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蔺中学“红梁分校”的旧时光

 古蔺同乡会 2020-07-06

仅有的一次“红梁分校”劳动锻炼

——在“五七”指示放光芒的时光里

作者 代元兴

1

红梁分校的大背景


1966年5月7日伟大领袖毛主席审核军委后勤部关于搞好部队副业生产的报告后给林彪副主席的信中,提出“人们解放军是一个大学校,进这个学校要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能办一些中小工厂,生产自己想要的若干产品与国家等价交换的产品。……。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商业、服务业、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凡是有条件的,也要这样做。”

随即,全国一股风地兴起一次“五·七”指示放光芒的大运动。新建“五▪七”干部学校,领导干部必须参加劳动改造。城区学校开始设立劳动课,每星期半天。帮助修建学校或送肥到农村,参加改田改土示范,栽桑养蚕。每学期要支农,帮助农忙。小学只读五年,初中阶段城区学生读三年,农村的农中读两年,高中只读二年。

学校每个班集体的班干部有班长、副班长、学习、文艺、体育委员之外,必须有一个“劳动委员”。本人因小学三年级前学习成绩差,调皮,不服老师管教,很不招人喜爱。但可以方便借到各种劳动、测量工具。可敬的老师采用“软索套”的方法。被任命为“劳动委员”,拴住了我这个不好管的学生,一步步地好转起来。

小学四年级后,曾看见城关一小最先进的“五▪七”粉笔厂特神秘。我们年级报名参加的学生,就选中了我和另一位同学。与高年级的师兄、师姐一起,选洗生石膏、磨粉,炒煅、和水依靠模具手工制造粉笔,及彩色粉笔。

经过成功城关一小学“戴帽子”初中班学习,1977年下学期,整班被转古蔺中学进入初中二年级,我仍然是“劳动委员”。

古蔺中学是当年古蔺最好的中学,早年在学校办了“蔺中”肥皂厂,形成古蔺不要计划的肥皂。又在护家乡红梁村建设有“红梁分校”。所有领导、老师和学长们,都分期分批地上去接受“劳动教育”。有的说很好玩,革命气氛很浓,欢声笑语很热闹。是真的让人“开眼界”、“经风雨,见世面”学习精神革命的盛地。

红梁蔺中分校旧址,位于现在的护家镇红响村四组→

2

“上红梁”


自然而然地,1978年端午节前,就轮流地排到了我们初二1、4两个语文、数学老师为相同人员的班级去红梁劳动。当时,简称“上红梁”过革命化的集体劳动生活。其他班级依次轮换。

通过一个星期的思想准备。班主任赖启尧老师动员安排。“上红梁”时间半个月,各人自带被盖枕头,洗漱等生活用具。劳动工具每人带背篼、锄头。整体出发时间为星期一,走路,乘车自由选择,目的地就是红梁分校。

这对于我们一批13-14岁的革命小将,是一个即激动又光荣的锻炼过程。

老师特别地安排我与李友福及另外一个同学,提前一天先行前往,提前去打扫卫生,检查和探路。孔蔺文同学私下要求加入我们“打前站”一同并行。老师告诉我们在护家乡的道班后面寻玉龙水库渠道,直接问路到新华村就好。

很奇怪,回家给父母汇报。他们很高兴地支持。对我们这批多数才13--14岁,从没有出个门的孩子,要出门远行,单独生活十五天,没有什么顾虑,还积极给我们打气。要求走路去,带干粮,没多远。当时人人支持的政治气候真的鼓舞着我们。让我们很有被信任的冲动感,我们将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的自豪感慢慢地产生。

出发那一天早上,我们揹着行囊出行了。兴高采烈地沿公路走过头道河桥。开始向白沙坡进军。我知道5公里处有一段“捷路”,但始终都怀凝是不是走错了。问了好几个人。我们才寻着去攀登石板“大路”,拾级而上。几个大男孩不知疲倦,也放慢速度了。坚持到了与公路合并的地方,才知道真的有一些累。

没有出门经验,没有距离概念,我们完全是一个忙而不知好歹的行人小队伍。在白沙坡垇口休息的机会,就商量着,把干粮(包子、馒头)吃完了。倒是断了再想吃东西的念头,闷着头皮继续前进。

听说过白沙坡有一股泉水,有回甜感觉。我们每看见泉水就去尝尝。一直尝到最高的“新店子”垇口。看看才11公里。

拖着沉重的步伐,我们看见“蒜弯”公路在坟墓背上过。“下马地”连续下坡。……

我们来到护家乡“新桥”又可以走“捷路”了。我们绕过“乌龟大田”(现护家乡中学)。在几户人家前,家住护家乡的1班王付涛父亲等着在向我们打听,他儿子什么时候才上来。我们喝了水,告知情况后便继续前进。

在护家乡,这个叫“锅厂坝”的地方,距离县城约15公里。我们“打前站”人员似乎冲破始点地精神起来,站着休息一会。便寻问着场口道班石梯,寻找玉龙水库渠道继续前进,……

当我们向路边老乡询问新华时,他们告诉;这里就是新华了。很快我们便找到了“红梁分校”。总共距离可能18至20公里。我们向提前到达的校工老师报到,他们指示了住宿房屋。我们便自行前往铺床。

铺好,不管三七二十一,倒床便先睡上一觉……

睡醒后,我们把所有男女生寝室扫干净。买了饭票和学校校工老师一起,闷着头吃了饭,回寝室。在只有昏暗灯光的宿舍里一会便又睡觉了。

红梁分校旧址



旧址旁边的公路即将施工成为5.5米的沥青路面▲

3

红梁的集体住宿


    第二天,同学们多数乘车到了护家农场,然后步行一段路到达。好不热闹,让人高兴!

我们细心观察,分校的食堂右边的一小排女生宿舍住上女生和女老师后显得神秘起来。食堂左后方是一长排男生宿舍,常常是闹哄哄、乱嚷嚷的。再左边是操场和一个大教室,基本上除食堂和女生宿舍是稍加粉糊了的土墙瓦房外。男生宿舍和教室全部是毛坯土墙的盖瓦房屋。操场、坝子全部是由泥土平整而成。

最有特色的是,全班男同学同睡一间大通铺。木头插进墙洞里长长地靠着,中间加柱,这就是床边,约15米长。往内也靠着一些木头,铺着稻草。每个同学上去铺一床席子,顺着、挨着就铺满一大排。头部统一睡在靠墙一方。上床则爬上去,下床则梭下来。亲近一些的同学自然选择挨着,不对劲又分开。

那时的同学关系很好,可能就是同睡过一张大床吧!

每个晚上都很激动,久久不能入睡。入睡后,磨牙的,说梦话的,乱拉被盖的就什么都表现出来了。下雨休息时,我们只好在枕头边找出书来读。唯独孔蔺文同学看书会读出声来,被指责后,看着看着会笑出声来,常被指责而老改不好。

有一点是记忆犹新的,晚上头都挨墙头睡觉,风吹到没有粉糊的墙体,泥沙细粉撒落,满脸都是,怪不舒服的。有时半夜被细沙落下而惊醒。

4

红梁分校的劳动与学习


革命化生活的标志就是每天集合队伍,安排劳动。劳动对于我们13-14岁的少年是一种游戏式的欢乐场景,不要说割麦子,就是把别人割好的运回仓库,也是沿路都掉落。还干的汗流浃背。只有为茶树窝窝除草,这事完成得较好。不论道路多么崎岖,分布多么偏癖,反正,人年幼身体灵活。

几次全体集合去挖土,厚厚的白岩沙土很松泡。突然发现红梁的土中,零星出现个体很长,有约20厘米长,但能跳跃的大蚯蚓,很有一些吓人。这可能是一个特产物种,真的够大样的。

最高兴的是劳动之余,有机会与老师自由地交谈一些家事和生活问题。老师们也悄悄打听我们同学之间的一些秘密。比如乱叫同学父亲的名字等等趣事。

有一天下雨,老师安排上数学课。坐在那间简陋的教室里,听见外面雷雨交加,彩条布钉好的窗户与部分屋面,滴滴答答。老觉得教室可能回倒下来,怎么听得进去呢?听了也记不住的。

幸好带有小说书,回到床上窝着看吧。

劳动强度是不太大。我们几个有经验的就吃马桑藨,满口紫黑。被老师发现并批评制止。只允许吃栽秧藨。

我们经常跑去附近砍一些棍子,打击灌木嫩芽,相互打玩,后来一些女同学也跟风,被砍下的漆树棍子刺激,最后生起了漆疮,面部肿大。

我们一度不满食堂的生活,每天盐菜汤,炒洋芋或炒莲白,盼望已久的4毛钱一份的肉片汤,仅浮着小小的4片肥肉。我们曾扬言并做出逃跑的样子,权且是跟校工、老师们抗议。

记得有一次劳动后,随蒋明武等老师去参观青杠林和未建设完工的天星水库(现叫大塘)。我们什么也不懂,但还是默默地听着老师们轻松的谈话。青杠林树很高,密集而不粗壮,印象深刻。地下有一种朴地生长着的植物,会结一颗颗小小的红色果实。大塘水面较宽。一片无人的静谧。

红梁期间,恰逢端午放假一天。我们可以到护家乡场镇去玩玩。说护家乡的“米粑粑”是最好吃的。我们心里向往啊!

早饭后,欢天喜般小跑来到护家乡,看街道冷冷清清,“米粑粑”倒是有的。吃起来感觉酸酸的,不过如此呀。

转完护家街道,参观“付华丰墓”,年幼看不懂,只看见有很多癞蛤蟆默默地爬动。败兴而回,互无言语、欢笑。

          

5

提前结束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继续,有同学发生打架扯皮事件。处罚是护送回家,交到父母家中。我接受劳务护送,提前3天离开了“红梁分校”。我也就完成了人生唯一的一次“上红梁”劳动。

6

尾声


大概自此次以后,国家高考政策持续恢复,学校停止了组织学生上红梁分校劳动的活动,集中精力强化学习,开始通过考试把学生分为尖子班与普通班,迎接考中专、考大学,让学生接受祖国的挑选。

 2020年6月25日
作者 代元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