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超级英雄拯救地球之前,我们能做些什么?

 娱乐硬糖 2020-07-06

当我们抱怨又一个雾霾天,多数人都在抱怨生活受影响、治理不得力。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却总被有意无意的忽略——你愿意为治理雾霾付出多大代价?愿不愿意少开车、节约用电、甚至停止取暖?

还有一个问题,硬糖君也没想明白。上世纪80、90年代,有过一段环保题材热。不管是美国的灾难片,日本的手冢治虫和宫崎骏动画,还是中国的《毒吻》、《大气层消失》这类环保科幻电影,都在严肃探讨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和拯救环境的迫切性。

这些作品也切实感染了大量年轻人加入环保阵营:不用塑料袋、不浪费水和纸、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都曾经是一时的风气。

电影《大气层消失》

但不知是因为世纪末的焦虑散去,进入新世纪的人们又发现可以“可劲儿造”了;还是环境每况愈下,大家索性“弃疗”。环保问题越来越逼近生活的同时,环保题材内容却有下降趋势,环保成为新闻纪实类内容的专属,甚少有文艺化、娱乐化的表达。

直到近日,“污水秒变清水”、“守护长江江豚”、“零垃圾生活”等短视频内容走红,土壤医生、鸟王、珊瑚爸爸等环保人物成为“新晋网红”,环保话题再次掀起群众热议。

这些视频都出自山东卫视的首档生态商养成节目——《美丽中国》。节目由绿色发声人分享环保故事,特邀嘉宾参与点评,“青春观察团”成员展开观点辩论,理性而温情的传达环保理念,成为综艺界的一股清流。

相较于常规综艺,《美丽中国》不再囿于借助流量明星为观众带来视觉刺激,而是专注于现实问题,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指点迷津。世间万物的珍贵与坚强、残缺和困厄,都在感人至深的故事中展现地淋漓尽致。

我们都爱超级英雄拯救地球的故事,而普通人拯救地球的故事,其实更具有力量。当我们参与环保,每个人都可以是超级英雄。

珠峰,征服者与守护者

说到神秘的珠穆朗玛峰,人们想到的多是“世界第一”和“如何征服”。大众眼中它意味着挑战和冒险,不失为标榜自我勇气的典型符号。

地产大亨王石登上珠峰后,谈及这段旅程,他说道,“嘿,我是企业家了,我登上了珠峰,我与别人不同,这就是境界。”显然,这成了他跌宕起伏人生中无法忽视的精彩时刻。

然而,野外探险者向往攀登珠峰的机会,在王忠彦心里却是痛苦和噩梦的代名词,哪怕他与这高峰已经是相遇十一年的老朋友。

在珠峰站工作的王忠彦,负责监测珠峰雪线,因此每年一半以上的时间他都留在西藏。高原强烈的紫外线和凛冽的寒风,在王忠彦的脸庞留下岁月的痕迹,这使得他看起来比同龄人更“老”一些。

最新一期《美丽中国》中,他讲述了自己与雪山的“虐恋情深”。每逢检测,王忠彦和同事需要在冰川末端安装仪器,这意味着他们要爬到5800米的营地,并且停留两天。

没有攀登经历的人,难以想象路程中的艰难,你带着五层口罩狂奔千米,或许能有所体验。而且珠峰危机四伏,冰缝、雪崩如同猛兽,随时能将人拉入死亡深渊。2011年,与万忠彦同年加入珠峰站的同事,就因坠入青藏高原北缘的慕士塔格冰川的裂缝中,与世长辞。

回忆过往,尼泊尔大地震也让王忠彦一生难忘。地震发生时,距离震中线不足百公里珠峰站里,犬吠不止、地转天旋。他们簇拥坐在地上,听着楼房的玻璃哗哗作响,院里的车来回晃动,持续十分多钟才停下来。很快,余震阵阵袭来,空中鸟儿撞上玻璃,晕死过去,直到苏醒他们才放生。然而,这场地震虽惊心动魄,但让他们有机会记录了地震前后的所有现象,用以科研。

“为什么非要在这么艰苦的地方坚持着,图啥。”他们命悬一线的生活让人不禁发问。

《美丽中国》的舞台上,王忠彦解答了这一疑惑。青藏高原及珠峰地区对于我们国家、东南亚甚至全球都有着科研意义和影响。它如同高墙横亘我国西南部,影响着整个全球的气候,还孕育了长江中下游的鱼米之乡。

不过,青藏高原属于生态脆弱区,一旦平衡破坏难以恢复。如今,试图征服珠峰的群体日益增长,废弃物、排泄物等四处可见。再加上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逐渐消融,解决珠峰环保问题已成为全人类的重要议题。

而唯有加强对青藏高原的研究,才能了解其环境变化的机理,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达到保护、改善之效。王忠彦们的坚持和付出,也正是守护珠峰的重要努力。

节目上,王忠彦发起“做好小事情,影响大环境”的倡议更是发人深省,备受大众关注,人民日报、环球时报等转发了相关视频,颇有刷屏之势。如若攀登者只为满足自己的“雄心壮志”,毫无顾忌地征服自然,不仅是对自然的无知,也是对人类的犯错。

自然的另一面

“人们常常将自己周围的环境当作一种免费的商品,任意地糟蹋而不知加以珍惜。”美国未来学家甘哈曼如此说道。

喊再多的绿色口号,都不如残酷现实带来的冲击更让人警醒。让观众见识到美丽背后的伤痛和残缺,正是《美丽中国》综艺的魅力和价值所在。

纪录片一直是我们探索自然的重要载体,《蓝色星球》、《动物世界》、《王朝》等节目为我们呈现了不同种群的生活。但在这些内容当中,人类承担着窥视者的角色,是以上帝视角去审视其他生命。

事实上,我们与那些动植物关系难以隔离。《美丽中国》正是借助发声人的真实经历为素材,依托综艺形式,真正给大众呈现了完整的人与自然的生态链条,展现出一个与众不同的的“朋友圈”。

“谁来救救我。”身患重病的珊瑚艰难地发出求救信号。此时,游客在海中嬉闹,谁都没有想到自己身上的防晒霜会让海底珊瑚黯然失色,化为“森森白骨”。

在听到潜水员谷晓磊的介绍前,多数网友可能都不知道,自己涂抹防晒霜的细小举动,竟成了珊瑚白化的催命符。我们看过太多“度假如何挑选防晒霜”的安利,却不曾接受过“防晒霜对珊瑚危害”的科普。知识信息不对称,让我们成了糊涂的生态杀手。

人们可能同样不清楚的是:珊瑚对海洋生物的作用,相当于建筑物对人类的作用。人类失去遮风挡雨的家园时,生存难以为继;海洋生物失去珊瑚,它们在恶劣的天气、天敌面前变得不堪一击。

而拯救珊瑚其实并不难,如谷晓磊所说,“去海边,请扔掉你的防晒霜。”

“拍照可以,但不要伤害我。”野生动物对摄影爱好者怯意地发出鸣叫。近年,热衷于拍摄野生动物的人愈来愈多,可很少人在乎“模特”的心情。更有新闻爆出野生动物摄影背后隐藏利益链,用细丝固定动物,以摆拍出完美照片的丑闻令人不寒而栗。

印度圣雄甘地曾说,从一个国家如何对待动物的态度,可以判断这个国家及其道德是否伟大与崇高。如果所有的野生动物摄影师都能做到青海湖“鸟王”葛玉修那般,我们才感受到道德的温度。

热爱野生动物摄影的他,常年与青海湖的鸟儿为伴。他给雁儿以安全、自由和保护,雁儿回赠他倩影、表演和信任。抛开杂念的摄影,才能真正捕捉到自然之美。葛玉修与鸟儿的故事,引得现场观众感动落泪。

此外,遭人类猎杀的大鸨、受污染消失的银河、被垃圾堆满的川藏路线等等。无一不是美好背后的残酷,折射出人们环保意识的缺陷。节目中,深情又克制的故事被娓娓道来,那些绿色发声人的平凡史诗,触动着看客的内心深处,唤醒着观众的绿色意识。

人人都能拯救地球

“快,计算下生态商。”

《美丽中国》播出后,预估生态商成为了网友们的时髦活动。所谓的生态商,就是人们计算产品的“碳足迹”,即对产品在生产、运输、使用和废弃过程中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计算。归根到底,体现的是人们在环保问题上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指针。

节目上的发声人自然都是生态商学霸,他们用切身经历号召大家共同参与绿色生活、养成生态商。这种养成不是个体需求,而是历史责任,具有传承性和影响性。

第二期节目里,张立强和他们家人的“愚公治沙”故事引起广泛关注。治理沙漠是他们三代人共同的追求和梦想。

张立强的父母奉献自我青春,决心为沙漠建立绿色屏障。长年累月的劳苦,父亲张加旺最终倒在了一线。而后,母亲牛玉琴接过治沙的枪,带领孩子们持续拼搏。三十六载已逝,他们治沙事业也成绩颇丰。如今,沙漠中已经披上绿装,拥有了2850多万棵树,还种植作物,有了农业收入。

张立强表示,治沙事业应当代代传承。当他携母亲和儿子站上舞台,并将锈迹斑斑的园艺剪子送给儿子时,帧帧画面都催人泪下。

第五期节目里,长白山护林员杨海山和女儿杨戬的父女情也让人感动不已。不善言辞的杨海山在现场朗读了一封家书,他诉说了自己与山林的感情和没能陪伴女儿的抱歉。杨戬则回忆起儿时父亲辛苦巡山,累到无法吃饭的情景。如今,她长大以后活成了父亲的样子,还凭借着自身的法律知识,参与到地方性法规制定上来。如此举动赢得了万千网友点赞,也影响着数不胜数的观众。

此外,“湖泊大侠”柯志强、嗅辨师陈佳宇、“鸨”护者宋克明、“膜”法师刘富等人,都是守护美丽中国的中流砥柱。与其说他们在保护环境,不如说他们在保护着人类的生命线。

当下,环境问题人人皆知,绿色口号也不少见,但《美丽中国》却找到了一个优质入口。综艺的大众性和趣味性,让环保不再停留于枯燥说教,而专家点评、现场沟通等形式更有利于话题展开和传播。正因如此,《美丽中国》的诸多片段才在网上广为流传,相关话题甚至登上热搜,深化了环保的大众影响。

环保,从来不是一种“表态”。多数人的表态,只是说出我要环保,寄希望于政府和别人去完成。表态不值钱,行动才有价值。而当行动的指针已经摆在面前,我们究竟愿意付出多大代价,去参与拯救地球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