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医话临床】程士德:肠痈的辨证论治

 光年中医骨伤科 2020-07-05

肠  痈

【定义】

肠痈是由于寒温不适、饮食不节等原因引起的肠道气滞血瘀,经络阻塞,湿热蕴结,化腐成脓所导致的以发热、下腹痛为主要特征的疾病。西医学中急慢性阑尾炎和腹腔内其他感染性疾病,临床以右下腹痛为特征,伴有胃肠道症状及全身症状者,均可参照本病辨治。

【诊断标准】

1、男女老幼皆可罹患,但以中青年居多。多数患者起病突然。

2、具有右下腹痛的特点,兼见胃肠道症状和全身症状,如发热、恶寒、头痛、乏力等。

3、腹部体征:右侧天枢穴外下侧附近明显压痛、反跳痛。

4、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白细胞分类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具备第2、3项,参考第1、4项,即可确诊。

【历代医家诊治概况】

肠痈病名最早见于《素问●厥论》,该论对肠痈变证出现时的证候及预后进行了描述。《金匮要略》仲景详尽地论述了该病的症状、病机和治法:“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末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明代《外科正宗●肠痈论》更细致地阐述了肠痈的辨证论治,从其由来进行分证:“男子暴急奔走,以致肠胃传送不能舒利,败血浊气壅遏而成者一也;妇人产后,体虚多卧,未经起坐,又或坐草艰难,用力太过,育后失逐败瘀,以致败血停积,肠胃结滞而成者二也;饥饱攻伤,担负重物,致伤肠胃;又或醉饱,房劳过伤精力,或生冷并进致气血乖违,湿动疾生,多致肠胃痞塞,运化不通,气血凝滞而成者三也”,并载方八首。清代已认识到本病的病因与膏梁厚味有关,为清热解毒泻火治法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病案】

高×,女,14岁。

初诊:1999年8月20日

一月来腹都隐隐作痛,有向下坠胀感,活动,特别是剧烈运动加重。曾做西医各种检查,血常规,白细胞1.3×109/L,当时有午后低烧,麦氏点有压痛,曾在安贞医院和中日友好医院诊断为慢性阑尾炎,建议做手术治疗。现功课较紧,家长希望采用中药保守疗法,故来国医堂门诊。右下腹有压痛,体瘦,面色微黄,舌红,苔薄黄,脉细弱。

诊断:肠痈。

治则:清热解毒,理气降浊。

处方:金银花20克  淡竹叶10克  败酱草15克

炙黄芪30克  木香10克  槟榔10克

厚朴6克  枳实6克  熟大黄10克

马齿苋20克  黄芩10克  黄连6克

桃仁10克  红花10克  炙甘草10克

七剂,水煎服,每日一剂。

二诊:1998年8月28日

症状好转,腹坠痛减轻,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但仍有午后低烧,剧烈活动腹疼加重。舌淡,苔薄黄,脉细。上方去淡竹叶、槟榔、厚朴、枳实、桃仁、红花、炙甘草,加银柴胡、青蒿、鳖甲、葛根、野菊花。

处方:金银花20克  银柴胡10克  青蒿10克

鳖甲6克  败酱草15克  野菊花20克

马齿苋20克  葛根10克  黄芩10克

黄连6克  炙黄芪30克  木香10克

熟大黄10克

七剂,水煎服,每日一剂。

嘱其减少剧烈活动,并开休假条免上体育课。

三诊:1999年9月6日

症状基本全愈,为了巩固疗效,要求开方到同仁堂制成丸剂,以便长期服用。

处方:炙黄芪300克  金银花200克  败酱草150克

木香100克  砂仁60克  槟榔100克

厚朴60克  枳实60克  熟大黄100克

马齿苋200克  黄芩100克  黄连60克

牡丹皮100克  桃仁100克  红花100克

炙甘草100克

上药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9克,每日二次,每次二丸。

【分析】

本病分为急性和慢性,现代临床急性者多采取手术方法治疗,慢性者多采取中药保守疗法,故一定要详辨之,以免耽误病情。本案为慢性患者,可能与其饮食后剧烈活动有关,现中学生功课担负较重,体质也多有下降。考虑到中学生的特点,程士德教授提出解毒泻滞,调和脾胃之法。方以《金匮》大黄牡丹汤为主,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选药原则有三:一为清热解毒之品:金银花、败酱草、马齿苋、黄连、黄芩、牡丹皮;二为调脾和胃之品:炙黄芪、木香、砂仁、枳实、厚朴;三为消滞泻下之品:大黄、桃仁、红花、槟榔等。清热解毒,消滞泻浊二类药物每多伤及脾胃,故本病虽以此二类药物为主,但不能忽视顾护脾胃之药,否则脾胃不调,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肠道败血浊滞壅遏不除,肠痈难愈。这也正是程士德教授重用炙黄芪、木香、砂仁的妙处所在。

图书信息

图书名称:程士德临证论治

图书作者:苏晶 主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