色块的大小组成色彩的交响,营造富丽堂皇斑斓肆虐的效果。民间艺术(年画、肚兜、虎头帽)也用原色搭配,寄托百姓的希冀。因颜料有限,反而产生了众多艳丽、粗犷、稚拙的佳品。





 

中国色彩传统喜艳,是穷困环境所至。浓艳可以在灰黑中跳跃出来,企盼有别开生面降临。中国没有灰色调作品,也没有研究过灰色。丰富多彩的灰色与含灰色是欧洲人的贡献,也是区分原始与现代用色的界限。
 
西方掀起写实绘画,用颜色再现自然。自然中没有纯色,包括鲜艳的花卉,在环境与光照的影响下,艳色其实是含灰的。画家想要真实再现,就需要调制出各种各样的含灰色才能再现。欧洲油画家为人类发掘出灰的魅力,在含灰领域取得了惊人的色彩成就。
 
色调本身有深刻的人文含义:原色构成不能大小一样,一样是赤裸裸的“争战”。而大小不同,严整组合,恰恰与等级政体符合;含灰色意味着妥协、合作、共赢,意味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商道精神,这并非巧合。


 
有人说马蒂斯的作品效仿中国的艳色构成,不完全!马蒂斯的色块都是含灰色,只是含灰量少,并且组织散乱、在随意中包含互补,反映了市场的自由竞争。还有人说中国壁画也用灰色,我很难认可,原先的色彩效果早就淹没在岁月风蚀中,我们看到含灰色都是掉色后的效果,当年如何,只有天知道!
 
好的艺术家是环境的产物,他们在环境中耳濡目染,汇聚成个性化的情感与作品,自觉不自觉的会作品中反映时代。这种反映是用形式语言表达,不一定形成清晰的理性意识。
 
抽象画家瓦西里·康定斯基有不少理论著作,最有名的是《点、线到面》与论色彩。不要以为内省思维仅国人所有,康定斯基在论色彩中便是内省感悟,对七色及黑白逐个进行了描述,其中对的黄色感悟尤为有趣。
 
黄色,他说:如果人们持久注视着任何黄色的几何形,使人感到心烦意乱。它刺激、骚扰人们,显露出急燥粗鲁的本性。随着黄色的浓度增大,它的色调也愈加尖锐,犹如刺耳的喇叭声。……如果我们用黄色来比拟人类的心境,那么它所表现也许不是精神病的抑郁,而是狂燥。一个疯子总是漫无目标到处袭击别人,直到他精疲力尽为止。
 
康定斯基的论述大致符合人类通感,但东西方社会对黄色的反映截然相反。中国人尊崇黄色:汉语里黄袍、黄屋、黄榜、黄门都为皇帝专用;飞黄腾达、黄道吉日等也是民间赞美之词。但是中国人也会用“此事黄了”表达凋谢和衰败。西方基督教以黄色象征耻辱与低俗,色情业用黄色标识,A片俗称黄片。
 
对颜色感悟式“定性”既不符合地方习俗,也不能完全指导艺术创作。艺术中运用绝大部分是色调,颜色进入色调,关系决定感受,无法单独论述。现代工业设计会用单色,各(艳)色都含灰,为什么?考虑用品都处于环境中。
 
人类文明差异源于地区性生存方式,生存方式产生文字与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决定文明形式。人类的思维方式主要有三种,直觉思维、内省思维与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凭直觉作出判断、猜想、设想,或灵感、顿悟、预感等。直觉思维是最原始的思维方式,它派生出内省思维与逻辑思维,之后,它仍是人的基础思维,始终是人的天赋标识。
 
内省思维依靠象形文字,象形文字本身是感悟形象的产物,它具有整体性、形象性与模糊性,善于表达宏观意象。直觉思维是瞬间产生的,而内省感悟不少历经久远,甚至一生。古代中国的名人名言都是内省杰作。
 
内省思维造就了中国辉煌的古典诗词歌赋,既便是史籍,优秀者也帯有浓郁的文学性,没有深邃的中文造诣,无法领略其中的美妙。由于中国农民绝大多数是文盲半文盲,他们无法享用这等崇高的艺术淘冶,反而被玄妙“吓怕”,生成盲目崇拜。
 
逻辑思维是西欧生存方式的产物,具有互制约束性与实证性,这种思维方式是直觉思维与内省思维中没有的,而逻辑思维却包含直觉思维与内省思维,并将它们都提升至现代高度。商业需要顾及从市场到产业整个交易链中每个环节,计算成本与利润,在悟性帮助下用数理逻辑运作;科技发明需要从环境中感悟,有可操作的手段来验证、实现;点彩画由七色光原理引发,通过解构、色点,在感觉中完成。这些逻辑思维中都有直觉与感悟。
 
如今不是用逻辑思维代替内省思维,而是要增添逻辑思维来补充、丰富自己的思维方法,以便更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聂昌硕 2020年6月28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