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校应该是“传送带”还是“冶炼炉”?

 板桥胡同37号 2020-07-05


黄全愈:著名中美教育和文化比较专家,美国迈阿密大学教授,畅销书《素质教育在美国》(系列)、《混血虎》作者。

蓝翔躺枪

蓝翔的前生是济南57中校办技校。现在叫“学院”。

美国有技校,也有社区学院。前者只授类似高中毕业的文凭,后者则授“副学士”学位,可继续到大学完成学士学位。

在网上查了半天,这个已经叫“学院”的蓝翔,到底能授啥学位,不得而知。有人说,可授“工士”学位。其实,也只是毕业证,不是学位证。

网传,蓝翔校长在2014年毕业典礼上说:“咱们不玩虚的,你学挖掘机就把地挖好……咱们蓝翔大学如果不踏踏实实学本事,那跟清华北大还有什么区别?”

调侃归调侃,但蓝翔们确实为中国的素质教育干了件大好事:为那些大学毕业=失业,必须到技校回炉,才能找到工作的孩子们推开“生活教育”的大门,其办学的底层思维也分流了危及“独木桥”的潜在“共振”(队伍在桥上齐步走引起崩垮的振动)。

MIT(麻省理工)是享誉世界的著名学府。蓝翔这次跟世界扯上了,不是因为数年前流传的攻击某世界著名网站的黑客来自蓝翔,而是MIT的学生可能要去蓝翔报到……

这次蓝翔躺枪,皆因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为因疫情回国终止学业的留学生提的建议:

一、全面开放高职高专学校,对于高年级学生采取降一年级直接入学,进入相关专业的办法。未满1年的归国留学生,可以通过高职高专扩招计划,解决继续学习的问题。

二、启用插班生考试政策,每个学期开学前,在不同年级设定大专业组插班生考试,通过插班生考试的学生可以进入普通高校试读,1年后成绩正常,可以转为正式学生。

三、建立国外高校学业成绩转换机制,按照国际通用规则,把在国外已经完成的学分部分认可,纳入转入学校的学分当中。
四、……(略)

此建议迅速炸锅!有人说:哈佛变蓝翔,MIT修机床;也有人说:是标题党抹黑倪委员;还有人说:倪委员提良心建议,留学生未经高考,难辨是否学渣;更有人说:“两弹一星”的功勋科学家都有留学背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纷争的症结在哪儿?

为何美国学校的毕业典礼异常隆重?

一位院士朋友来参加女儿毕业典礼,感慨万千:为什么国内开学典礼隆重异常,美国毕业典礼异常隆重?

我从未见过美国大学的开学典礼,即使有,亦不过某校领导给新生讲一讲话。远远不及毕业典礼之万一——参加者包括毕业生的三姑六婆、亲朋故旧、乃至祖孙三代,校方更是不惜重金请重量级演讲嘉宾,诸如总统、世界名人等。

作为唯一的访问教授,我就是在规模不大的约克学院的毕业典礼,与演讲嘉宾美国司法部长交谈并合影的。在美国校园文化中,现任校长做毕业典礼的主旨演讲是不可思议的:不是自恋就是请不到人。毕业典礼演讲嘉宾标志学校的声誉和面子。这个“面子工程”甚至早在一年前就启动了……

为什么美国大学这么重视毕业典礼?

一是终点思维。

重视起点还是关注终点,决定了庆典的价值地位。入学只是起点,毕业才是终点。所以,没有任何一间美国大学不异常隆重地庆祝学生的毕业,只有某些录取率极低的学校,比如哈佛,可能会有很一般的开学典礼。判断胜利与否(而且是真正的胜利),只能在终点。

终点思维决定了战略目标的洞见和前瞻,从而决定了胜利的真谛!其实,毕业(乃至名校毕业)仅为人生一个匆匆而过的“加油站”,亦仅意味着阶段性胜利。然而,把战略眼光投到毕业后的职场竞争、社会实践(抑或自我实现),即真正的终点思维。

以18岁上名校为成功标志,是有逻辑问题的、反智的起点思维。比如,官司赢不赢,法庭不看你是否有耶鲁毕业证;实验成功与否,取决于科学事实,而不是哈佛的学位。

因此,教育的终点思维不是上名校,甚至也不是名校毕业,而是毕业后能引爆人生核裂变的核心素质!从哈佛辍学的比尔·盖茨的终点思维,不是远远超出了一般意义的“毕业”吗?他把终点思维延申到了微软……

二是大进小出的结构——炼钢炉模式。

留学生是学渣,抑或“两弹一星”的功勋?

两级分化的看法从何而来?

美国大学都设有入学门坎(当然,也有来者不拒的);但是,毕业门坎与入学门坎不可同日而语。

因此,不管是殿堂级的还是一般的院校,进得来不一定出得去。

许多留学生都有与来自国内前十名大学的研究生同堂PK的经历。两天一小考,三天一大考,无数的作业、项目学习、课题研究,长长的书单,厚厚的资料……许多清华北大的研究生(即使是修一些本科课程)都叫苦连天。

当然,也不排除有的学校因财政窘迫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降低一些标准。

2014年11月,我校有个教授匿名在《学生报》上抨击良莠不齐的中国留学生,引起轩然大波当时,我是亚洲、亚-美研究的学科部主任。抨击中国留学生,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尽管说的可能是事实,但角度和态度有问题。

我牵头给校长写了一封公开信。一天内,获得百多位教授和许许多多学生的签名,看到德高望重的老教授们的签名,直想流泪……但是,从名字的拼写,别人一眼就能看出:签名的中国学生寥寥无几。

于是,我就给中国学生会主席写信,请被抨击的中国留学生出来走两步——签个名,表个态,但石沉大海。当事人不作为,连信也不回,装作事不关己,让别人为自己出头——真有“被蘸人血馒头”的感觉!当然,这些留学生也在“大进小出”的流程中……

美国大学采取大进小出的流程和机制,从而变成除“渣”成“钢”的冶炼模式。进来的是原材料,脱胎换骨者才能到达“倒钢水”的终点。

于是,就有了网友们关于留学生是“渣”还是精粹的争论。

有人曾比较各个藤校成绩的含金量。某年,一录取官跟我说:哥大的成绩含金量最高,因为当年在藤校中哥大获得A的学生最少。这个说法值得商榷,不确定因素导致的不可比性太多。但是,不脱一身皮就想在这些学校中拿到学分,是不可思议的。所以,“部分承认学分”的建议,很不公平。

我们的起点思维是违背教育规律的。孩子们学龄前就被仓促地催着上了“不要输在起跑线”的起跑线,过五关斩六将,好不容易才冲过了高考——高等教育的起跑线。问题是,我们恰恰又在这个起跑线上判断了输赢,既然胜负已定,许多孩子就失去了动力,失去了方向。于是,谁还冲刺呢?又于是,大学就成了进什么出什么,进多少出多少的“传送带”,而不是浇铸钢水的“冶炼炉”。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

未能完成学业的留学生进国内的高校,要不要考试?考什么试?是另一个重要的争执。支持者义正言辞,反对者找不到反对的着力点。我递把刀。

应北大某机构的邀请,我曾将长期的研究写成一份138页的报告《美国一流大学选拔优秀学生的标准及选拔途径与方法》。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可以概括为两个字的差异:“考”生vs.“学”生。

教育离不开考试,因为考试是检测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考分成为各国大学选拔学生的重要依据。然而,检测“教学”的手段并不等于检测“教育”的手段;再者,考试(特别是现场闭卷笔试)有自身的先天缺陷(如,只能考速度,难以考深度;只能考已知的知识,难以检验未知的知识)。因此,即使以这个“有先天缺陷”的检测教学的手段“之一”的“闭卷笔试”来评判“考生”,也是不严谨、不合理的。

辨别“考生”和“学生”是个世界性难题。

“考”和“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要区分“考生”和“学生”,就要采取“考”“录”分开的策略。“考”是“考”,“录”归“录”。“考”好了,不等于“录取”了。

美国的高考,无论是SAT还是ACT,仅是“考”而已,与高校录取相去甚远,一个“考”字和一个“录”字,泄露了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天机”。

在许多网友眼里:“考”就是“录”,“考录”一体;甚至以“考”代“录”。考好了,就录取了;考分即录取标准。

美国一流大学采取“三合一”的录取方式:高考成绩+高中成绩+综合素质。

SAT和ACT俗称美国“高考”。每年SAT举办七次,ACT四到六次。学生可选择其中一种或两种,而且可以考多次。好玩的是,允许考生在多次考试中,选取两次最高的SAT单科成绩(例如,元月份的数学和七月份的英语)申报大学。

至于“高中成绩”的计算,十分复杂!这是个集合概念,是四年里学生所有学业的总评:考试算分、作业算分、实验算分、课堂讨论算分,甚至迟到早退也算分。日积月累,包括了学生的全部有效信息:知识结构、学业基础、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

在我的138页的报告中,这一部分占了32页,含5个计算公式、13个表格。难以详述。

借用一位顶尖大学校长的话来概括:该校更看重高中平时成绩。因为,SAT只考四小时,高中历时四年;四小时考的是一时,四年看的是一贯;四小时有偶然性,四年反映了必然性;四小时主要考智商,四年则看情商多于智商;四小时考速度,四年看深度和广度;四小时看临场发挥,四年讲持之以恒……

说到“综合素质”就更复杂了。就像谈恋爱找对象,哪个更来电——能量化吗?但申请者的综合素质“来电”与否,又太重要!于是,越是高水平的学校,越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


常年雄踞美国大学排行榜首的普林斯顿的招生院长说:“我们绝不是简单地把申请者的平均成绩和高考分数进行排队,然后从上往下选。若果如此简单,我们就不会花那么多时间去阅读申请材料了……我们也不会‘照单’寻找申请者。更确切地说,在阅读申请材料时,我们把每一个申请者当作特殊的个案来审视他或她具体的综合起来的能力和成就。”说白了,就是找能“来电”的!

哈佛招办主任马林·麦格拉斯说:哈佛每年都收到约500个SAT满分者的申请。如2015年,哈佛录取率仅5%,“这意味着差不多每5个满分者中有4名被拒绝(此比例的逻辑推断有瑕疵——作者注)。这也说明了其实成绩并不是我们最为看重的部分,它仅从学术方面反映一个学生的表现。”既然成绩不是哈佛“最为看重的部分”,不也就是在寻找在综合素质中能“来电”的特质吗?

1996年全美有545个SAT满分者。其中365人申请哈佛,但165个被拒之门外,拒收率达45%。2000名新生,容不下这165。原因何在?因为他们干巴巴的考分后面,没有活生生的综合素质。

有一年,在北大作报告,一女生跟我说:“我不喜欢藤校的录取方式,因为不仅高中四年的成绩在录取中极其重要,还必须参加许多活动。但我呢,只要高考成绩突出,其他统统不用顾虑……”

她的话道出了“考”与“录”的本质区别。那么,在尚未完成学业的留学生回国的问题上,应该怎么既正视差异又兼顾差异呢?

为避免MIT学生去蓝翔修机床

既避免委屈留学生,又要避免一些人钻空子,到国外溜一圈,就能进国内的大学。提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一、核实留学生是否参加过SAT或ACT考试?获得什么成绩?如果参加过这些考试,成绩又好,可以直接转学。

二、即使仅参加托福或雅思考试,但成绩优异者,要转学到外语类学校或其他院校的外语专业,也可作为录取的至关重要的参考。

三、对国外的大学进行一个基本的排队和分类。分析欲转学的留学生被什么学校录取,完成了多少学分……然后,考虑对应的国内学校的录取。避免MIT去蓝翔修机床。

四、美国大学基本对各个高中的成绩的含金量做了排队。一流大学都用一套复杂的计算公式计算了学生的学业指数(AI)。国内的有关机构和大学,也应该对留学中介的操作和操守,以及曾就读的高中的教育质量,有个基本的认知和排队,因为事关外国大学录取时考虑的综合素质和高中成绩。

转载自:校长高参

关注教育 | 就是关注中国未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