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梦回童年》陈财喜

 太行文学l苑 2020-07-06

今年六月一日上午,我去达活泉公园散步,在公园的凉亭上休息时,从我面前过来了一队队小学生,唱着《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和《让我们荡起双桨》等少儿歌曲,孩子们美妙的歌声,勾起了我对童年时的一些回忆。

我是1963年7月开始在本村上小学的。学校在村子东边一条南北向的胡同里,大门坐西朝东,有东、西、南、北四面房子的一个大院。房子都是起脊的瓦房,原来的主人已经迁移到了外地,后改为学校。院中间有一颗枣树,树叉上挂了一个铁钟,学生上下课,以钟声为准,连续两下、两下敲为上课,一下、一下敲为下课。学校设一至六个年级,共六个班。后来,为了改善学校条件,搬到了村东头的一个庙里。我家在村中,距离学校约有六七百米,非常近,父母从来没有送过,都是跟着哥哥姐姐去上下学。

当时农村条件差,没有幼儿园,也没有学前班,直接上小学,当时不会拿铅笔,初学就是阿喔鹅,背个旧补丁布书包,也没有铅笔盒。学生上学都是自己从家里带板凳或凳子,一到三年级自带板凳,四到六年级自带凳子,桌子就是一块长木板,两头用土坯支起来。因家庭条件不一样,带的板凳或凳子也不一样,所以,教室里的板凳或凳子高低不一样,大小也不一样,五花八门。那时候,学校房间比较窄,也就四米左右宽,两边再留一点走廊,每一排坐七八个同学,挤得满满的。但那时,个个都是人穷志不穷,学习很上进,爸妈不用多说就知道努力学习。大家的人生理想是成为一名勇攀科技高峰的科学家,成为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当时农村生活很苦,学生的生活更苦。一是吃的赖。好粮食都支援国家建设交公粮了,农村老百姓一天三顿饭,不是红薯面窝窝,就是红薯,孩子和大人吃的一样,从不给做两样饭。特别是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有时候稀饭也吃不饱,为了填饱肚子,槐花、榆钱、马齿笕、野菜、芦苇根、柳树叶、杨树叶等绿色食品就成了全家餐桌上的美食。用冻红的小嘴吹去上面的浮土,用肮脏的小手擦擦表面的泥巴,就可以放心地大吃特嚼,品尝纯天然食品的醇香,丝毫不用担心会被奸商谋财害命。

二是穿的赖。一般都是谷杆、麦秆垫床睡,一张席子铺好多年。夏天无所谓,有个小裤头就行,多数光着膀子。冬天就不行了,由于被褥少,兄弟只能同被窝睡。特别是到小寒节气以后,天气寒冷,棉袄棉裤里边都是用过几次的老套子(旧棉花),挺沉不说,还不暖和,上课时,冷的实在不行,老师就让同学们站起来,跺会儿脚,再上课。

三是还得干农活儿和家务活儿。那时候知道父母的辛苦,从小热爱劳动,那时老师也不补课,留的作业少,在自习时间就可以把作业做完。生产队是集体生产,农村的学校不放暑假,放麦假和秋假。放麦假时收麦子,生产队要组织学生拾麦子,天气热,太阳晒,刚割过的麦茬又尖又扎,个个弯着腰,不停地拾麦穗,过个暑假,个个晒得黑的像泥鳅。放秋假时,正是秋天收割的时候,要组织学生掰玉米、摘棉花、割豆子、拾红薯,起早贪黑和大人一样上工下工,男劳力一天挣10分,妇女劳力8分,学生挣3分。除了参加生产劳动,回家还要干家务活儿,比如:我们那里种红薯多,为便于保存,要把红薯擦成片晒干,为了干得快点,不霉烂,就要把红薯片一个一个摆在河滩上晾晒,这活简单,自然就得让孩子们干,大人夜里加班把红薯擦成片,第二天早上再用小推车推到河滩,让孩子们一个一个地摆,叫摆红薯片儿,啥时摆完才能往学校走。晒两三天以后红薯片干了,孩子们下午放学后,就得赶紧去河滩拾红薯片,等天黑父母收工后再推回家。下午放学后,父母天天给安排活,每天放学回家背起竹筐就去打猪草,有时还让去地里干活,白天基本上没有玩的时间。我记得将蝉蜕卖给药店,是我儿时的第一笔收入,一共挣了8分钱。

农村生活困难,好多家庭因孩子多,连一个学期五毛钱的学费都交不起,有的家喂几只鸡,下的蛋也舍不得吃,要攒起来,卖了给孩子交学费;有的卖了家里的红枣、核桃或柿子等交学费;还有的要靠卖口粮,交学费。学校要一次学费,一两个月收不齐,长的能拖拉到下学期。

那时候交学费难,买学习用品亦难,二分钱一支铅笔,三分钱一个本,要想买一支新铅笔或本,孩子没有不要个三次五次的。小孩也懂事,买了知道省着用,平时用石板石笔甚至在土地上演算,做作业时才用铅笔,一支铅笔用的只剩下一指头肚长了,还舍不得扔掉,要用刀把它劈开,把剩下的铅也用完。上学用的本,也不是现在的作业本,而是3分钱买一张白粉莲纸,回家后自己叠成32开割开,到学校让老师用订书机订上,就是作业本。还有的等过清明节后,去别人家坟头上揭上坟纸,然后订在一起当作业本。作业本一般都是正反两面用完后,再练毛笔字。

童年唯一的玩具就是投沙袋儿。沙袋儿是用几块不同颜色的布尖,缝成小孩拳头大小的方袋子,里面装上小石子儿或者沙子,再缝好。男孩子十几个人分成两组,像打篮球一样,互相扔抢。有时候玩抓石子儿,三四个小伙伴们席地而坐,先抛一个石子,再抛两个……眼睛和脖子,不停地随石子的抛上落下摆动,谁抓的石子多谁胜。有时候,也玩拍纸片,谁拍得翻过来了,就可以得到对方的“画片”,就算手拍疼了、拍红了,也不在乎。还玩跳房子,在地上画个“房子”,单腿、双腿跳一晚上也不觉得累。有时候男孩子们玩斗鸡,一般分成两组,每组3—5人,这可以说是最“礼貌”的比武方式了,单腿膝盖就能决出胜负。有时候,因为爬树怕磨破了衣服和鞋,回家挨打,最后索性把上衣和鞋一脱,直接上树,站在树上认为自己就是“孩子王”……

玩的最多的是抓迷藏。抓迷藏时小伙伴们想尽一切办法,找到藏身的地方,心里默默窃喜:你肯定找不到我的……特别是女孩们最爱玩的跳绳和踢毽子,经常比谁跳的高,个个都是女汉子,记得有一次,把鞋给踢飞了,让大家哄堂大笑……总之,哪个年代生活虽然很苦,没有电灯,没有电脑,没有手机,没有网络,玩具也非常简单,可以说什么都没有,但可以漫山遍野地四处跑,也不觉得苦,一直都充满了喜悦和幸福,为此,在童年记忆里只有饥饿、开心和快乐。

五十多年的时光流转,童年的时光就像风儿,稍不注意,一溜烟儿的时间就跑的很远。偶然间恍惚,梦回童年,淳朴而又无邪,能洗涤净心中的烦躁与雾霾,又带着沁入心脾的一抹香甜。随着星斗转移,童年的快乐和幸福离我们逐渐甚远,但记忆仿佛还停留在昨天,那些一张张傻傻的、纯纯的、稚气未脱的脸,时常在我的梦中出现。

看看现在的生活,我们是幸运的一代,改革开放40年,我们国家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后,我国进入了新时代,中国梦正在变成现实。

【作者简介】:陈财喜,农民出生,地质勘探队职工,现已退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