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调研报告:家校互动不良的原因分析、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
2022-02-20 | 阅:  转:  |  分享 
  
调研报告:家校互动不良的原因分析、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家校合作,是指家庭与学校共同参与学生的教育活动,通过沟通交流,联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
美国近40年的研究表明,当家庭、学校能够有效协同合作时,学生、家庭、教育工作者三方都可以从中受益。随着社会发展,家校合作的必要性日
益凸显。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有5处提到家长参与和家校合作;2012年《教育部
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更是国家层面出台的第一个专门规范家校合作的法规;教育部基础教育司2019年工作要点中明
确提到“密切家校合作,营造协同育人良好环境”。可以说,家校合作已经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家校合作通过学校和家长各为主体并发生良好
互动将学校、家庭双方的教育力量和教育资源有机整合,为学生营造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对学生施加“1+1>2”的教育影响。要想实现家校合
作,家校之间良性互动是第一步。只有家校之间形成良好互动,家校合作才能得到保证。但家校互动不良的现象在我国时有发生,进一步认识家校互
动的意义与价值,找到阻碍家校互动顺利进行的因素并明确未来的研究方向对于实现有效的家校合作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一、良好家
校互动的意义与价值(一)良好家校互动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家庭和学校实现各自教育目标的需要学生的发展是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家庭和学校都是儿童的重要生活环境,也是儿童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根据布朗芬布伦纳(U.Bronfenbrenner)的生态系统理论
,影响儿童发展的环境因素可分为四个不断扩展的系统:最直接影响的是“微系统”(microsystem),家庭是主要的微系统;朋友和学
校可被视为中系统(mesosystem),主要指微系统背景中的交互关系;外系统(exosystem)是指对青少年产生影响的社会背景
;宏系统(macro-system)包括特定文化中的意识形态、态度、道德观念、习俗及法律等。学校和家庭作为儿童生活的最直接环境,在
儿童发展中都有其独特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值得关注的是生态系统理论的中系统,特别强调了各微系统之间的联系或相互关系对儿童发展的重要
影响,家校合作、家庭和学校之间的互动以及相互影响都在这一层中特别体现。良好家校互动可以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联合施教形成教育合力,共
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美国心理学家爱普斯坦(JoyceL.Epstein)提出的交叠影响域理论也作过相应阐述,他认为在学生的学
习和成长过程中主要有家庭、学校和社区三者在发挥重要作用,其单独或共同地影响着孩子的学习和发展。所以我们既要重视学校、家庭和社区三方
面对孩子的单独影响,也要高度关注这三方之间的互动以及互相叠加对学生发展产生的影响,尤其是学校和家庭的互动及相互作用。(二)良好家校
互动有助于化解家庭和学校双方立场上的矛盾,从消极互赖关系走向积极互赖从而真正形成教育合力虽然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
即都是通过教育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源起上是发生在私人和公共两个领域的过程。两种视角下的教育诉求、教育目标存在
着差异,这是双方立场上的潜在矛盾。学校教育是我国现行教育制度的重要部分,是由专业的教育者(教师)根据教育方针,有计划、有组织、有步
骤地开展的教育,旨在将学生培养为社会需要的人才,以培养人才来促进人生成功。其目标不仅在于从集体出发,为社会需要服务,更多考虑整体学
生的需求,还具有一定的促进教育公平、打破阶层差异的社会功能。家庭教育是基于家庭活动与家庭成长而展开的终身学习和相互影响。家庭教育的
目标更加具有个性和多样化,更关注学生个体的成长发展,还常被赋予阶层流动的期望。根据社会互赖理论,不同主体间在合作性与竞争性的不同目
标指引下,会形成或积极或消极的互赖模式。例如,在合作性目标结构的指引下,其互动模式表现为积极的互赖类型;在竞争性目标结构的指引下,
其互动方式表现为消极的互赖类型。由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具体目标上的差异以及教育资源配置上的竞争与冲突等问题,家校不一定能达成良性
互动。从这个意义来看,家校合作就是通过利用和整合家庭与学校的竞争及个体化关系(非积极互赖),从而实现家庭与学校积极互赖关系的一种动
态过程。良好的家校互动可以促使双方通过积极的沟通、协商化解立场上的矛盾,以两者共同的核心目标展开合作,真正形成教育合力。(三)良好
家校互动可以实现家校之间的和谐共生,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最大化效果共生是一个生物学的概念,具体是指生物自身内部及两种不同生物之间所形
成的紧密互利关系。在共生关系中,一方为另一方提供有利于生存的帮助,同时也获得对方的帮助。基于这种关系,二者都可以获得满足和发展。在
学校这个生态环境中,相互联系的学生、家长、教师和学校管理者之间也存在共生关系。他们两两互为前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认识到这种关系
并利用好这种关系,是家校合作成功的前提。而良好的家校互动必然是双方之间平等交流、相互支持、共同促进的,可以有效避免过去家长和学校各
自为战的局面,实现家长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共生、家长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共生、家长与学校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的共生。目前,由于家庭的
教育水平普遍不高,迫切需要学校的帮助,同时学校在帮助家长的过程中,可以达到与家庭的合作与良好互动。虽然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具有时空上
的承接性,在教育的功能和要求上也各有不同,但二者对孩子的发展都缺一不可、不能相互替代,并在二者根本目标一致的前提下,通过双方沟通交
流、良性互动达到合作,从而达成促进孩子发展的最大化效果。二、家校互动不良的原因分析尽管家校合作可以促进孩子、家庭、学校和教师的发展
,但是家校合作并不总是有效的,这取决于家校互动关系是否良好。不同研究者对于家校互动的内容和方式有着不同的看法,如埃克尔斯(J.S
.Eccles)等人从父母角度提出家校互动的5个维度,而爱普斯坦则从学校角度出发,提出了学校在家校互动中应做到以下6个方面(见表
1)。不管是从家长出发的家校互动,还是学校视角下的家校互动,其实质都涉及学校、教师、家长以及双方之间交流与沟通的过程,这为我们分析
家校互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分析框架。(一)学校方面:缺乏“家本化关怀”有研究表明,学校的组织和行为是造成家长参与意愿与实际参与行为之
间落差的主要因素。家校互动是学校和家庭双方之间的交流合作,学校应该把家庭与家长视为教育儿童的重要力量。但现实生活中,一些学校并没有
真正把家长当成自己教育学生的“合伙人”,缺乏“家本化关怀”的视角。一是忽视了家长的主动性。学校是家校合作的主导者,但不能是独裁者。
有研究指出,处于话语霸权和权力中心的学校,以什么样的态度和方式接纳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会直接影响家长对家校合作的参与度,进而影响家校
互动的效果。许多学校在家校互动中,常常忽略了家长的主体地位,只是将家长视为家校合作的参与者,甚至是旁观者,造成了家长在家校互动过程
中没有主动权、掌控感或参与感,从而大大降低了家校合作的有效性。二是缺乏对家长现实需求的考虑。许多学校由于不了解家长的现实状况和需求
,致使家校活动的时间和形式都与家长意愿存在一定程度的冲突或不一致,导致家校互动不良。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
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OECD)公布的2015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
(PISA)结果,包括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在内的18个国家或地区的家长都表示,“在工作中脱不开身”和“学校活动时间不方便”是阻碍其参
与学校活动的最主要原因。在形式方面,研究表明学校和家庭对于不同互动形式的倾向和喜好方面存在差异,而当学校没有真正了解家长的需求时会
显著影响家长的参与意愿。例如,基于江西省160多所学校调查发现,学校通常倾向于开展“发生在学校、面向全体学生且由学校主导的活动或行
为”,如志愿服务、参与决策、与社区合作,然而这些便于学校组织和管理的活动在家长中认可度并不高,不仅不会调动低意愿家长参与的积极性,
还会导致原本高意愿家长却出现低参与的行为表现,互动难以取得预期效果。三是忽视了家庭背景的多样性。当学校以同样内容、同一标准开展家校
互动时,家校互动仅能覆盖到部分家庭,这同样也会影响家校互动的效果。随着时代变迁,单亲家庭、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在很多学校成为不可忽视
的群体,对于这些特殊家庭或弱势家庭而言,他们的需要与优势家庭并不完全相同。根据美国社会学家安妮特·拉鲁(AnnetteLarea
u)的研究,不同家庭背景的家长在教育观念和期望,家校合作的目的、合作意愿与方式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弱势家庭通常自身参与意愿较低,
由于能力的欠缺也更倾向于“家长学校”等浅层次的互动形式;而优势家庭一般更重视教育、对家校合作有更多想法,希望更深入地参与学校教育。
然而实际情况中,由于学校忽视家庭的多样性、未能考虑到不同家庭背景的不同需求,特别是缺乏对弱势家庭的关注,家校活动常常吸引到的只是这
些本身意愿很高、资源占据优势的家长,不利于弱势学生的发展,家校互动的总体效果也将大打折扣。这就要求学校未来在制订家校合作方案时,应
更全面地关注到不同背景、不同阶层在教育参与上的差异,为所有家长提供平等的参与机会,重视一定程度的补偿与赋权,以此保障教育的公共性。
(二)教师方面:家校合作的胜任力不足在家校互动中,教师作为学校、家庭之间的桥梁,既是家校合作的直接执行者,也是与家长、学生直接接触
的第一线。一些研究指出,有时家校合作并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其中的关键便取决于家长和教师之间是否建立了良好的关系。随着时代发展,
家长对教育的高要求也对教师开展家校合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根据2017年首都师范大学对北京市的调查,几乎100%的班主任都认同“家校
合作对教师能力有更高要求”。许多教师表现出了明显的胜任力不足。教师胜任力指教师所具备的、与教育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价
值观,是教师从事成功教学的必要条件,也是教师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教师在家校合作方面的胜任力也可分为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
其一,开展家校合作的专业知识不足。家校合作是具有较高专业性的工作,明显不同于以往教师所进行的关于某门具体学科的教育教学,然而我国当
前的教师培养和培训体系中尚缺乏与家校合作相关的内容,教师资格证考试中也无对相关能力的要求。同时目前教师中还普遍存在重教学轻育人、重
学科研究轻研究学生的现象,这些都导致很多教师实施家校互动的专业知识不足。但实际上,在家校合作中需要教师和家长这两个教育主体以儿童发
展为根本目标就各自的想法进行及时交流以达成一致,这就需要教师作为专业人员运用相关专业知识“读懂学生”,掌握学生的成长规律、读懂学生
行为背后的需求、了解学生问题的根本原因,从而为学校和家庭进行有效的教育干预提供意见和方案。其二,进行家校互动沟通的技能不够。家校良
好互动的前提是双方有良好的沟通。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通畅。但许多教师
沟通技能明显不足,如有些教师不知道如何发起一起谈话、不会倾听,不会恰当表达自己的意思等。此外,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微信等通信软件给
交流带来很大便利,不少教师在使用微信进行家校沟通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容易忽视私人和公众的边界,对某个孩子的批评、与某位家长的联系
都直接在公众群里进行等等,导致了许多家师冲突与家校冲突。其三,对待家校合作的态度与价值观尚需转变。不能正确认识家校合作的作用、不能
正确认识教师角色在家校合作中的作用,都会对教师进行家校合作的相关行为带来消极影响。目前许多教师在家校合作方面的态度价值观依然有待转
变。洪明的调查显示,还有13.9%的教师不认为需要“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知识与能力,解决家庭教育中的问题”。然而,同一份关于家长想
法的调查却表明,当家长在育儿过程中遇到问题时,84.2%的家长表示会选择寻求孩子的教师帮助,其次才是社会上的专家(9.8%)、别的
家长(6.6%)、妇联(0.6%)等力量。而且,这种依赖状况与家庭文化程度或收入高低关联度不大,即无论是文化程度高低还是收入高低都
是如此。如果教师不重视家校合作、不把自己在家校合作中的作用发挥出来,必然会带来教师和家长之间的矛盾、冲突,增加家校合作的难度。(三
)家长方面:参与意识和能力不足家长作为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在家校合作中是另一方重要的教育主体。家庭教育既要发挥其独特功能,也需要
与学校教育协同配合。现实中,阻碍家长参与家校互动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参与意识不足。大量研究发现,家长的参与意愿、参与意识,对待
家校合作的信念将直接影响家校合作的效果。父母参与越多,孩子的学习成绩越好、越认同学习的价值,学习的坚持性也越高。充分的家长参与对学
生的心理健康、情绪和社会性发展也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目前一些父母不能清晰认识自己的教育角色,有些甚至还持有不正确的教育观念,这些都
给家校互动增加了难度。《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中有数据显示,30%左右的四年级学生家长和近五成的八年级学生家长的学
业卷入程度为低或较低,还有少数家长不能做到配合学校班级工作。其二,参与能力不够。有些家长虽然有心参与孩子的教育,但参与能力不够,甚
至可能因错误的方式给教育带来负面效果。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对广东省194所中小学的2028名班主任的调查也发现,家长的错误观念、错误
的教育方式是导致班级中家校关系出现问题的两个主要原因,其中“家长对孩子缺乏正确的认识,偏袒孩子”(64.0%),“家长对孩子放任
不管或溺爱”(62.9%)是两个主要表现。这样的做法不仅不利于孩子当下问题的解决,甚至还会增加亲师冲突,对孩子的长期发展产生消极
影响。(四)学校、教师和家长沟通方面存在的问题做到家校之间的良性互动,沟通起到很大作用。互相之间沟通什么、如何沟通都决定着沟通的效
果。但目前双方在沟通上还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影响了相互间的互动效果。家校沟通内容局限。据《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
显示,四、八年级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的内容排在前两位的是“考试成绩”和“学习习惯”,而“家庭教育”只排在了第七位。可见,学习成绩确实是
教师与家长沟通最多的内容。实际上,除了沟通学习之外,教师也应该多与家长沟通孩子的心理状况、道德品质、行为习惯、人际交往、爱好和特长
发展等内容,但这些内容在《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中都排在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的最后面,表明教师和家长在这些方面互相沟通
非常少。沟通形式单一。目前尽管很多学校都在尝试新的家校沟通方式,但常常是昙花一现,家校沟通的主要形式还是家长会。在一些农村地区更是
如此,并且其内容流程也相对固定,难以让家长与教师、与学校开展有效互动。例如,有许多家长反映,学校家长会的安排往往依次是:班主任介绍
班级情况,语文老师介绍学期阅读计划,数学老师介绍数学考试情况,体育老师介绍体测要求等固定单一的形式。而教师开展家庭教育的方式也主要
是邀请家长进行经验交流,或者发放家庭教育学习资料等形式。沟通时间不足。学校和家长的沟通互动在许多学校还非常不充分,主要体现在沟通时
间的不足。家校双方之间常存在一种“小事不沟通、大事才沟通”“没事不沟通、出事才沟通”的模式。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沟通具有“短平快”的
特点,虽然可以快速解决问题,但是长远来看并不利于家校合作。如果能将更多时间用于问题出现前的沟通和交流,也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问题出现
的可能。三、促进家校良性互动的对策研究建议家校互动对家校合作以及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鉴于目前我国家校互动有待于进一步改进的事实
与原因,可以从学校的视角提出促进家校之间良性互动的若干研究建议。(一)如何进一步厘清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职责,是促进家校良性互动的
前提家校良性互动需要学校把家长视为教育儿童的重要力量,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以及家校合作对育人的重要价值,把家长作为重要的教育“合伙人
”,双方在共同的目标指引下各司其职。这就需要学校进一步研究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各自职责,家校双方的具体目标和任务
,对双方的职责边界上作出进一步划分,在此基础上研究让双方明晰各自职责的方法和途径,避免责任推诿或冲突。如可参照国外经验尝试建立自己
的“家校合同”,将双方的职责、任务细化明确,列清学校的责任事项,同时也规定家长的责任,双方签字,共同执行。(二)研究如何为家长赋能
以提高家长参与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是促进家校良性互动的基础学校要充分认识到,家长家庭教育能力与家校合作能力的提高能够使家长、学校、学
生三方都受益。2015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强化学校家庭教育工作指导。针对当前家长自身家庭教育能力
不足、参与孩子教育与家校互动的意识和能力不够的局面,学校有必要思考研究如何通过形式多样的家校活动为家长赋能。要研究如何让家长接受系
统而不是零碎、科学而不仅仅是经验的学习,如何提供既面向所有家长的普遍化问题又针对个别家长的特殊问题的解决方案,从而让家长充分了解自
己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提升家长的家校参与意识与家校沟通能力。(三)进一步研究拓展家校沟通渠道和创新家校沟通的途径和方法,是促进家
校良性互动的重点学校要促进家校良性互动的重点是要研究如何进一步拓展各种家校沟通渠道,创新家校沟通的途径和方法,并将家校沟通制度化。
学校要研究明确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长学校、家访、家长开放日、家长接待日等这些家校沟通渠道各自的作用、开展方式与途径。以两种最常见的家校沟通方式——家长委员会和家长会为例。其一,要研究建立有效的家长委员会管理和运行机制,将家长委员会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制订家长委员会章程,明确并落实家长委员会的功能。其二,对于家长会也要明确家长会功能和定位,拓展家长会交流的内容,改变和创新家长会的形式。综合来说,学校要树立更开放的办学理念,更创新的办学方式,开展内容丰富的活动,进一步吸引家长参与。(四)如何进一步提升教师“读懂孩子”的能力和家校沟通技巧,是促进家校良性互动的关键正如前面提到的,想要实现良好的家校互动,教师是关键。学校依然需要继续深入研究如何提升教师在家校合作与家校互动中的能力,为教师赋能。在知识方面,要研究如何帮助教师“读懂学生”,使教师面对不同学生、不同家庭都能进行有效的家校互动,对学生发展给出清晰明确的指导。在沟通能力方面,要研究如何让教师掌握与家长沟通的策略和技巧,使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学会与家长积极沟通与互动,学会应对“家师”矛盾和处理“家师”冲突的有效方法,并掌握建立积极合作的教师-家长关系的具体途径。1
献花(0)
+1
(本文系zhengtu342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