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纪录片想撩年轻人,究竟该怎么撩?

 娱乐硬糖 2020-07-06


2016年,以创作《穿越大半个中国来睡你》的余秀华为主角的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在海外疯狂拿奖,回到国内后并没有急于走入院线,而是通过点映平台获得“长生”。

余秀华

2017年,一部以关于战争中幸存的“慰安妇”为题材的《二十二》战战兢兢的走入主流院线,最终在淘票票率先发起“公益营销”后,在各方力挺中出人意料的拿下了1.7亿票房成绩。

这两个纪录片,和大众脑海中的纪录片形象有着极大的差别。内容上猛烈、浓郁又不失真实,播出媒介上无论是点映平台还是主流院线,也都和传统纪录片的播出媒介形成了区分。深度的变革,让纪录片焕发出了全新的能量。但有一点很明显,纪录片越来越靠近年轻人。

随着这两年的迅猛发展,纪录片逐渐展现出了想撩年轻人的强大野心,但细细挖掘,发现可能是年轻人更想撩纪录片。

针对纪录片生态的变化,在昨天第24届上海电视节“走近年轻人,记录新时代”白玉兰电视论坛上,行业人士就此话题展开热议,纪录片如何与年轻人贴合成为了核心。不可置否的是,今天很多年轻人选择拥抱这个时代的真情实感,选择真正高品质的内容,这一时代趋势给予了纪录片无限的想象空间。

但无论如何,纪录片的生长态势已足够的明显。问题在于,面对新的观众审美、新的播出媒介以及新的玩家入场,纪录片和年轻人之间究竟还会有多少故事呢?

大屏纪录片的小屏时代来临?

在去年的《中国纪录片蓝皮书》上可以看到,2017年中国纪录片的生产总投入达到39亿元,年生产总值60亿元,同比增长14%和15%。但从三季《舌尖上的中国》就可以看出,普通观众对于纪录片播出平台的需求已经在酝酿着改变。想把年轻观众拉回客厅的想法已经极难实现,绝大多数情况下是顺应年轻观众的“碎片化”需求。

这种需求的变化,对纪实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几十分钟的纪录片如何以最快的速度去抓住观众,在内容大片化、精品化的同时,去适应小屏化传播的时代需求。无论是画质的细节,还是移动端的立体声,都是技术上急需解决的矛盾。

在视频播放平台的“军备竞赛”中,最大程度的加速了用户体验的满足。2017年纪录片总点击量为90.5亿次,互联网视频点击活跃的纪录片共计2631部。

今年初上线的《水果传》是今年以来倍受年轻观众热衷的纪录片,35岁以下互联网观众占96%,豆瓣评分高达8.7分。在四大主流视频网站上,《水果传》播放量破亿,且几乎登顶了所有纪录片排行榜,并成为知乎热榜上唯一的“电视节目”。

在昨天的论坛上,阿里巴巴文化娱乐集团大优酷事业群纪实中心李炳在谈及这一现象时,指明互联网最大的特点就是所有的内容都是受众主动选择的,这种情况下就更容易形成它的圈层文化。

他举例,在综艺大片《这就是街舞》播出的同时,优酷配合制作了国内首部真人秀观察式纪录片《这就是舞者》,结果这部纪录片以播放量近2亿收官。其背后体现出的规律是,当内容符合年轻人的审美和欣赏习惯后,就极其容易产生出爆款。

李炳

要知道,互联网用户目前28岁以下(即90后)占到了70%,从最新的数据来看,纪录片播放媒介里移动端的占比持续提升至80%以上。这两项数据也可以充分解释,为何在互联网上可以产生爆款纪录片。

精品化内容仍是市场刚需

在播出平台上,能否最大程度契合年轻人的需求是一方面,但更为关键的是在内容上能否满足年轻人对纪实内容精品化、个性化的需求。

目前,纪录片行业的痛点仍然存在。那些需要观众“被动式”接收的纪录片,已经很难跟上时代步伐。而能够充分调动观众情绪,与观众形成互动的纪录片,依旧处于十分稀缺的状态。

近两年,无论是纪实电影还是纪录片,都取得了明显的改观。在第29届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上,优酷纪实出品的纪录片电影《摇摇晃晃的人间》脱颖而出,荣获长片主竞赛单元最有分量的大奖——IDFA 纪录长片评委会大奖。《摇摇晃晃的人间》是中国第一部获得该奖项的网生纪录片,也是以优酷为代表的中国主流视频平台第一次获得此项殊荣。

除了获得IDFA长片主竞赛单元评委会大奖,《摇摇晃晃的人间》还曾在东京纪录片提案会上(Tokyo Docs)获得亚洲最佳提案奖,以及第六届CCDF华人纪录片提案大会荣获ASD亚洲纪录片及东京纪录片提案会双重推荐奖。

虽然这部纪录片并没有大规模放映,但取得的成绩和突出的口碑有目共睹。

与此同时,在去年公映的国产纪录电影中,《二十二》独揽1.7亿元票房,创造了中国纪录电影票房新纪录,也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票房破亿的纪录片;《地球:神奇的一天》《重返·狼群》分别以4778万元和3300万元票房,位居亚、季军。

纪录片电影在主流院线的票房规模,相比之前有了数倍增长。而从这些纪录片来看,内容精品化都是提及次数最高的词汇。

今年夏天,将在优酷视频和东方卫视首播的中国版《被点亮的星球》,耗时100周拍摄,拍摄素材多达389千兆,投资超过3亿美金,是史上最昂贵的纪录片。

其一帧一画的视觉效果和纪录片+硬科幻的形式,都让其有着极大的想象空间。在这部纪录片身上,可以看出纪录片本身的精品化趋向。对于联合出品方优酷来说,“纪实中心”成立初期,这部纪录片的推出无疑宣示其升级纪录片布局的能力和决心。

交互式体验,年轻人的命门

在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中,《我在故宫修文物》或许具有十分重要的特殊意义。这部纪录片的真正走红来源于B站,很难相信聚集大量二次元受众的B站会助推一部优质纪录片的诞生。

其实,在二次元受众的背后,B站早已成为了80末,90后的聚集地。虽然从表面来看,《我在故宫修文物》与B站气质格格不入,但纪录片本身的工匠精神或许恰好适应了当代年轻人渴望靠近生命真相的状态。

而且,B站的弹幕功能无疑成为了年轻人影音社交的一个窗口。纪录片本身的体验是一对一的,但在屏幕的另一边,通过弹幕去传达人生态度的体验恰好是一对多的。比起被动接收,B站带给纪录片最深刻的印象是观众主动交互式的观看体验。

这种现象其实在《了不起的匠人》身上体现的更为明显,节目在片尾设置了两分钟的“彩蛋”,播出三期后,“彩蛋”的内容就完全来自网友原创。网友可以通过晒自己的手工台和作品以及对“身边匠人”随手拍的形式,参与相关话题互动。节目还采集了网友的精彩留言播出。

从中发现,观众以纪录片作为一个窗口,去真实表达其对人生、社会的态度,从而激起更多人的共鸣。

而在交互式体验上,《了不起的匠人》早期运营,优酷就将电商和纪录片相连接,入驻了淘宝旗下的文化中国板块,打通了内容与电子商务渠道。对纪录片的运营模式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优酷可以说是最早的践行者。

随着纪录片这一新蓝海被挖掘,在线视频播放平台就集体在此发力。优酷背靠阿里巴巴集团,显然在电商模式的融合和产业赋能上有着独有的优势。

去年,在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期间,优酷纪实举办了一场“网生纪录片的进化之路”专场论坛。当时优酷就强调,纪录片需要一个从内容生态力到用户触达力再到商业变现力的系统。

其实这与阿里在电影上一直强调的全链路、新基础设施不谋而合。优酷借力整个阿里生态系统,渴望一部纪录片能够将其IP价值充分孵化,从电影到网剧再到综艺、音乐、衍生品进行能力融合,让其实现多元的商业变现。

对于年轻观众来说,这种方式也更有利于其打破对纪录片呆板的固有印象,从而能够对于纪录片的市场潜力不断挖掘。

无论是内容自身的精品化,还是播出平台的移动化,以及商业变现的多元化,都是未来中国纪录片发展的新趋势。想要让年轻人和纪录片更紧密的连接,在这三个维度上发力或许是必然之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