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国: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魏延和赵云应负主要责任!

 豫荐你 2020-07-05

诸葛亮剧照

“马谡大意失街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作为《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桥段,经常被人提起,众说纷纭。有人说马谡替诸葛亮背了锅,有人说马谡坑了诸葛亮。总之,都觉得第一次北伐失败就是诸葛亮的责任,他用人不明,把马谡放在这么重要的位置上,导致第一次北伐全盘皆输,都怪诸葛亮。

实际上,这是完全不对的。第一次北伐的失败,魏延和赵云都脱不了干系,甚至要负主要责任,但马谡死得也不冤。

北伐的最佳时机

诸葛亮剧照

实际上,诸葛亮早在公元226年,北伐准备工作就已经就绪了。那时候如果诸葛亮北伐,完全有机会一波带走曹魏,为什么这么说?

公元226年发生了两件大事:

第一件是曹丕死了,曹叡新登基,曹魏国内局势不稳。孙权都看得出来,难道诸葛亮看不出来吗?

第二件是东吴派重兵在襄阳一带和曹魏开战了,统帅是诸葛亮他哥诸葛瑾,结局是被司马懿完败,但这一战却吸引了曹魏大量的兵力。

《三国志·魏书·明帝纪》记载:吴将诸葛瑾、张霸等寇襄阳,抚军大将军司马宣王讨破之,斩霸,征东大将军曹休又破其别将于寻阳。

如果诸葛亮在诸葛瑾和司马懿在襄阳大战之时,发起第一次北伐,不知道曹魏拿什么来守。

但事实是,诸葛亮明知道是最佳时机,却出不了兵。这里面既有李严的原因,也有魏延的原因。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这时候是最佳出兵时机,但他们却拒不配合,这是为什么?

魏延的小心思

魏延剧照

有一种人,事儿还没成,就先提条件,为自己争取利益。这种人,最典型的就是李严和魏延。

李严借着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提了这样的条件:要来汉中镇守可以,但是自己以后要割据巴州,诸葛亮拒绝。这在《三国志》中有明确记载:

於是亮表平曰:"自先帝崩后,平所在治家,尚为小惠,安身求名,无忧国之事。臣当北出,欲得平兵以镇汉中,平穷难纵横,无有来意,而求以五郡为巴州刺史。”

魏延也好不到哪儿去,公元227年,即第一次北伐的前一年,魏延被升为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凉州现在还在曹魏手里,魏延凭什么当凉州刺史呢?很显然,这是双方讨价还价的结果。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目标其实很明确,就是拿下凉州,进而围攻长安,最终一统天下,一统天下之后,魏延则是成了一方诸侯。

提前谈好条件,不答应就不干活,这就是魏延的心思。魏延的讨价还价,让诸葛亮错过了第一次北伐的最佳时机。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布局

诸葛亮剧照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大战略是先取陇右,即凉州地区,然后稳步推进。

《魏略》记载:亮以为此县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

后来魏延突发奇想,提出了“子午谷奇谋”,被诸葛亮否决了,他心生怨恨。

《三国志·魏延传》记载: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诸葛亮为了实现取“陇右”的目标,是怎么布局的呢?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示意图

赵云率精兵一万人左右,在箕谷佯攻,负责吸引魏军主力;

马谡率大约2万余人,在街亭拖住魏军支援的部队;

魏延作为主力约3万人,负责攻打陇西冀城、上邽、西县等几郡;

诸葛亮自己约3万人,坐镇中军,负责统筹,粮草调度,支援危险的方向。

诸葛亮的布局非常合理。赵云征战多年,作战经验丰富,用来做疑兵,更容易吸引曹魏主力的注意;魏延作为一个攻城专家,让他负责攻城也再合适不过了。这两个布局是没有可替代性的,你让马谡去攻城,那更是天坑,让马谡去吸引主力,人家曹真根本不认识什么马谡。

街亭只能是马谡,也必须是马谡。为什么呢?

马谡剧照

首先,马谡当时名不经传,这更会引起曹魏的疑心。

其次,诸葛亮让马谡当道下寨,并不是指望马谡能打败谁,而是给对面一种威慑力,一个完全不熟悉的人,用兵如此谨慎,张郃怕不怕?他敢轻易交手吗?从后来王平随便鸣鼓就能吓唬住张郃来看,他的确不敢。

但是诸葛亮的布局中,看似完美,天衣无缝,实际上也存在隐患:即这四路兵马非常依赖配合,环环相扣,相互影响,一个环节出错,都会导致崩盘,牵一发而动全身。

马谡是比较倒霉的,他那里最先崩盘,其实只是崩盘,也没什么,关键是马谡跑路了。据《三国志·向朗传》记载:

朗素与马谡善,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

至于原因,可能是临阵脱逃,也可能是畏罪潜逃,但这两个都足以要了他的命,所以说他死得一点都不冤。

魏延和赵云要负主要责任

首先说魏延,魏延犯了三个错误。

魏延剧照

第一, 魏延和李严一样,以利益作要挟,让诸葛亮错过了北伐的最佳时间。

第二, 魏延提出所谓的“子午谷奇谋”,其本质是和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战略相违背的。公然上面的命令对抗,赢了是自己的功劳,输了则可以甩锅。

第三, 魏延作为真正的主力部队,在实际攻城作战中并没有尽全力,导致一直攻不下来,反而给了对面喘息的时间。如果这几个城早点攻下来,木已成舟,曹魏就不会派人来救,也不存在失街亭的问题。

再说说赵云,为什么赵云也要背锅?

赵云剧照

历史上赵云虽然输了,但是撤退的时候,损失很小。《三国志·赵云传》也说的很清楚:

明年,亮出军,扬声由斜谷道,曹真遣大众当之。亮令云与邓芝往拒,而身攻祁山。云、芝兵弱敌强,失利於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

是的,表面看赵云做的还不错,《云别传》中,更是加了一句:“亮大善之”。而实际上,赵云这个环节做的也很失败。

赵云剧照

赵云的任务是什么?诸葛亮可不是让他固守箕谷的,而是让他佯攻,“扬声由斜谷道”,以此拖住曹真的主力。整个环节中,赵云是第一环。赵云拖住曹真主力,保证马谡不被大量人马围攻,马谡不被围攻,就能支持足够多的时间,魏延方面也就有充足多的时间攻城。

但显然,赵云这个佯攻做的很不到位,他保守的性格坑了其他2路人马,他只是一味的固守,并没有主动发动进攻。也就是说,赵云佯攻没有给到曹魏方压力,实际上是失败了,虽然吸引来了曹真,但并没有吸引来曹魏的主力部队,曹魏的主力部队在哪儿呢?在张郃那儿。

《三国志·赵云传》中还有这样一句话:“军退,贬为镇军将军。”也说明了赵云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总结

诸葛亮剧照

第一次北伐最后以失败告终,诸葛亮作为三军统帅,接了最大的锅,还斩了亲信马谡,表现出了应有的气度和大公无私的高尚情操。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

(诸葛亮)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闇,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而第一次北伐失败的两个主要责任人,赵云被贬为镇军将军,魏延却没有定罪,一方面魏延还有很大的价值,另一方面魏延的罪没那么直接。

这里涉及到一个攻守的悖论:让人守城,守不住就是罪,那为什么攻城攻不下来,却什么事儿也没有呢?那如果马谡早知道,就去申请攻城了,反正都是攻不下来,谁上不是一样呢?

我们看历史,要完整的去看,辩证的去看,而不是管中窥豹,断章取义。

欢迎诸位结合正史《三国志》,提出不同看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