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聊一聊我国古代的“国之大事”——“戎”

 摩诃般若波羅蜜 2020-07-06

中国有 5000 年悠久历史,在五千年的社会发展中,也发生过很多次对部队的检阅。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指国家的公祭仪式,“戎”是国家的军事行动或战争。阅兵仪式,既是“祀”,也是“戎”,是当之无愧的国家大事。

最早有记载的检阅发生在大禹时期。《左传·哀公七年》中记载'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后汉书》中也记载了大禹'至于涂山之会,诸侯承唐虞之盛,执玉帛亦有万国。是以山海经称禹使大章步自东极,至于西垂,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一步'的禹与诸侯会盟举行的盛大阅兵场面。在涂山之会上,士兵们手持各种用羽毛装饰的兵器,伴着乐曲,走着队列,载歌载舞给首领们观看。这应该是我国最早的阅兵。士兵们手执兵器,载歌载舞,这既是一种祭天的仪式,又威武的展示了华夏祖先们雄壮的军姿,表达了对远道而来的南方各部落首领的欢迎。

聊一聊我国古代的“国之大事”——“戎”

“孟津观兵”是历史上第一次有组织、大规模的阅兵式。商代末年,周国逐渐强大,天下三分已得其二。当时商纣王无道,武王姬发积极筹划灭商,决定进行一次军事演习,以了解自己的号召力和军事状况。公元前1048年,周武王为了试探各诸侯国对伐纣的反应,同时也为了展示自己的军事力量,特意在河南孟津举行了大规模的阅兵仪式,史称'孟津观兵'。武王率大军至毕原文王陵墓祭奠,然后向朝歌前进,最后于天下诸侯会于孟津。这次阅兵聚集了天下八百诸侯,通过展示军事力量,武王发现天下各诸侯国对周人的军事实力非常敬畏,诸侯都表示愿意听从周的指挥,灭商已有充分的把握。于是在阅兵后,周武王不断积蓄力量,等待最佳时机,终于实现了推翻商纣的伟业。

春秋时期的各个诸侯国也经常举行阅兵,各国通过阅兵检查部队实力,与其他国家进行结盟,实现战略目标。顾炎武先生在《军制论》中对当时诸侯们的阅兵进行了总结:“五年一阅,汰其赢,登其锐,而不必世其人”,也就是说通过检阅,淘汰老弱残兵,补充新生力量。这种阅兵制度是每五年一次,在《春秋》中也多次记载。当时的阅兵式前半部分是展示军事训练成果和演习检阅,后半部分是进行田猎,十分的威武。比如鲁桓公六年秋八月,举办过一次盛大的“大阅”,这场阅兵式也被《左传》、《公羊传》等史书大书特书,应该规模很大,鲁桓公还因为超越了定制而被孔子委婉的批评。孔子认为鲁桓公这次阅兵的目的是'盖以观妇人也',鲁桓公阅兵的目的,是为了取悦他心爱的女人,所以不足仿效。

聊一聊我国古代的“国之大事”——“戎”

秦朝的阅兵虽然记载不多,但我们可以通过秦始皇的兵马俑得以再现秦朝阅兵的盛大场面。秦始皇兵马俑仅一号俑坑,便有8000多个兵马俑,是一个以战车和步兵相间的主力军阵。兵马俑中,有三列步兵俑面向东方,每列68尊,是军阵的前锋;后面接着战车和步兵相间的38路纵队构成军阵主体;俑坑南北两侧和西端各有1列分别面南、面北和面西的横队,是军阵的翼卫和后卫。为我们呈现出一个2000年前的古代大军阵。从兵马俑中可以看到秦军那种披坚执锐,军容严整,气势雄伟,势不可挡的威严气势。兵马俑是以现实中的秦军阅兵式为基础而创作的,也是研究秦代军事的丰富的实物资料。

汉朝每年都会进行阅兵,时间基本上安排在秋季,称为“秋射”。阅兵时,往往由皇帝亲阅,由专门的都试郎担任阅兵总指挥。《史记》中记载了汉文帝有一次检阅周亚夫的细柳营的过程。细柳营是名将周亚夫统领的部队,在当日的阅兵式上,将士们军容齐整,令行禁止,连检阅部队的汉文帝都要按照部队的军令进行检阅。汉文帝的马车以军营的规定的速度缓缓而行,统领部队的周亚夫不需要下马拜见汉文帝,只按军队的礼仪陪同汉文帝进行检阅。事后文帝对周亚夫十分欣赏,认为他治军严谨,是当之无愧的大将之材。这次阅兵也称为“细柳营阅兵”,是古代阅兵史上的一段佳话。

三国时诸葛亮治军极严,方法也很独特。诸葛亮设计了一套“八阵图”供士兵们操演。强化战士们之间的配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八阵图”既是军阵,又是检阅的阵型。“八阵图”是平时诸葛亮训练士兵的方式,也是一种合成战术的演练,可以通过“八阵图”的检阅,培训部队的纪律性和战斗力,也是部队整编、调整的依据。

聊一聊我国古代的“国之大事”——“戎”

隋唐之后,阅兵成为各个王朝训练士兵和检验训练成果的重要方式。在冷兵器时代,军事训练注重阵形之间的配合,对于部队的骑术、弓马水平、标枪水平和军事训练的思想都有着严格的规定,而阅兵就是检验成果的最佳方式。每年秋季,王朝都要举行阅兵式,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有雄才大略的君主都十分重视。这时的阅兵有着完善的机制和流程,对士兵们的要求十分严格,是检测军事训练质量的一种重要手段。

公元954年,周世宗柴荣在进攻北汉之前,在开封北郊举行过一场著名的阅兵式。柴荣吸取了之前高平之战时周军将不用命、士不能战的教训,决心整顿军队。他说:“兵在精不在众,宜一一点选。精锐者为上军,怯懦者任从安便,庶期不用,又不虚费。”

在阅兵之前,柴荣命赵匡胤募天下壮士'选取优者为殿前诸班',组成了一支威震天下、无比强大的禁卫军。为了严肃军纪,将'挟私断杀平民'的将领郝光庭以'弃市'处决。这支禁军由赵匡胤、张永德指挥,在出征前的阅兵式上,六万禁军军容齐整,战马飞驰,旌旗招展,士兵们山呼万岁,士气高涨。柴荣在高坛祭天,宣读征讨北汉的诏书,士兵们群情高涨,果然一战成功。

明朝永乐十九年三月,明成祖朱棣在北京怀来进行了一次规模庞大的阅兵式,共有10万士兵参加。阅兵式上'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精锐相继表演骑兵包抄、步兵突击、步骑合击等项目,从全国其他地方调来的'土狼兵'、白杆兵演练了步兵劲弩齐射、长枪步兵刺杀训练等'军事科目',整个阅兵活动持续了整整一个月,来'观礼'的国家达27个之多。这次阅兵在周边各国引起巨大反响,许多小国被大明的军威倾倒,与中国的友好关系一直绵续到明末。阅兵不仅是宣示国家实力的手段,也是扩大国家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清朝入关后,规定每隔三年在南苑围场举行一次'大阅',用以检验八旗兵的训练情况和战斗力。乾隆四年十一月,乾隆皇帝在南苑检阅八旗兵将,八旗将士各着红黄蓝白等本旗阅兵礼服分阵排列,号角高扬,军旗猎猎,一眼望不到尽头,场面极为壮观。

聊一聊我国古代的“国之大事”——“戎”

据《清史稿》记载:“(乾隆)躬御甲胄,乘马出,试射,连发七矢,皆中的。兵部堂官奏请阅阵,上亲阅队伍,兵部堂官前引,总理大臣、满洲大学士、内大臣侍卫前引后扈,皆擐甲乘马”。

在宫廷画家金昆、郎世宁等人绘制的《大阅图》上,我们也可以看到乾隆皇帝穿戴盔甲,骑着高头大马,腰着佩刀,挂着弓箭的英姿,也能盾到数万士兵列队齐整,威武庄严的军姿。

阅兵不仅是为了炫耀武力,而是为了振奋士气,弘扬崇武精神,提升军队战斗意志。所以阅兵会从古到今都受到重视是一样的——那就是阅兵能体现一个国家的国威、军威和综合国力,最能积聚军心、民心。一次成功的阅兵,实质上是一种成功的政治仪式,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感荣光、最感振奋、最为神圣的庄严的盛典。历来被认为是展国威、扬军威的最佳方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