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伟大的家长里短!中国最长电视剧突破3100集,还要继续拍

 娱乐硬糖 2020-07-06

文学史中有一个经典话术:xx作品细致深刻描绘了xx了时期xx地点的世情百态,再现了这一时期波澜壮阔的社会图景,是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硬糖君认为,当得起这一评论的国产剧有两部,那就是北有《我爱我家》、南有《外来媳妇本地郎》。

随着最新一集《外来媳妇本地郎》近日在广东电视台珠江频道播出,这部讲述广州老城区康氏大家庭欢喜哀愁的粤语电视系列轻喜剧迎来开播16周年纪念日,也使其成为国内播出时间最长、集数最多、同时段同类型节目收视率最高的电视系列情景剧。

这部粤语电视剧,也启蒙了硬糖君对河南话、上海话、广东话和英语的最初印象。观剧十几载,就像看到生活本身缓慢前行。追着追着,连有些演员都驾鹤西去……

从2000年11月4日开播至今,《外来媳妇本地郎》已经走过16个年头,播出超过3100集,并且完全没有停下来的意思。2月19日,刚刚播出了第3125集《小旅馆新东家(下)》。

老屋飞入的外来雁,鸡同鸭讲眼碌碌

生仔未必就系福,要娶媳妇要分屋,老屋飞入的外来雁,鸡同鸭讲眼碌碌,眼碌碌~”是《外来媳妇本地郎》的主题曲,16年3100多集的内容,几乎都浓缩在了歌词里。

广州老城区西关康家,老父亲不喜欢外地人,但老屋还是飞入了四个来自河南、潮汕、上海和美国的“外来燕”,分别是四个儿子康祈光、康祈宗、康祈耀、康祈祖的老婆。五种方言齐飞的康家,面对家庭琐事、邻里纷争,在地域融合和家庭摩擦的过程中,营造出了一个个喜剧故事。

播出了3100多集,以康家为轴心,剧情结构在不断成长,四对夫妻各一个孩子,三代同堂的大家庭,加上亲戚、昌盛街街坊、外省乃至外国的亲朋、广州的新移民、闯荡广州的外地人,在反映各年龄层生活、关系、和困扰的同时,也展现了广州市乃至珠三角不断变迁的时代特征。

《外来媳妇本地郎》的核心概念是“家”,剧里剧外都具有家庭属性,家庭的快乐、家庭的矛盾,哪怕是鸡毛蒜皮,哪怕是自私抠门,都是当下中国家庭最真实的缩影,既有充满市井气息的困扰,更多还是家和万事兴的欢喜。

支撑这个家的,是四对夫妻。而人物特征,通过主题曲的歌词讲得一清二楚。

三儿子阿耀:南腔北调一锅粥;四儿子阿祖:我诈傻扮懵够醒目;大儿子阿光:为求家和万事兴;二儿子阿宗:哪怕乌龟头缩缩。

“光宗耀祖”

四位儿媳紧随其后,三儿媳:公公婆婆坐客堂;大儿媳香兰:望着俺们心发慌;四儿媳戴安娜:大红花轿I Love You;二儿媳阿婵:最怕日日要煲靓汤。

康家四儿媳

四对夫妻在发家致富与家庭和睦之间挣扎,既有兄弟之间的竞争,又有家人之间的互助。他们的行动也紧跟时代,硬糖君当年看剧时还在卖牛杂当走鬼(摆地摊)的大哥,现在已经赶上最新的电商热潮,开了个快递公司;当时还在开“汝好茶餐厅”的二嫂,如今经营起了家庭旅馆,目标是全国连锁店。

不仅是主角们各具特色,各个配角也各显神通。剧中找不到一个偶像角色,大家都是毛病不断。根据人物的特征,都给套上了一个外号,比如康家正直却抠门的老父亲“财神康”,八卦的邻居“祝师鸡”,一心想挤进居委会编制的陈想妹“老作”,娘娘腔的发型师“冼师奶”又叫“洗剪吹”等等。

左1为“老作”,左2为“祝师鸡”

但是大家又不能闹出“大问题”。对这一点,该剧导演陆晓光严格到,甚至连中学生早恋的情节都删掉了。

剧组几未变,人事多变幻

作为电视剧中的长寿老者,《外来媳妇本地郎》不仅见证了珠三角地区的时代变迁,剧中演员,也在经历生老病死的岁月嬗替。

剧中二哥康祈宗扮演者郭昶,一张鞋拔子脸,将能说会道,狡猾世故的广州小市民形象表演得活灵活现。他于2006年因胃癌去世,令不少粉丝痛心。

郭昶曾说,《外》剧见证了他的成长,让他从满脸光滑一直拍到脸上满布可以夹死苍蝇的皱纹。

痛失老二已是10年前的事。当时剧组找来形似演员替代,想用“软处理”过渡,但“老二阿宗整形归来”的理由未免太过无厘头,“观众似乎并不认可,总是先入为主以为前一个好。” 导演说,后面老二的角色就被取消了。

康家邻居“祝师鸡”的租客麦太,与“麦生”表面夫妻实为包养的关系让人大跌眼镜,她的扮演者广东电视台主持人马婷因癌症去世;“财神康”的棋友梁伯“屎桥梁”,广东话剧院著名艺术家邵立人因病去世;剧集导演之一、三哥康祈耀单位的赵处长扮演者刘效国去世时,微博万人蜡烛表示哀思。

生命有离开,也有成长。二哥夫妻的孩子、康家长孙康天庥的演员李俊毅可是妥妥的童星,从8岁开始参演,现已大学毕业,艺历至少16年,秒杀一众当红小生小花。

李俊毅

如今风生水起的刘涛,也曾是该剧主演,饰演老三的妻子上海人幸子。“阿拉是上海宁”是硬糖君听到的第一句上海话,也只知道这一句。后来刘涛去北京发展,剧情被设计为“由于和老三离婚,去了日本”。

“四分但不五裂”的康家今后

上世纪80年代,《外来媳妇本地郎》导演陆晓光学习香港短剧,再结合本地草根特色拍摄《万花筒》,带来了广东短剧发展的第一波高潮。

陆晓光

随着改革开放,广东的外来务工人口增多,感受着新的文化撞击融合,陆晓光觉得,是时候拍一部反映当下时代特征的情景喜剧,于是《外来媳妇本地郎》诞生,同时引领广东短剧发展的第二波高潮,从香港TVB占领的电视市场分出一片天地。

南腔北调的方言特色,搞笑轻喜剧的娱乐性,粗俗但真实的小人物,共同造就了《外来媳妇本地郎》的成功。

而到了制作领域,流水线的工作模式则提高了工作效率。周末拍摄,9点到现场,9点半开拍,中午大家一起吃盒饭,下午一般2、3点拍完。周一到周五则是剪辑时间,不规定上班时间,但是要在期限内完成工作。“剧组大部分还是原来的人员,这样才能有一个稳定的架构。”陆晓光说。

剪辑人员也到拍摄现场,根据编辑器上的效果,实时直接给导演提意见,比如哪个镜头需要重拍,灯光不够等。

最新发生的一个热点事件,最快两个星期就能够在《外》剧中播出体现。”陆晓光说。《外来媳妇本地郎》对“大家庭”概念的成功临摹,也让康家成为广州家庭形象的代表。

今年已经71岁高龄的导演陆晓光正在考虑让位,为剧集引进“新鲜血液”,他担心体力,也担心自己的思想固化会拖累剧集。16年过去了,收视疲软、网剧兴起、剧本难航等问题成为发展的拦路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