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唯有亲历困苦,才能对生命有所省思

 阅知堂501 2020-07-06

大致来说,苏轼元丰三年二月到黄州后,便过着近似流放的刻苦生活。

这是他政治生涯的低谷,也是他人生最大的挫败,不只给他带来了形体上的伤害,同时重创了他从求学以来就一直抱持着“致君尧舜”的热情和豪气。

“乌台诗案”的创伤记忆犹新,在狱中受凌辱几致死的余悸犹存,苏轼此时的作品,多反映恐惧、挫折、痛苦、悲戚等负面情绪,表露对人生、世事的失落悲观。

如这首《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东波在黄州,中秋夜对月独酌,作《西江月》词。”——《古今词话》

词人徐步于皓月之下,回首往事、瞻念前程,一时间不免百感交集。词上片的起句,便发出一个低缓的悲凉之音,直接道出心中感伤。他感叹前事之虚幻、生命之短促,寓情于景,为此词定调。

为何以“梦”喻世事?这场“大梦”中包含了因受不白之冤、在狱中受尽凌辱几致死的辛酸史,以及已经付诸东流的“平生负壮志”的满腔报国志向和努力。

“新凉”二字照应中秋,因苏轼曾云:“凉天佳月即中秋。”他进一步感叹岁月如梭,年华不复,此处其实在指“人生无常”。

“几度”,就是词人的疑问和探询。低回唱叹,同时显示出人生苦短,生命仿佛只在瞬间。这与苏轼在《东栏梨花》中“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所流露的怅惘之情是相似的。

蹉跎数年,有如原地踏步,一事无成;人生有限,经得起几次折腾?苏轼自然会有无限惋惜和悲慨。

三、四句紧承起句,进一步唱出了因时令风物而引起的人生惆怅。

面对千般万样的各色秋景,词人只撷取了最典型的西风、落叶。身处在昏暗萧瑟的景致中,秋声听来格外地悲戚,情融景而出,愁缘境而生。

词人想到自身本是用世之年华,现沦为负罪谪臣,进身之路被堵塞,壮志未酬,前程茫茫,而眉头鬓发竟已斑白,自己的生命流逝不返。

这使得苏轼原本内藏一股“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的浩瀚之气,不禁都化作了一抹迟暮之悲,由衷升起。

当忙碌的苏轼,突然闲下来时,他感到自己“老迈”了。这意味着,他发觉因为年岁的增长,似乎“死亡”离他更近了。于是,他心里不由得感到凄凉、痛苦。

下片借景抒怀,感慨遭贬后的困顿处境,道出世间人情冷暖,仕途险恶难行;至诚好友难觅,却多小人当道。

词人曾在所写的《东坡》八首诗中叹道:“我穷交旧绝。”有酒少客,门庭冷落。世上原多是趋炎附势、趋吉避凶之辈,但以苏轼之真诚、直爽、不慕名利之性格,所交之友,应多是正直不阿之人。

盖因“乌台诗案”已牵累平时与苏轼有文字往来的朋友七十余位,在此种政治氛围下,他再也不敢造次。

苏轼曾言:“某自得罪,不复作诗文,公所知也……”

他受政治环境所迫,身负罪臣身份,远贬黄州荒僻之地,与昔日亲朋往来不便,亦不敢多作文字,其心中之孤寂,可想而知。

在“酒贱”与“客少”的矛盾中,词人将心中抑郁之情倾泻而出,表露了对世态炎凉、变幻莫测的感慨。

“明月”,既是写当前中秋之夜的实景,也是用以象征词人拥有美好的理想抱负,和不随波逐流的高洁人格。

整句一方面可指词人自己才高遭忌,忠而见谤,因谗入狱;还可暗指君主之圣明,但群小当道,为奸佞所蒙蔽,以致真相不明、是非不分。

《古今词话》谓其末句“北望”为表现词人“怀君之心”;亦有人驳之,认为此应为“兄弟之情”,即“寄子由(苏辙)”。玲珑以为两者皆宜,甚至应是两者兼而有之。

苏轼固然关切国家大计,但对亲友关怀之情亦未因从仕而稍减,不然不会在任凤翔判官仕途之初,即对子由说“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

这是真情流露,亦是对彼此的告诫。苏轼显然重亲情胜过于名利。

而他身为罪臣,虽然仕宦之心稍减,仍然心系国家、关心百姓;他与子由同朝为官又兄弟情深,将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化在对兄弟的思念之情当中也很正常。

故“北望”一句含义颇多,既表自身遭遇,又寄思亲之情,还隐有忠君报国之心,不应片面视之,乃可尽观词人当时痛苦矛盾之情感。

此二句与上片似断实连。苏轼由中秋,思及人生的无常;由感己而愤世。但他身为罪臣,忧谗畏讥,不敢直抒胸臆,于是通过吟咏“新凉”、“西风”、“落叶”、“贱酒”、“明月”等,含蓄地抒发出心底之情。

正因如此,他在最后发出了“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的悲慨。

在这中秋佳节之际,无法与亲人共团聚,也无法继续为君上尽忠诚,词人抚今思昔,感觉到生命之沉重,于是各种情绪如潮涌,心头有如浪花击岸,一波不平一波又起。

苏轼因为遭致人生上最重大的挫折,而感到痛苦悲伤。当他从原本经世济民的人生中被迫退出时,回头看看自身,才发觉自己生命之流逝。

然而,人总要决定自己的生存方式,才得以继续在世界中生存下去。

此时的苏轼,虽不知道该何去何从,但他感受到了生存的压迫和负担,因而产生了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探询。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中饱含浓郁动人的情感,尽表悲怆痛苦之念,极富感染力。但我们仍能从中发现苏轼开始正视自己的生命了——无论如何,他总得负担起自己生存于世上的意义。

正是这种“化悲”精神,使他失意不失志,亦驱使着他继续前行。而这隐含的“生命之歌”,才是他留给后世最珍贵的宝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