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瓷器制作工艺

 蜀山玉 2020-07-06

塞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时常会有各种让人惊喜的小展览,供人一饱眼福。前日开展的“窑火神工”中国古代瓷器制作工艺展以制瓷工艺为主题,辅以实物,展示了瓷器制造过程中的相应工艺流程。

制瓷原料及加工

选取合适的原料是制瓷的第一步,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别。南方瓷胎原料多为高硅低铝,北方则多是高铝低硅。釉是覆盖在陶瓷制品表面的无色或有色的玻璃质薄层,是区别于陶器的显著特征之一。

南北制胎原料
各种原料的化学成分

铁矿石 釉呈色剂

瓷石 制胎原料
化妆土 施于胎上 装饰作用
瓷泥 制胎原料
釉果 制釉原料
碗 施化妆土
磁州窑瓷枕残片 施化妆土
碗残片 施化妆土
黑胎 建窑盏残片之一
黑胎 建窑盏残片之二
黑胎 建窑盏残片之三
灰胎偏黑

南宋官窑老虎洞残片之一
灰胎偏黑

南宋官窑老虎洞残片之二
灰胎 龙泉窑瓷片
灰胎 龙泉窑瓷片
灰胎 越窑瓷片
白胎 龙泉窑瓷片
白胎 龙泉窑瓷片

制胎坯料

在选取适当原料之后,一般要对原料进行粉碎、淘洗、沉淀处理,尽可能去除较粗颗粒和杂质,在经过反复踩踏、揉搓,制成纯净、具有良好可塑性的制胎坯料。


成型

造坯主要有手制、模制法和轮制法等。手制即瓷工用手将瓷土捏造出形状。模制法即先用泥捏制成模,或对半分开,或上下两截,或是整个成型,将经过处理的瓷泥放入模中制出瓷坯。轮制法则需要使用陶车。将檀木制成的盔头戴在陶车上盘的正中,双手捧泥放在盔头上,拨盘使陶车转动,用拇指按住泥底,使瓷泥沿着拇指旋转向上展薄拉坯,便可塑成器物形状。
陶车结构示意图
模制 骑马佣
手制 人物佣
陶车组件 釉钉帽
轮制 器内可见明显拉坯痕迹 

越窑罐残片
轮制 器内可见明显拉坯痕迹

龙泉小罐残片
轮制 器内可见明显拉坯痕迹

吉州注壶残件
轮制 器底部可见明显拉坯痕迹

建阳窑黑釉兔毫盏
轮制 器底可见明显拉坯痕迹

罐底残片
轮制 器底可见明显拉坯痕迹

酱釉碗残片

轮制 器内可见明显拉坯痕迹

西夏灵武窑双耳罐残件

轮制 器内可见明显拉坯痕迹

西夏灵武窑双耳罐残件 细节
轮制 器内可见明显拉坯痕迹

西夏灵武窑双耳罐残件 细节
轮制 期内均有拉坯痕迹

磁州窑罐子 残片两件

施釉

    历代工匠根据不同器形、釉料和施釉效果,采用了不同的施釉方法。从战国到明清大多使用浸釉法,即将坯体浸入釉浆后取出;宋代吉州窑有洒釉法,即先施一层釉,再将另一层釉洒在其上;明清景德镇发明了吹釉法,即用一段蒙上纱布的竹管醮取釉浆,对准坯体吹釉。此外还有喷釉、刷釉法。
浸釉 青瓷四系小罐 南朝浸釉 青釉托盏 南朝
浸釉 青釉多子盒 南朝
浸釉 绿釉器盖 辽
浸釉 钧窑残片三件 元
浸釉 黄釉碗 南北朝
浸釉 黄釉碗 南北朝
浸釉 钧窑大碗 元
浸釉 钧窑大碗内部 元
浸釉 吉州窑黑釉铁锈斑碗 元
浸釉 吉州窑黑釉铁锈斑碗 元
浸釉 白釉大盘 辽
浸釉 白釉大盘 辽
浸釉 磁州窑白釉碗 辽
浸釉 磁州窑白釉碗 辽浸釉 蓝釉碗 清
浸釉 红釉碗 清龙窑

烧成


    瓷器经过原料洗取和处理,装饰以及施釉等工序后,将放在架上晾干,然后等待入窑烧造。熊熊烈火之中,莹润玉洁的瓷器呼之欲出。而在小小窑炉之中,也自有一番乾坤。入窑烧造是瓷器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工序,装烧方法以及对火候和时间精准度的把握,都直接影响着瓷器的烧成质量。南方早期青瓷的创烧得益于龙窑的发明,北方则因地制宜使用馒头窑,景德镇还发明了葫芦形窑、蛋形窑。

圆形三角支钉三件 东晋
圆形三角支钉三件 东晋
圆形三角支钉三件 东晋
景德镇支圈残件 南宋
圆形三角支钉三件 东晋
圆形三角支钉三件 东晋
锯齿形支钉两件 东晋
垫饼
三叶形支钉
三叉形支钉
锯齿状支钉痕迹 高足盘残件 

南朝晚期
三叶形支钉垫烧 

碗残件 北朝晚期
三叶形支钉垫烧 碗残件

北朝晚期
泥点垫烧痕迹 碗残件 五代
泥点垫烧痕迹 碗残件 五代

试火具


    试火具又称“火照”、“火标”、“照子”、“试片”等,是陶瓷器烧结时测定窑内温度的窑具,以瓷土制作。往往是用碗等器物的坯件加工制成,形状一般为三角形,上平下尖,也有长方形,不规则形状等。上半部施釉,并镂一圆孔。使用时,将其置于窑内从观火孔可以看到的位置。需要验火时将其从观火孔内勾出,每个火照只能使用一次。每烧一窑要验火多次,每验一次要勾出一个,可及时掌握窑内温度的变化,十分有利于瓷器的烧成。火照盛行于宋代,是简便有效的测温器具。

拉柱 磁州窑 元


葫芦形窑
馒头形窑炉与蛋形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