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Jack,MedEditing LLC, USA 根据 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19年10月17日发布的《2019年全球结核病报告》,2018年全球结核病发病率为130/10万人,新发病患者有1000万。 中国CDC对此报告做了系统总结,显示全球新发病例的87%集中在30个国家,2/3新发病例集中在8个国家。就发病人数来说,印度新发病例占全球的27%,中国新发病例占全球的9%列第二位。由此估计中国的结核病新发患者数为86.6万(对比,2017年88.9万),估算结核病发病率为61/10万。 更为严重的是结核耐药性。全球估算利福平耐药结核病患者数约为48.4万,其中耐多药结核病患者约占78%。 高发病率和高耐药性,导致了结核病持续列在全球前10位致死原因中。2018年全球估算结核病死亡数约为124万,死亡率为16/10万。其中中国的结核病死亡数为3.7万,结核病死亡率为2.6/10万。 (主要致死原因。来源:中国CDC) 面对临床重要而未解决的问题,一个系统的大数据分析很有必要。这里我们抛砖引玉,有不妥之处,还请业内专家指正。 检索词: tuberculosis[ti] 检索数据库:Medline 检索工具:文献鸟 检索报告主要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big analysis(大数据分析),也就是对发表论文的宏观分析,包括发表年度、国家/地区、杂志、作者、关联领域、最常发表的杂志等等。 第二部分是citation network,是已经发表论文的被引用情况。我们都知道,论文的价值体现在被阅读和借鉴,并通过被引用次数体现出来。所发表影响因子越高、及被引用越多,则该论文被定义为越有影响力的论文。 第三部分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立项初检结果。NIH除了有最庞大的科研院所之外,还负责管理生物医学领域的科研立项。 下面依次展开。 第一部分: 结核病研究论文 大数据分析。 最近1万篇文献的 发表时间和国家分布图 (论文的时间和国家分布) 时间分布显示,针对结核病研究 , 目前已发表140,050篇SCI,其中纳入到分析的有10,000篇,集中在2017 - 2020年;所以本推文分析也主要基于最近三年的论文。 总体看,结核病研究受到持续关注,热度值为45 。 国家分布可以看到,中国发表的结核病论文数量仅次于美国,居第二位;印度、南非、法国和澳大利亚分列第三到六位。 结核病领域 发文最多学术机构排名 (发表论文的机构排名) 可以看到开普敦大学(南非)、Stellenbosch大学(南非)和首都医科大学(中国)分列论文发表数量的前三名。 继续查看结核病研究相关的 热点基因和相关疾病 (研究热点基因和课题) INHA、CD4、PIGS、TLR2、TLR4等是结核病研究中最受关注的基因;而结核、HIV、糖尿病、菌株以及预防等是与结核病最相关的关键词/研究热点。 上述列表对于选题有非常好的参考价值。 发表结核病 最多的杂志 (发表论文的杂志分布) 发表结核病相关研究最多的杂志中依次是: Int J Tuberc Lung Dis (IF 2.0) , PLoS ONE (IF 2.8) , BMC Infect Dis (IF 2.6), Sci Rep (IF 4) 、Tuberculosis (IF 2.8)。 杂志后面附有影响因子,参考这个排名及影响因子,对于投稿有非常强的参考价值。 结核病研究领域 知名学者学术圈, 及其关系网。 (最知名学者及其关系网) 本编辑对这个领域不是很熟悉,但根据本图可以看到,最近三年中,领域内最重要的学者包括英国的Zumla, Alimuddin、加拿大的Menzies, Dic、意大利的Migliori, Giovanni Battista、澳大利亚的Fox, Greg J、美国的Furin, Jennifer等。 通过这个网络,可以看到Zumla(英国) - Migliori(意大利) - Furin(美国)等是连接在一起的,占前五名的3/5;并且这个圈子里面的大牛还有Marks, Guy B, Dheda, Keertan等。如果拖动其中的任何一位,几乎一半的学者都会被牵动。 如上图所示,如果拉动Migliori向左,则将近一半的最知名学者被拉过 来。 不仅陷入沉思。这个对结核病研究贡献最多的学者圈中几乎没有中国学者,是由于中国学者做的不好、还是因为没有进入到这个圈子? 下面的进一步分析可能会给出答案。 上面关系网中的学者, 是怎么筛出来的呢? 是基于学者在该领域的 论文影响因子总分。 (最知名学者排名) 与网络图中的学者相对应,按照影响力展示学者排名。可以看到,结核病研究领域最活跃的前十位学者,基本上都是英国、美国、意大利、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另外看到南非的学者。 可是这些最知名学者所在国家,结核病的发病极低,比如笔者所在的美国,新生儿都不打卡介苗。他们是如何完成针对结核病的临床研究的? 我们一起学习这些专家的贡献。 第一位,英国的Zumla, Alimuddin,共发表了21篇SCI论文,大都在柳叶刀杂志主要侧重于结核病治疗方案的研究。 第二位,加拿大的Menzies, Dic,发表了21篇SCI论文,主要关注结核耐药菌的研究。 ![]() 第三位,意大利的Migliori, Giovanni Battista,发表了37篇SCI论文,主要侧重结核病治疗方案的优化。 ![]() 第四位,澳大利亚的Fox, Greg J,发表了8篇SCI论文,侧重于结核病的预防。 ![]() 第五位,美国的Furin, Jennifer,发表16篇论文,侧重儿童结核病的防治。 ![]() 除了这五位专家,我们还特意关注了南非开普敦大学的Tait, Derech R。这位教授只发表了3篇论文,但是都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其研究领域是针对结核杆菌的新型疫苗。 根据这个大数据分析,在短时间内对结核病的热点和知名研究机构和学者都有了系统的了解。 尤其是,我们看到,这些最知名的专家,大都是在某一个领域做了非常深入和长时间的研究,从而在那个领域领先于其他研究组。并且这些专家尽管相互之间有合作和交际,但是他们的研究注意力显然完全不同,各领风骚。 要想通晓一个领域、尤其是最新进展,经典和重要论文是必读的。 第二部分: 找到结核病 最近一阶段最有影响的论文。 通过“citation network”功能, 可以看到所有10,000篇文献的分布。 每个点都是一篇文献, 左边的是最早发表的; 点的大小代表着这篇论文的影响力,即被引用次数。 ![]() (被引用排名) 我们看看领域内前1%的论文。 有了这些, 新人就容易知道, 开题报告或基金申请书的立项依据部分, 或论文的前言和讨论部分, 该读和该引哪篇文章了。 ![]() 而顺着论文关系网, 你也更容易捋清这些研究的承接图, 对于自己设计课题非常重要。 如果点击任何一篇文献,都会出现该文献的信息。 还可以通过列表读到 这些经典论文的具体细节; 论文按照影响力排列。 ![]() ![]() (名单很长,只列出被引用最有影响力的论文排名) 为了解学者们最关心哪些研究,我对前几位部分论文的摘要做了查看。 尤其是前0.1%的新论文, 是必读论文, 即领域内最重要的论文。 第一篇 是来自于南非和英国的联合研究,研究了耐药情况下结核病人的治疗。 ![]() 第二篇 由南非、美国和丹麦的学者共同完成,研究了新的结核疫苗。 ![]() 第三篇 则是由法国、乌干达、柬埔寨、越南、英国等联合完成,研究了合并艾滋病的结核病人的治疗方案。 ![]() 第四篇 由南非、英国、赞比亚、瑞士、美国等国联合完成,研究了新型疫苗。通讯作者是Trait, Dereck。 ![]() 第五篇 主要由澳大利亚和越南合作完成,这是一项RCT临床试验,研究了结核病的家庭感染及预防。 ![]()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些研究大都是国际合作项目,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 这也部分解释了前面我们提到的问题,合作是发展的重要基础。 第三部分: 研究动态实时更新 了解了结核病最知名学者、研究机构,也知晓了领域内的经典论文及其发表杂志,顿时感觉“腹有诗书气自华”,腰板挺直了很多。 但是,这些只是存量知识。而未来需要创造。知识的实时更新,及时获得最新研究进展非常重要。 ![]() 可以直接查到 NIH资助的基金。 ![]() (NIH在研课题检索) 对于美国资助的结核病课题的大数据分析,我们后面会做过专门的分析。 总结: 通过大数据分析,获取了结核病领域的研究热点领域和基因、研究机构和知名专家,这些研究发表的杂志,以及该领域的经典论文和美国NIH资助课题情况。 不仅有助于快速系统了解该领域,对于课题选题及课题设计、选取合适的投稿杂志都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 1)在最近的3年时间里,就已经有1万多篇SCI论文发表; 2)就单一机构来说,中国的首都医科大学发表的SCI总数第三; 3)最具影响力学者中,我们没有看到中国学者 。 4)最具影响力十篇论文中,也没有看到中国学者 的研究; 5)在结核病研究领域,几乎所有最有影响力的研究都是通过广泛的国际合作完成的;这也部分解释了我们看到,有一组学者关系非常密切,几乎占到了最知名学者中的一半; 6)作为严重危害国人健康但远未解决的疾病,中国仍需要加强在结核领域的研究投入,尤其是创新性研究 。 7)参与到国际合作,可能会是快速提示中国在结核病领域研究水平,并逐渐由跟跑到领跑的捷径。 透过数据,我们可以看到结核病研究的活力和热度;我们更看到,在这个最重要的疾病研究中,中国学者虽然没有缺席,却离应有的领导作用相差甚远。 作者简介: Jack,MD, PhD,美国恒祥咨询公司,主要从事临床科研大数据分析。 本文中提供的分析结果大部分是收费项目,但注册后每天都可以收到自己感兴趣课题发表的SCI论文,自带中文翻译哦。 编辑:Henry,图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