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组李小龙的珍贵训练照背部肌肉夸张,图11可能是其猝死原因

 蔚蓝色淼 2020-07-05

相信大家对于李小龙一定不陌生,他是世界武道变革先驱者、武术技击家、武术哲学家、UFC开创者、MMA之父、武术宗师、功夫片的开创者和截拳道创始人、华人武打电影演员,中国功夫首位全球推广者。李小龙的出现,一改“中国人”在外国人眼中“光头、长辫、旗服”的形象,很多西片都把中国人作为武术高手出现,使得西方人以为中国人个个都会功夫,甚至远来中国学武。照片中就是李小龙。

照片中李小龙正在与自己的爱犬一起跑步。李小龙从小在父亲的影响下,接触学习各种拳法。13岁时,李小龙正式拜师叶问学习咏春拳,之后更是先后学习了螳螂拳、洪拳、少林拳、白鹤拳等各种拳法。尽管学习各种拳法看似杂乱无章,不过正因为之前打下的这些基础,之后李小龙才能创造出截拳道。

照片中的李小龙正在练习铁砂掌。铁砂掌是一种硬气功,练习者不仅要有足够的耐心还要能够吃苦。照片中李小龙在一个盒子里放满了钢珠,然后不断将手指插进盒子中,经过长久的练习,手指会变得十分坚硬有力。他的朋友鲍勃.沃尔甚至将他的手指形容成钢指。

照片中李小龙正在跳绳。跳绳这一项运动是李小龙每天的必修课,因为跳绳不仅能够增强自己的体能,也能锻炼自己腿部的肌肉,增强弹跳力让脚步更加轻盈,这样就可以更加灵活地在格斗中闪躲。正因如此,现在有很多拳击运动员和散打运动员也都将跳绳列入自己的训练计划之中。

照片中李小龙正在练习上臂肌肉训练。李小龙对肌肉非常痴迷,他为什么会对肌肉这么痴迷呢?这主要是他在小的时候身体非常瘦弱在加上自身高低脚的缘故,所以他在小的时候经常被同龄小伙伴欺负,这也是他想要自己变强大的缘故,这也促使他对肌肉的热爱。

1959年4月29日晚十点告别家人赴美读书。李小龙在西雅图的生活相当艰苦,他每天都要除了要学习英文,还要去餐馆刷盘子以赚取生活费,即使每天都很忙碌,但是他每天雷打不动就是训练。进入大学就读以后,他除了学习外,把精力都放在研习武术上。他在学校里组织了一支“中国功夫队”,经常在校园里进行训练和表演,博得了师生们的好评。李小龙的潜修苦练练就出了“李三脚”“寸拳”和“勾漏手”。照片中李小龙正在练习腹肌。

照片中李小龙正在用拳击打沙袋。1961年李小龙在校园设立“振藩功夫道场”,3月27日春进入华盛顿大学,击败世界空手道冠军山本冈夫,为了提高技击水平,李小龙除了勤习中国拳术外,还研究西洋拳的拳法,他一边参加西洋拳训练班,一边节省零用钱购买世界拳王路易士的拳击赛纪录片,从中学习拳王的步法、身法、拳法和训练方法;他还经常参加校内外的拳击比赛不断丰富实战经验深造自创截拳道。

李小龙的出拳速度快得令人吃惊,据说有1秒出9拳。光看这张照片里,就可以从李小龙肌肉的紧密状态上看出他训练的用心。像是锻炼自己的成名绝技——寸拳,李小龙就会为了获得更好的训练效果,亲自制作训练器材。照片中李小龙正在展示他的动作。

除了拳法,李小龙的腿法也十分优秀,这张照片就是他正在练习腿法的场景。美国的柔术大师威利就曾描述过李小龙的腿法训练,他训练用的沙袋有将近300斤,而他却能一脚就踢飞它。在考虑一下李小龙仅64千克的体重,也实在是让人震惊不已。照片中就是李小龙在沙袋的瞬间。

照片中的李小龙正在进行臂力练习。李小龙非常痴迷于臂力的训练,他的妻子琳达曾回忆说但凡有一种新的臂力练习方法李小龙都会去尝试,然后掌握这种方法。经过长期的训练,李小龙的前臂异常发达。李小龙的好朋友木村武之甚至开玩笑说:“如果你抓住了李小龙的手臂,就像抓住了一根结实的棒球棍。”

照片中李小龙正在练习电击训练。李小龙为了使自己的肌肉达到理想状态,他不惜用电来训练肌肉,让电流通过身体,他在和电流进行抗争,这种点击训练方法不仅会破坏人的神经系统,还会导致生理系统的紊乱,最终缩短人的寿命。或许李小龙的早逝就与这种训练方法有关。

照片中李小龙正在练习“龙旗”。李小龙曾有一份“魔鬼训练计划”,即使是最优秀的运动员要完成都是很吃力。李小龙曾在采访中这样说到:“刻板的记忆只会导致失败,清空思想,无态于形,像水一样。用水来形容功夫是非常的恰当,水是世上最柔软的物质。但是它却可以滴穿最硬的石头,水也是非常轻的,但是你却无法抓到它,也无法打击它或伤害它。所以,任何功夫都希望都能达到这种境界——柔软灵活似水,随着对手而有不同的变化。”

照片中李小龙正在展示他背部的圣诞树肌肉造型。这样的肌肉造型是极难出现的,不仅要有足够厚的背部肌肉,本身的体脂率更是要极低。当时这张照片可谓在全世界的“龙粉”中引起了非常大的轰动,很多人都想尝试模仿训练,但成功的人却是屈指可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