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她们,改变中国|戴爱莲:永不停息的舞者

 昵称70396782 2020-07-06

她们,改变中国

她是中国当代舞蹈艺术的凿空者

她被誉为“中国舞蹈之母”

她创下传世之作种下无数桃李

她一生热爱,一生奉献

……

戴爱莲

早年游学经历

1916年,西印度群岛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一个戴氏华侨家庭里,Aillien(后来被音译为“爱莲”)出生了。

无忧无虑的小爱琳从小喜欢跳舞。当地有个白人办的舞蹈班,然而舞蹈班的学生都是白人。在爱女一再固执的恳求下,母亲去找了老师,老师的回答是:“需要和白人孩子的家长商议一下,如果大家都没有意见,就可以收你的女儿入学了。”当时小爱琳的父亲是商人,家境不错,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小爱琳被准许入学了,她也成为班里唯一的黄种人。

小爱琳虽然从小在英语的环境里成长,但她从长辈那里知道,自己的“根”在一个遥远的国度,叫做“中国”。她时时意识到“我是中国人”。这或许正是她回到祖国后,竭力学习、编演、提倡民族舞的渊源。

14岁时,小爱琳举家到英国定居、求学。她先后进入著名舞蹈家道林的芭蕾工作室和兰伯特芭蕾学校学习古典芭蕾。后来,她又前往魏格曼剧团舞蹈工作室求学。1939年,她以优异成绩获得尤斯·莱德舞蹈学校的奖学金。在那里,她系统学习了现代舞蹈理论之父鲁拉班有关情感表现方法和舞台表演技术方面的理论及舞谱等知识。她大胆提出现代舞和古典芭蕾在技巧上应互相借鉴、互为补充的见解。这对她后来的舞蹈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心系祖国,投身抗战

“我梦见自己是一滴水,在金池里浮动,那里金光闪烁,但我感到窒息,那不是我想要的。我感到渴,一心想寻求属于我的海洋,直到我飞出金池,不停地寻找,发现了一个大海,在那里面,我变成了一个人,一个中国人。挤在熙攘的人群中,我的呼吸变得自主而轻快,我大口呼吸,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归属。”

——戴爱莲

艺术家的情感需要艺术的途径来表达与宣泄。艺术创作源于生活,源于社会。

中国抗战爆发后,戴爱莲在伦敦多次参加中国运动委员会保卫中国同盟筹集抗日资金举办的义演,自编自演了《警醒》、《前进》等舞蹈,歌颂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

不久二战爆发,她来到抗战一线,并有幸结识了宋庆龄、周恩来、邓颖超等革命志士。回到祖国的戴爱莲,没想到战争中的祖国会遭受如此令人心痛的磨难。戴爱莲在香港和重庆亲眼目睹了“大轰炸”后的惨状,心灵上遭受到极大的震撼与创痛她创作了《空袭》《东江》《思乡曲》《卖》《游击队的故事》《朱大嫂送鸡蛋》等大量舞蹈作品。

戴爱莲用舞蹈触碰现实,用艺术鼓舞斗志,她的作品记录了一场战争对于国家和国人带来的心理创痛,铭记着那些为抗战付出热血与生命的仁人志士,也诉说着战火侵袭下每个人的悲伤与愤怒。成为激励军民抗日的有力武器。

四十年代,戴爱莲参加抗战募捐演出

寻根:起舞边疆

即便在硝烟弥漫的年代,戴爱莲也从未忘记自己回国的初衷。除了投身抗战,她回国的另一愿望就是要发掘中国传统舞蹈并将其发扬光大。正如她自传所言:“我在英国的时候,看过印度、日本、印度尼西亚等地的舞蹈(当然也看了很多西方的舞蹈),但遗憾的是惟独没有看到中国的民族舞蹈。虽然我学的是芭蕾舞,但我一直希望回来要找中国的舞蹈。”

当戴爱莲听周围人说中国尚没有舞蹈但在少数民族地区有丰富的民间舞蹈时,她立即向当时任职的育才学校提出带学生们去边疆采风的请求。

1945年,戴爱莲和著名画家叶浅予以及彭松等人一同深入到北川、西康等地采风,搜集大量少数民族舞蹈素材,用拉班舞谱记录8个藏族舞蹈。创作藏族舞《春游》《甘孜古舞》、彝族舞《倮倮情歌》、苗族舞《苗家月》、维吾尔族舞《青春舞曲》《马车夫之歌》等。经过一年多的整理、加工、提炼和改编,又在延安新秧歌运动的启发下,“边疆音乐舞蹈大会”应运而生。

“边疆音乐舞蹈大会”率先将各民族清新、健美的民间舞蹈“边疆舞”搬上现代舞台,轰动一时,成为中国舞蹈的奠基之作。在她的影响下,“边疆舞”风靡院校之间,激发一代青年的爱国热情。

再嫁初恋

戴爱莲早年在伦敦舞蹈学院一边学习一边兼职时结实初恋威利。两人志趣相投,朝夕相处更让两人感情迅速升温。

然而戴爱莲自己也知道,威利是有未婚妻的男人,纵使双方之间有再多的爱恋,也只能将这份感情深埋心底。于是戴爱莲忍痛告别初恋回国。

戴爱莲与叶浅予

在一次抗战演出中,戴爱莲结识了著名画家叶浅予,不久相爱。在宋庆龄的主婚下,二人结为伉俪。然而这种平淡如亲情般的婚姻,始终给戴爱莲留下了遗憾。上世纪五十年代,戴爱莲成为了舞蹈团团长,叶浅予则被派往新疆考察。就在夫妻长期异地的这段时间,她爱上了排练《和平鸽》时的舞蹈搭档丁宁。

戴爱莲从小深受西方思想熏陶,思想上比较开放。她知道自己已经不爱丈夫了,因而直截了当地结束了他们的婚姻。

然而再婚的生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的顺利。更让她伤心的是,在十年动荡时期丈夫卷走了自己的所有财产。将她一个人丢了下来,第二段婚姻也就此告终。

1984年,戴爱莲与英国雕塑家威利·苏考普在北京合影

幸运的是命运对戴爱莲是偏爱的。本已不敢触碰感情的她却在花甲之年再次邂逅了自己的初恋威利。威利的妻子临终前,将丈夫托给了戴爱莲照顾,两位步入老年的恋人,机缘巧合之下结为夫妇。虽然他们被命运捉弄,但在晚年还能携手共度余生,也算是没有遗憾了。

后  记

戴爱莲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她不仅是一名优秀的舞蹈艺术家,更是一名优秀的园丁。她先后在国立歌剧学校、育才学校、国立师范学院以及北平国立艺术学院等学校任教,为新中国舞蹈事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专业人才。她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作品,更有为舞蹈、为国家献身的精神。下周为您介绍……

————————————————

【参考文献】

[1]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M]上海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王宁宁等.中国舞蹈史[N]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

[3]戴爱莲.我的艺术与生活[M]华乐出版社,2003

[4]中央芭蕾舞团.我们心中永远的戴先生——纪念戴爱莲诞辰100周年[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6


文案:李佳滨 | 编辑:廖  璐

原创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

螺老师 18969909657(同微信)

今天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啦~

如果你想get到更多的历史学习干货

如果你想看到更广阔的历史学习天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