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独家揭秘|供港生鲜的互联网思维】

 农业行业观察 2020-07-05


当各位生鲜电商大佬们还是在拼模式,拼资本的时候,有人不这么玩了。独辟蹊径,拼产品、拼标准、拼源头,或许这也是拼杀生鲜市场的另外一个出路吧。

7月1日,首家供港生鲜店在北京落地,服务朝阳和北京的消费者、为北京市民提供安全的生鲜食品,这也表明消费者不用出境就可买到与香港市场同样标准、同等品质的生鲜食品。其产品的检测高标准、安全、可靠成为供港生鲜产品的带名称。

供港生鲜回归的推动者——中国国际贸易协会国际品牌管理中心主任许京表:供港生鲜以99.999%的抽检合格率扬名世界,已有54年的历史。

供港生鲜是指根据港澳市场特殊性及时供应港澳的鲜活冷冻食品,供港食品严格执行食品生产标准,自1962年至今,建立一整套规范的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其中,99.999%抽检合格率更是创造了一个时代的奇迹、在大陆、香港、澳门生鲜市场也成为品质生鲜的代名词。

据农业行业观察现场发现:供港生鲜收开店首日就迎来的北京市民的采购潮。为什么北京市民地供港生鲜的这么高的认可和热捧,剑哥认为供港生鲜或其提供的生鲜产品是一款符合具有互联网思维的系列产品。



专注——做高品质的生鲜

生鲜食品是城市市民的民生之根本,对于生鲜产品的需求也比任何产品要大。为什么京东、阿里、网易等互联网大佬进入生鲜市场,这也能说明情况。

剑哥发现,供港生鲜全国首店囊括蔬果、肉禽、粮油等二十多个品类近500种产品,基本可一站式满足家庭所需。

同时,供港生鲜的标准参与者与制定这都是围绕着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安全。供应商的入选的安全、生鲜产品的安全。

同时,该店不同于其他生鲜店面,店内所有商品均是按照供港生鲜的标准从全国遴选而来。

港生鲜产品第三方检测机构上海天祥质量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亚太区技术总监梁黎东介绍,供港生鲜回归中国内陆,会提升了中国内陆食品质量安全,作为第三方检测机构,也会加强监管,让“好孩子”不变坏。

这么专注做一件事情是具备互联网思维的专注特色。


极致——99.999%抽检合格率

长期以来,圈里里面流传着:一流产品出口,二流产品内销。其双重标准问题也同样一直困扰着中国内陆的消费者,而此次供港生鲜企业和产品按照同线同标同质的要求,复制供港监管体系,确保在同样的监管力度下,保障产品质量,供应中国内陆市场。

“供港生鲜以99.999%的抽检合格率扬名世界,已有54年的历史”,许京表示,以供港鸡为例,为保障口感,供港鸡必须“保持身材”,体重在1.2-1.5公斤才能被选中。

客观上供港标准与内陆QS标准总体差异并不大,供港产品之所以长期保持99.999%合格率,在于国检强大、持续、有公共财政保障的监管体系。通过标准的确立和监管的保障,“同标同线”确保“好孩子不变坏”。复制供港监管体系,在保持同样监管力度下,产品采取了“就高不就低”的商品采购原则,充分尊重消费者选择更好的权利。以腊肉为例,内陆标准明显高于供港标准(供港标准亚硝酸盐要求不高于200ppm,而内陆要求亚硝酸盐不高于30ppm),则以内陆标准执行;以大米为例,日本检测范围明显更为广泛(日本要求检测579项指标,而国内标准检测项目在50项左右),则以日本检测标准执行。

极致是供港生鲜的关键,做成一系列符合用户和消费者真实需求的生产产品。不求其多,只求最好,这也是供港生鲜备受消费者认可的先决条件。

口碑——生鲜食品安全代名词

这几年,生鲜产品的质量问题已经比较严重了。消费者对生鲜产品的追求不仅是品类全、而且质量要有保证。

“好孩子”、“安全产品”、“高标准检测”、“产品供香港和澳门”、“好产品”...这些都是极强的卖点和营销点,能为这些供港生鲜产品做背书。

我也发现,国内的旅游者为什么乐意去香港买东西,当然除了价格便宜之外,更主要是其品质符合消费者的需求。

供港生鲜的产品毕竟是供香港和澳门市民的产品,这么好的产品回归到国内市场,自然而然能得到国内消费者对高品质、安全的生鲜产品。

生鲜产品的口碑远远大于营销,良好的口碑胜于任何空白的广告宣传。

快——快速布局市场 满足用户需求

早在2015年9月份,国际品牌中心主任许京在“2016年度供港生鲜招标发布会”表示,在足额保障香港市场的前提下,2016年将有200亿元供港生鲜产品投放国内市场,包括北上广深及长三角、珠三角的60万居民将首先开始享用。其产品覆盖肉禽蛋奶、瓜果蔬菜、米面油及调味品等。

2016年7月1日首家供港生鲜店的运营,短短8个月的时间。足见供港生鲜符合互联网思维中的“快”。

“目前各方反响很好,但是供港产品量毕竟有限”,许京表示,通过与供应商测算,预计今年10月份前通过加盟方式在北京城区开到50家实体店,届时将开通电商渠道,为一定半径范围内的消费者提供便利。

总结,供港生鲜的专注、极致、口碑、快的互联网思维是这个DT时代的呼声,以用户为中心的品牌打造和产品供应,才有机会博得用户与市场的青睐。

从此案例中,农业中小企业经营者学习到:除了有能力种出好产品,更要善于开拓新思维,借助新方法、新模式、打造出我们的产品是符合用户、符合市场需求的“好产品”。用小米的思维运作产品与品牌,你或许就是下一个小米。

  • 农业行业观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